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K88抗原是存在于肠毒性大肠杆菌表面的一种伞毛蛋白质。借伞毛的作用,肠毒性大肠杆菌可以吸附到仔猪小肠上皮细胞粘膜上,并在那里增殖,分泌肠毒素,引起仔猪腹泻、死亡。K88抗原是由约50md的大质粒编码的,通过重组和突变技术,对它们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痢疾杆菌毒力相关抗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BA-immunoblot法,以肠道感染痢疾菌后的猴恢复期血清为抗体,对痢疾杆菌和侵袭性大肠杆菌共20株进行了抗原分析.发现有毒痢疾菌和侵袭性大肠菌均表达4种主要毒力相关抗原,其分子量分别为:78K,66K,44K和39K.而这4种抗原在无毒株是不存在的.采用痢疾病人恢复期血清分析也获得类似结果.还发现,豚鼠眼感染痢疾菌后,其恢复期血清与人及猴肠道感染痢疾菌后恢复期血清中主要抗体组分相似,而很少有与无毒株交叉的抗体.所分析的菌株均含120或140Mdal大质粒.文中对痢疾菌群、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与4种共同抗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常并发急性或慢性移植物对宿主反应。这种疾病的一个表现是肠道受累及,出现严重的疼痛性腹泻,甚至伴有肠道出血或附加感染性小肠结肠炎。本文报告一例急性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性疾病的病例,且并发肠壁囊样积气症。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快速鉴定猪源性大肠杆菌K_(88)质粒的两种简便方法——(1)60℃保温法;(2)煮沸法。这两种方法分别适用于从猪源性大肠杆菌中,人肠毒性大肠杆菌中以及转化子中快速筛检存在的细菌质粒。  相似文献   

5.
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损伤,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小肠移植等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RI不仅可导致局部组织损害,更会引起肠道菌群移位、内毒素血症及远端器官损害。本文主要就IRI病理生理、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评价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分别含K88,K99和LT-B亚单位抗原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并观察了这3种基因的表达情况。首先将K88亚单位基因克隆入痘苗转移或体PGJP-5中,得到嵌合质粒P_5-K88,将K99和LT-B亚单位基因分别克隆至痘苗转移载体PJ16中,得到重组质粒PJK-9和PLT-B。再经细胞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将以上3种基因分别插入到痘苗病毒天坛株的TK基因中,经5-BUdR的选择压力在人TK~--143细胞中挑选TK~-表型病毒,分别以相应的~(32)P标记的基因片段为探针进行杂交筛选重组病毒株。我们得到7株含K99亚单位基因的重组病毒V-K99(Ⅰ~Ⅷ),5株含K88亚单位基因的重组病毒V-K88(Ⅰ~Ⅴ);1株含LT-B亚单位基因的重组病毒V-LTB,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以上3种重组病毒感染的人TK~--143细胞培养液和细胞裂解物中均未测出相应的基因表达产物。以上结果表明这3种基因可能不易在痘苗系统内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电离辐射引起动物小肠运动功能改变曾有过一些报道。我们过去在整体动物研究中观察到照射后肠道各部位运动功能紊乱程度并不一致,各段肠道收缩和舒张也很不协调,这可能是肠套迭产生的原因。迄今为止,虽然对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改变在整体动物肠道上已进行过一些观察,但是不同照射剂量和照后不同时间与小肠运动功能改变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加以阐明。本研究选用三种不同剂量丙线对小鼠进行一次全身照射,并在照后不同时间观察离体空肠的自发性运动变化,为分析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与肠套迭形成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的发病率低,起病隐匿,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及其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临床上,PSIL常需要与其他小肠病变鉴别,一类是以肠壁增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肠道炎性病变(克罗恩病、肠结核等);另一类以肠道的息肉或结节状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小肠肿瘤(恶性/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对PSIL 与上述两类疾病的CT鉴别诊断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从痢疾样疾患腹泻的粪便中陆续分离出肠道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但EIECO_(130):K(78)型菌株未见报道。最近作者自痢疾样疾患腹泻的脓便中分离出一株EIECO_(130)K_(78)菌株,其微生物检定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标本:痢疾样疾患腹泻的脓血便。 2.培养基:SS琼脂及麦康凯琼脂平板。然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非特异性或单纯性小肠溃疡,在我国极为罕见。溃疡多出现于空肠或迥肠,常位于肠系膜对侧的肠壁,其特征为肠道出血,贫血和部分性小肠梗阻症状,或并发肠穿孔、腹膜炎。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诊断困难。我院发现一例,经手术探查确诊,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1.
编码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和耐热肠毒素基因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产生两种肠毒素。一种是不耐热肠毒素(LT),LT是一种高分子量的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另一种为耐热肠毒素(ST),分子量低,不具免疫原性。ST在致病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重症腹泻患者的样本中,只要分离到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大都产生ST。如何增强ST的免疫原性,是当今大肠菌肠毒素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本研究采用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基因作为载体分子,将编码ST抗原决定簇的寡核苷酸连接在消除了终止密码子的LT-B基因下游,并使之处于同一开放阅读框架中,构建成三种不同的LT-B/ST融合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了融合基因有正确的阅读框架。ELISA检测表明,这些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小肠肿瘤CT的检查方法,各种小肠肿瘤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小肠肿瘤CT诊断的基本条件是良好的肠道准备。目前认为在肠道内造影剂衬托下,CT上小肠肿瘤一般表现为肿块和/或肠壁节段性明显增厚。CT常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肿瘤的良恶性,对部分小肠肿瘤CT甚至能作出正确的组织学分类诊断,CT尚可观察小肠恶性肿瘤的局部侵犯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3.
结肠双对比造影是诊断结畅早期病变一种很有效的检查方法。检查前肠道准备好坏是造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通过两种肠道准备方法(清洁灌肠注硬下行性清肠法)各100例分析对比,认为下行性清肠法除个别便秘及乙状结肠冗长外,约79%以上可以达到检查要求,与清洁洗肠相比,此法节约检查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使造影剂在粘膜上附着更好,易干显示结肠粘膜做细结构或小微小病变。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是指原发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下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少见,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CT肠道成像对显示小肠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充分认识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是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础。就PSIL的临床表现、CT肠道成像检查及其影像表现进行介绍,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5.
小肠在哺乳动物胃肠道中的功能,主要是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其吸收能力则与其长度和粘膜表面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曾有一些学者对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小肠长度进行过一些测量。也有些人做过一些测量粘膜表面积的尝试。哺乳动物受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全身或腹部局部照射,甚至照射置于腹腔外的肠道之后,就会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在这种类型的放射病中,胃肠道,特别是小肠,遭受到严重的辐射损伤。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小肠的辐射损伤及修复,不论在形态还是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疆地区规模化牛场传染性犊牛腹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新疆北疆地区9个规模化牛场,开展传染性犊牛腹泻疫病调查与实验室检测.采集犊牛腹泻症状的病牛粪便或肛门拭子,经细菌培养、消化道ELISA抗原试剂盒检测轮状病毒、冠状病毒、大肠杆菌F5(K99)微小隐孢子虫,同时用漂浮法对样品进行球虫检测.对北疆3个地州的种畜场、规模场采集234份样品,细菌鉴别培养分离出1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经药敏试验,对磺胺嘧啶、卡那霉素、头孢噻呋高敏感、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中敏感,其他药物表现耐药;样品经消化道ELISA抗原试剂盒没有检测到冠状病毒抗原,检测出15份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率为6.41%,20份微小隐孢子虫抗原,阳性率为8.54%,7份大肠杆菌F5抗原,阳性率为2.99%;所有粪便样品均没有检测到球虫.本次调查新疆北疆规模化牛场牛传染性腹泻感染情况不容忽视,分别检出轮状病毒、微小隐孢子虫、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为控制牛场犊牛腹泻提供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疫苗口服免疫小鼠后胃肠免疫应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Hp全菌抗原和粘膜佐剂LT口服免疫BALB/c小鼠后的胃肠免疫反应,采用ELISPOT和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AFC)和小肠粘液sIgA。结果显示,免疫小鼠胃粘膜、派伊尔小结抗原特异性抗体形成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抗原 佐剂组AFC数量高于单纯抗原免疫组和对照组,尤以sIgA-AFC为甚;小肠粘液特异sIgA两免疫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表明,口服免疫可有效诱导胃肠道粘膜免疫,局部sIgA可能在抗Hp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在诊断克隆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肉芽肿性炎性病变,其特征是肠壁节段性受累和透壁性炎症.可以累及消化道的任何部分,但以末端回肠和近段结肠最易受累[1].70%的病变位于小肠,其中30%位于末端回肠[2].早期主要表现为黏膜或黏膜下层水肿,黏膜面溃疡形成,进而病变累及肠壁全层,导致肠壁纤维化、穿孔,甚至瘘管、窦道形成,造成肠周脂肪、肠系膜以及邻近组织、器官受累.病变肠管呈节段性改变,故又称其为节段性肠炎.临床上诊断CD主要依靠消化道造影和肠镜检查,但最终确诊依赖病理.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和真正意义上的各向同性扫描[3],使得运用CT来诊断肠道疾病成为可能.目前临床上对小肠病变的检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就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在诊断小肠CD中的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前文曾报道电离辐射后动物肠道运动功能发生明显紊乱可能与ACh含量变化有关。我们同时观察到这种运动功能的紊乱与小肠组织中ACh含量的增高在程度上并不完全一致。这提示除了ACh含量增高外可能还存在其它影响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因素。Kagnoff在讨论照后动物小肠运动功能变化机理时曾提出:小肠平滑肌M受体可能发生某些变化的设想。但是,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因此研究平滑肌M受体对探讨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产生机制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观察丙线照射后豚鼠离体回肠对ACh作用的收缩反应及其平滑肌M受体的变化情  相似文献   

20.
小肠属于快速自我更新组织,隐窝细胞对细胞毒性损伤十分敏感,全身放射性损伤(核爆炸、核事故所致)以及腹部肿瘤局部放射治疗等都可引起肠道粘膜屏障受损和吸收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小肠上皮有独特的组织学结构,隐窝前体细胞区和绒毛分化细胞区有明显界限,细胞增殖、分化移行路线清楚,用射线诱导隐窝细胞凋亡,观察肠上皮细胞的反应和细胞更新是研究小肠干细胞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笔者介绍了小肠上皮细胞等级性排列特点,以及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