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麻醉与呼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比成人更易受麻醉的不良影响,呼吸生理的差别与年龄有关。全麻自主呼吸与适当的区域神经阻滞配合使用,可以维持浅全麻,使麻醉对呼吸功能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麻醉期间氧供充足时,麻醉及间歇正压通气(IPPV)对肺泡-动脉氧分压差的影响没有临床意义,但可引起术后低氧血症,对早产儿术后更易发生呼吸紊乱,甚至呼吸暂停。  相似文献   

2.
苏醒室内病人低氧血症的意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麻后病人在苏醒室内,呼吸室内空气常发生低氧血症,已构成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目前,术后常规行预防性吸氧,对无气管插管、自主呼吸的病人,通过鼻导管、鼻套管、面罩或氧幕给氧等。本研究对麻醉后苏醒室(PAR)内病人通过雾化氧幕给氧,并用脉搏血氧计连续监测氧饱和度以了解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低氧程度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经麻醉医师评估后拔除人工气道,在麻醉恢复监测过程中出现呼吸抑制重建人工气道的原因,提出预防与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012年3月-2014年3月由麻醉科送入重症医学科的择期全身麻醉术后患者2209例,对其中6例已拔除人工气道患者在入住重症医学科后5-20min内出现呼吸抑制并重建人工气道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全麻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拔除人工气道后,出现呼吸抑制及气道梗阻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短、全麻药及肌松药残留、气道高反应性等因素相关。结论全麻术后意识恢复不是拔除人工气道的主要指征;气道高危患者可适当延迟拔除人工气道;术后适当应用拮抗剂可减少全麻术后呼吸抑制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去氧饱和)发生情况,以期为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的预见性氧合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由2名麻醉科护士同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自行设计的"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观察与护理记录表"提取患者信息,并记录患者在PACU内出现去氧饱和的情况。结果入住PACU苏醒至转出的3 181例患者中,289例(9.09%)发生去氧饱和,26.99%患者出现2次及以上去氧饱和;27.68%患者出现重度去氧饱和(SpO20.85),去氧饱和持续时间在30min以上的患者占20.76%;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主要集中在入住PACU 1min内(25.61%)和拔除气管导管5min内(57.09%);带管无自主呼吸、带管有自主呼吸和拔除气管导管后再入住PACU的患者去氧饱和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ACU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发生去氧饱和的比例较高,应重视PACU内已拔管患者的管理,在患者容易发生去氧饱和的时刻给予预见性护理,从而降低去氧饱和的发生率,确保患者麻醉苏醒期维持良好的氧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麻上腹部手术对呼吸的影响,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9例全麻上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综合治疗后治愈好转出院246例,死亡3例。全麻上腹部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高且较严重。结论全麻上腹部手术易对呼吸造成不良影响,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预防性护理,可以预防或减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对高龄、吸烟及原有肺部疾病的高危人群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两种麻醉方式下上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能量代谢和呼吸氧价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42-61岁,体重42-7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Ⅱ组采用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用代谢监测仪分别于麻醉前、麻醉手术中和麻醉清醒后进行代谢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后手术中的氧耗量(VO2)、二氧化碳产生量(VCO2)、能量消耗(EE)均低于麻醉前,而呼吸商(RQ)高于麻醉前(P<0.05);Ⅰ组患者手术后VO2、VC2、EE、RQ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患者手术后VO2、VCO2、EE均高于麻醉前(P<0.05),RQ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者术后VO2、VCO2、EE均升高,RQ降低(P<0.05);Ⅱ组患者呼吸氧价明显高于Ⅰ组患者(P<0.05)。结论 与全凭静脉麻醉比较,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能够减少术后的能量代谢,降低呼吸氧价。  相似文献   

7.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开胸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开胸手术创伤大,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干扰较大,手术过程也较长,术中要求镇痛完全,有足够的麻醉深度,而术后要求尽早清醒,早期行呼吸锻炼,咳嗽、排痰,以利减少术后呼吸并发症.本研究以开胸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静吸复合全麻 硬膜外阻滞与单纯静吸麻醉作比较,旨在探讨一种既能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又能提高拔管期苏醒质量和术后镇痛完善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静脉普鲁卡因氯胺酮复合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中的SpO2监测与氧治疗陈颖1应诗达1刘洪民2杜红玫1对口、颌面、喉及颈等不需要肌肉松弛的较大手术中,我科多采用静脉普鲁卡因氯胺酮复合保留自主呼吸全麻,术中全程采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SpO2,发现都存在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9.
呼气终末正压通气对麻醉中和术后肺血分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全麻中及术后肺分流(Qs/Qt)的影响。选择20例无心肺疾患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P组)和对照组(Z组),在全麻诱导后分别行PEEP和呼气终末平压(ZEEP)机械通气。并在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麻醉后1.5小时、麻醉后2.5小时和术后1小时取动脉和右心室混合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分流量。结果表明,全麻期间 P组Qs/Qt逐渐减少,术后 1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Z组在麻醉中Qs/Qt持续升高,术后1小时仍显著高于术前。两组间各不同时期Qs/Qt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可导致肺分流增加,并可持续至术后。全麻后即应用 PEEP通气可减少肺分流,对术后低氧血症和肺部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为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36例全麻术后苏醒延迟患者的手术、麻醉资料进行回顾行分析,为改善全麻效果提供依据。结果 36例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主要原因有:(1)麻醉药物使用相对过量。(2)机体代谢紊乱。(3)患者体温过低。(4)术前有效睡眠时间不足。结论全麻术后苏醒延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做好麻醉前会诊及准备,在全麻手术过程中,加强麻醉管理,监测血压、呼吸、体温、血气、血糖、肌肉松弛度以及个体化使用麻醉药,有助于减少或者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紧闭式氧化亚氮麻醉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5例选择期手术病人采用紧闭式氧化亚氮麻醉方法,术中持续监测呼气末氧和氧化亚氮浓度,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循环指标,术中观察紧闭式麻醉后呼吸末氧化亚氮,氧浓度变化,结果:紧闭式麻醉1,2,3h后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52.7%,56%,64.9%,氧浓度为42.1%,34.4%,30.8%,随麻醉时间的延长,气道压力先降后回升,约3h恢复至紧闭麻醉前的水平,紧闭式麻醉前后在本组观察时间内动脉血气分析提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麻醉效果,并与单纯静脉全麻比较。方法:随机将LC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静脉全麻)与观察组(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气管插管后或硬膜外平面固定后期气腹前)、气腹后5min及术毕时的SBP、DBP、HR、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例数及8h内的平均VAS评分、两组异丙酚的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苏醒质量、PONV、8h平均VAS评分及异丙酚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C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循环和呼吸的干扰小,清醒质量高且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手术对麻醉医生极具挑战性。围术期由于新生儿既有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生理功能变化快、代偿能力低下,同时手术又要求满意肌松,提供优良视野以方便操作,对于机械通气的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呼吸生理和血液动力学稳定,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笔者总结15例新生儿全麻加骶管阻滞麻醉的呼吸管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诱发呼吸抑制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诱发呼吸抑制可危及生命。我们自 1993年以来 ,遇到呼吸抑制病人 12例 ,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 ASA ~ 级拟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 -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中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人。术前安静状态下脉搏氧饱和度 (Sp O2 ) <96 %或全麻病人被排除。符合条件的病人中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 780例 ,蛛网膜下腔吗啡术后镇痛 2 2 0例。术前 0 .5 h肌注苯巴比妥钠 0 .2 g,硬膜外穿刺 ,术中以 2 %利多卡因 0 .3%地卡因 1:1混合液维持麻醉 ,术毕硬膜外吗啡首次负荷剂量 1.5~ 2 mg,维持量 PCEA6 0~ 80 μg/h,辅助…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18,自引:1,他引:418  
30例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接受异丙酚静脉全麻。诱导剂量为2.5mg/kg,术中必要时分次追加20~50mg以维持适当麻醉深度。结果表明,异丙酚诱导起效快而平稳,术后恢复迅速而完全,无明显不良反应。麻醉时间及用药量的增加对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异丙酚对循环及呼吸有轻度抑制作用。我们认为异丙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能提供高质量的诱导及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肥胖对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影响安裕文莫怀忠曾庆繁谭明祥作者单位:550001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本文研究不同体重病人全麻诱导无呼吸期耐受缺氧时限,以探讨肥胖病人的氧储备能力。资料和方法全麻择期手术病人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3~59岁。术...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告一例小儿术后因悬壅垂水肿而引起的呼吸道梗阻。男,20个月,体重10.8kg,在门诊于全麻下作视网膜电流图描记术。于6个月时亦曾在气管内麻醉下作过该术,经过平稳。最近有轻度感冒,术前体检和化验均正常。静脉输液后,静注阿托品,麻醉诱导用硫喷妥钠、琥珀胆碱,过度换气后,用内径为4.0mm 的气管导管经口顺利插入气管内,用氟烷、笑气—氧维持麻醉,术中扶助呼吸。手术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3例先天性腹壁缺损患儿的麻醉处理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病人的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3例患儿一出生即行清醒插管在气管内全麻下行腹裂一期修补术,术中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机控呼吸,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吸呼比1∶2,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在正常范围。术毕带气管导管送病人到重症监护病房作进一步监护治疗,待呼吸与 循环功能稳定后再拔除气管导管。结论 气管内全麻能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控制呼吸便于降低腹内压力,有利于手术操作。但术中应注意气道压力变化及循环稳定,观察尿量及注意保温,术后继续予呼吸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病人围术期胃粘膜pH值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6例全麻下行腹部盆腔手术的病人,用液体分压计在麻醉前,麻醉后30分钟,术中,术毕,术后最初24小时测定pHi,同时经桡动脉,颈内静脉测定血液动力学,代谢和氧指标。结果:麻醉手术期间胃pHi明显下降,且大多数低于7.32,pH-gap,CO2-pag明显升高,在术后最初24小时可恢复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20.
开胸术后近期心肺并发症与术前肺通气功能及术后换气功能有直接关系。由于麻醉对肺功能的影响早被公认,故全麻手术中不同通气条件定会影响肺换气功能及血液氧合。对此,我们进行了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观察对象18例,男16例,女2例,年龄40~68岁,均为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