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管理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价值,以规范化HCC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200例存在慢性乙型肝炎或/和肝硬化、酗酒、血清甲胎蛋白升高的HCC高风险人群行CT和MRI常规平扫和增强检查,依据LI-RADS v2017分级标准进行评定,由两名放射科医师进行盲法评定,1个月后,再由同一名医生进行再次评定,评估两次评定的同一性。在LI-RADS分级中,LR-1、LR-2被看作是良性病变,LR-4、LR-5和LR-5TIV为恶性病变,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计算LI-RADS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在200例肝脏病变患者,病理学检查诊断125例为HCC,27例为肝内胆管细胞癌,9例为肝转移癌,39例为良性病灶;运用LI-RADS分级,CT诊断17例为良性,151例为恶性,而MRI诊断17例为良性,169例为恶性;CT诊断两次评级的Kappa值为0.912 (P < 0.001),而MRI诊断图像的数据显示,两次评级的Kappa值为1.000 (P < 0.001),说明在MRI检查运用LI-RADS分级判断HCC的准确度比CT高;运用LI-RADS分级标准,CT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5.4%、81.2%和90.2%,而MRI诊断HCC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100%、85.4%和92.4%。结论 在CT和MR检查中应用LI-RADS分级评估可以提高诊断HCC的准确度,且可重复性好。在CT检查评定分为LR-3的病变,可能为HCC,建议重新检查MRI或随访,而经MRI检查仍然评定为LR-3的病变则需要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CUES)对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诊治的肝局灶性病变患者186例(206个病灶)。所有的受试者均接受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参照欧洲肝脏超声造影指南(2012版)标准进行肝局灶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判断指标诊断的效能。结果 在18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左右叶病灶126例,肝左叶病灶29例,肝右叶病灶31例;超声共发现病灶206个,其中良性病灶78个(37.9%),恶性病灶128个(62.1%)。在78个良性病灶中,血管瘤51个,肝脓肿10个,错构瘤4个,结节性增生5个,炎性假瘤8个。在128个恶性病灶中,原发性肝癌124个,转移癌4个;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7,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0.803(P<0.05),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5.6%、98.6%和96.8%,显著优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89.1%、76.8%和84.4%(P<0.05)。结论 CUES检查对判断肝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具有协同作用,临床医师可以通过这些检查确定肝内病灶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8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接受3.0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和DWI序列扫描,并接受手术治疗。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MRI和DWI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本组80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肝细胞癌28例,肝转移癌24例,肝血管瘤19例,肝囊性病变9例;在b=50 s/ mm3时,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患者肿瘤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分别为(2.42±0.21)和(2.45±0.35),均显著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分别为(2.65±0.37)和(2.71±0.37),P<0.05】,在b=400 s/ mm3时,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患者肿瘤感兴趣区的ADC分别为(2.03±0.22)和(2.17±0.23),均显著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分别为(2.48±0.34)和(2.49±0.24),P<0.05】,在b=800 s/ mm3时,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癌患者肿瘤感兴趣区的ADC分别为(1.75±0.26)和(1.82±0.18),也均显著低于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分别为(2.27±0.27)和(2.30±0.16),P<0.05】;MR增强扫描联合DWI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诊断率分别为96.4%、100.0%、100.0%和100.0%,显著高于增强扫描诊断[(分别为71.4%、75.0%、68.4%和66.7%),P<0.05]或DWI诊断[(分别为53.6%、45.8%、57.9%和55.6%),P<0.05]。结论 磁共振增强扫描联合DWI 序列可有效提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率,可帮助临床医师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处置,对改善患者预后有极大的裨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常规彩超和超声造影在肝泡型包虫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疑似肝泡型包虫病的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78例,均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 结果 在78例肝实质性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肝泡型包虫30例,原发性肝癌18例,肝血管瘤17例,肝脓肿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3例,转移性肝癌3例,肝内血肿1例,肝硬化结节1例,局灶性非均匀性脂肪肝1例;超声造影诊断肝泡型包虫病的检出率为94.9%,显著高于常规超声的76.9%(P<0.05)。 结论 超声造影能清晰地显示肝脏病变的血管分布,有利于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CT和MRI按照2018年版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LI-RADS)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7月四川省肿瘤医院诊治的有HCC高危因素的72例患者(HCC 53例、非HCC恶性肿瘤10例、良性病变9例),接受CT和MRI检查。根据2018年版LI-RADS定义的影像学征象和分类法则,对所有病灶进行分类,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查方法的分类结果,以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I诊断HC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计算LR-5类诊断H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CT和MRI的LI-RADS分类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693【(95%CI:0.545~0.841),P<0.00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HCC的AUC分别为0.827(95%CI: 0.708~0.946)和0.856(95%CI: 0.761~0.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LR-5为阳性,MRI诊断HCC的敏感性为81.1%(43/53),显著高于CT诊断的66.0%(3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诊断HCC的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9.5%(17/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I-RADS定义的主要征象中,MRI对强化包膜的显示率为40.3%,显著高于CT的5.5%(P<0.001)。结论 基于肝脏影像报告数据系统,CT和MRI诊断HCC有相当高的效能,而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高于CT,特别在显示强化病灶包膜方面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在肝脏局灶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8例肝脏局灶性良、恶性病变患者,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评定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以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超声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78例肝脏局灶性病灶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病灶54例,其中胆管细胞癌4例,转移性肝癌11例,肝细胞癌39例,诊断为良性病灶24例,其中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肝血管瘤9例,肝脓肿11例;常规超声检查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75.9%(41/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5.0%(18/24),准确度为75.6%(59/78),阳性预测值为87.2%(41/47),阴性预测值为58.1%(18/31);弹性成像5 分法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98.1%(53/54),诊断良性病变的特异度为79.2%(19/24),准确度为92.3%(72/78),阳性预测值为91.4%(53/58),阴性预测值为95.0%(19/20)。与常规超声检查比,弹性成像的诊断效能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050,P=0.005)。结论 在鉴别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性质方面,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比常规超声检查更灵敏和更准确,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指导肝穿刺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肝脏穿刺活检术的8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30例术前行常规灰阶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灰阶超声检查比,超声造影检查组显示病灶内部坏死区显著提高(56.0%对30.0%,P=0.024),取材成功率显著提高(100.0%对90.0% P=0.022),两组穿刺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8 对2.9±0.8,P=0.590);超声造影组诊断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8.0%,均显著高于灰阶超声组(分别为80.8%、75.0%和80.0%,P均<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能够提高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术取材的成功率和诊断效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钆塞酸二钠增强 MR检查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47例,行无肝胆期和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和增强 CT检查,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此为金标准,计算各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47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病变大小为0.7~6.2 cm (2.1±0.8) cm。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胆管细胞癌15例,胆管囊腺癌1例,结肠癌肝转移8例,直肠癌肝转移3例和肝血管瘤5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例,肝硬化结节4例,脂肪瘤2例,腺瘤1例;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诊断的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0.0%,准确度为85.1%,显著高于无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的60.0%、61.7%和63.0%或增强 CT检查的45.0%、48.9%和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肝胆期钆塞酸二钠增强 MRI检查有利于提高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临床定性诊断,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造影(CEUS)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内占位性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有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521例,均进行肝穿刺病理学活检术和CEUS检查,应用LI-RADS对病灶进行分类诊断。应用MedCalc1 5.1统计学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ROC)判断LI-RADS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521例存在肝内占位性病变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经病理学检查诊断HCC者96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L)150例,血管瘤162例,肝囊肿63例,局灶性脂肪肝50例;经CEUS检查和LI-RADS评估,发现I类病变248例(血管瘤145例,肝囊肿63例,局灶性脂肪肝40例),II类病变140例(均为FNHL),III类病变22例(FNHL者18例,HCC者4例),IV类病变39例(FNHL者6例,血管瘤7例,HCC 26例),V类病变72例(FNHL者6例,HCC者66例);LI-RADS诊断V类病变的AUROC为0.84(95%CI:0.78~0.89),其灵敏度、特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与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比较,观察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LL)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收治的FLL患者68例,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检查,与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比较检查结果的正确性。结果 68例FLL患者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3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混合型肝癌8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非FLL 2例,而Gd-EOB-DTPA增强MRI诊断FLL 64例,其中肝细胞癌3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7例,混合型肝癌4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2例,非FLL 4例。增强MRI诊断FLL的Kappa值为0.7,其灵敏度为97.1%,特异度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阴性预测值为50.0%。结论 采取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对FLL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临床应重视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存在LR-3类肝内结节的肝硬化患者恶性转变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恶性转变预测模型。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诊治的124例存在肝内LR-3类结节的肝硬化患者,规律随访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可疑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癌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经随访60~78个月(平均74个月),120例患者完成随访,发现癌变24例(20.0%),另96例无癌变;癌变组有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酒精性肝炎者分别为91.7%、87.5%、75.0%、100.0%和41.7%,显著高于未癌变组(分别为45.8%、52.1%、41.7%、58.3%和20.8%,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饮酒(HR=2.264,95%CI=1.597~3.210,P<0.001)、糖尿病(HR=1.294,95%CI=1.107~1.513,P=0.001)、乙型肝炎(HR=1.795,95%CI=1.329~2.561,P<0.001)和酒精性肝炎(HR=0.658,95%CI=0.552~0.784,P<0.001)是存在LR-3类病变结节的肝硬化患者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癌变预测模型,即Y=0.817X1+0.258X2+0.585X3-0.419X4(X1=饮酒,X2=糖尿病,X3=乙型肝炎,X4=酒精性肝炎)。经ROC分析显示,该模型判断LR-3类病变结节患者癌变风险的AUC为0.812(SE=0.064,95%CI=0.687~0.936,P<0.001),其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73。结论 了解危险因素可能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内结节的性质有帮助,加强随访,必要时穿刺才是明确诊断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扫描定量参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2月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8例肝脏良恶性病变患者,其中肝脏良性病变组47例和恶性病变组4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DCE-MRI检查,测量病变的平均强化时间(MET)、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上升斜率(MSI)和最大下降斜率(MSD)。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衍生生长因子-1(Cripto-1)、Kruppel样因子(KLF4)、同源盒蛋白A9(HOXA9)和跨膜蛋白3(IFITM3)mRNA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R检查测量的MET、PEI、MSI和MSD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的效能。结果 恶性病变组MET、PEI和MSI分别为(516.5±40.2)s、(32.4±6.3)和(99.6±17.8),显著低于肝脏良性病变组【分别为(574.3±50.9)s、(256.7±22.7)和(271.6±25.3),P<0.05】,而MSD为(114.6±14.2),显著高于肝脏良性病变组【(85.4±10.9),P<...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定性诊断肝硬化伴肝小结节病灶的价值。方法 2019年2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肝硬化伴有肝内结节患者108例,均接受穿刺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前接受CEUS检查,由软件获得时间-强度曲线上峰值强度(PI) 、上升时间(RT)和达峰时间(PT)等参数。参照CEUS时间-强度曲线诊断恶性结节的标准诊断,应用MedCal 15.2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CEUS时间-强度曲线诊断肝硬化伴肝小结节病灶的价值。结果 在108例肝硬化伴肝小结节病灶患者,经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43例,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65例;恶性结节组织PI、RT和PT分别为(214.5±20.8)%、(17.6±3.2)s和(24.3±4.6)s,与良性结节组织【分别为(117.2±15.7)%、(38.1±6.9)s和(46.8±8.1)s,P<0.05】或病灶旁肝组织【分别为(115.9±16.1)%、(37.6±6.3)s和(47.4±8.4)s,P<0.05】比,差异显著;应用CEUS诊断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2.1%、73.8%和73.1%,而应用CEUS时间-强度曲线诊断则分别提高到了97.7%、87.7%和91.7%。结论 基于CEUS时间-强度曲线参数诊断肝硬化伴肝内小结节病灶的准确率更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造影(CEUS)联合超声声触诊组织量化技术(VTQ)鉴别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2018年4月~2021年4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93例,所有患者接受CEUS和VTQ检查,比较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和峰值强度及VTQ检查的病灶内部剪切波速度(SWV)、周边组织SWV和病灶/周边组织SWV比值,应用ROC分析CEUS检查参数和SWV诊断HCC的效能。结果 本组肝占位患者经CT、MRI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肝血管瘤40例,肝细胞癌53例;肝细胞癌患者CEUS开始增强时间和增强峰值时间分别为(8.2±1.2)s和(16.7±3.3)s,显著短于肝血管瘤患者【分别为(15.9±5.0)s和(45.7±15.4)s,P<0.05】;肝细胞癌患者病灶内部SWV、周边组织SWV和SWV比值分别为(2.7±0.9)、(2.0±0.8)和(1.8±0.7),显著大于肝血管瘤患者【分别为(1.5±0.4)、(1.4±0.6)和(1.1±0.3),P<0.05】;经ROC分析,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病灶内部SWV、周边组织SWV和SWV比值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818、0.758、0.802和0.809,其敏感度分别为0.600、0.700、0.717、0.717和0.755,特异度分别为0.830、0.925、0.800、0.800和0.800;分别以开始增强时间≤12.080 s、增强峰值时间≤26.530 s、病灶内部SWV≥2.015 m/s、周边组织SWV≥1.920 m/s和SWV比值≥1.280为截断点,任一指标达标即诊断HCC,结果诊断HCC者48例,其敏感度为0.906,特异度为0.950,准确率为0.925,阳性预测值为0.960,阴性预测值为0.884。结论 肝细胞癌与肝血管瘤CEUS和VTQ检查参数存在显著差异,籍此可为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脂肪肝对超声造影诊断肝脏炎性假瘤(IPL)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1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诊治的IPL患者28例,其中伴有脂肪肝者12例,正常肝内IPL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血供状态、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和超声造影定量参数的异同。结果 伴脂肪肝的IPL病灶动脉供血1例(8.3%)、静脉供血11例(91.7%)、富血供3例(25.0%)、乏血供9例(75.0%),IPL病灶动脉供血7例(43.8%)、静脉供血9例(56.3%)、富血供5例(31.3%)、乏血供11例(68.8%),两组供血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供丰富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伴脂肪肝病灶呈无明显增强型1例、快速廓清型5例、等增强型3例和低增强型3例,IPL病灶呈无明显增强型2例、快速廓清型5例、等增强型7例和低增强型2例,两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无显著差异(P=0.661);伴脂肪肝病灶造影剂到达时间为(8.9±1.3)s,显著慢于IPL病灶【((8.0±0.9)s,P<0.05】,峰值强度为(53.2±7.8)dB,显著弱于IPL病灶【((61.1±9.7)dB,P<0.05】,而两组达峰时间、曲线尖度和曲线下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正常肝背景下的IPL病灶比,合并脂肪肝的IPL病灶以静脉供血为主,其造影剂的到达时间较长,而峰值强度降低,在临床诊断时需要认真地甄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弹性成像结合血清学指标诊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6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358例,接受肝穿刺和超声检查,记录肝组织剪切波速度(SWV),使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Ⅳ-Col)和Ⅲ型前胶原(PⅢNP),计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APRI)和基于四因子指数(FIB-4),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纤维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项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 结果 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F0期42例,F1期96例,F2期86例,F3期72例和F4期62例;220例≥F2期患者肝组织SWV为(3.12±0.65)m/s,显著大于138例≤F1期患者【(1.72±0.51)m/s,P<0.05】;≥F2期患者血清HA水平为(128.1±14.7)μg/L,显著高于≤F1期患者【(75.4±10.1)μg/L,P<0.05】,AST/ALT比值为(0.96±0.41),显著大于≤F1期患者【(0.80±0.27),P<0.05】,血清Ⅳ-Col水平为(36.7±14.3)μg/L,显著高于≤F1期患者【(24.9±9.2)μg/L,P<0.05】,APRI评分为(0.83±0.52)分,显著大于≤F1期患者【(0.61±0.49)分,P<0.05】,FIB-4指数为(1.70±0.98),显著大于≤F1期患者【(1.23±0.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WV、AST/ALT比值、HA、Ⅳ-Col、APRI和FIB-4为影响肝纤维化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SWV诊断肝纤维化的正确率为86.9%,血清HA为84.2%,APRI和FIB-4分别为82.5%和81.8%。结论 应用SWV联合血清学指标可提高CHB患者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美国放射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2011年首次发布了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ver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LI-RADS),目的是将高危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检查图像的采集、分析、报告和数据收集标准化。LI-RADS最早是根据CT/MRI的影像学表现分类,随着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ACR 2016年发布了CEUS LI-RADS。尽管CEUS和CT/MRI对高危HCC患者的肝局灶性病变进行LI-RADS分类的概念和原则相似,但2者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本综述旨在通过与CT/MRI LI-RADS进行比较,探讨CEUS LI-RADS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