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 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 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 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WD)是少数可对症治疗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但因本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我们对确诊的111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WD的临床特点、各项辅助检查的诊断价值,以促进WD的早期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1999年12月至2010年9月确诊的WD患者111例,其中男性71例、女性40例,发病年龄从出生至39岁,平均发病年龄(13.4±7.5)岁,平均就诊年龄(16.7±8.7)岁,90%的患者于23岁之前发病;12.6%(14/111)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3例患者父母为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4.
惠普尔病(WD)是一种罕见的感染性疾病,是由患者感染惠普尔养障体(TW)引起,若未得到及时救治,结局往往是致命的。大多数WD患者无特异性症状,而常规的细菌培养很难有阳性结果,因此,对WD的诊断往往比较困难。以往诊断该病的金标准是在患者肠道的黏膜组织活检中存在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然而PAS染色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难以满足临床鉴别诊断的要求。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WD的诊断标准也在逐渐变化。本文就W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分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 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2年9月北京佑安医院WD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方式。结果 WD相关肝癌患者1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发生肝癌时均合并肝硬化,其中8例患者为Child-Pugh B/C级。甲胎蛋白(AFP)阴性患者4例,AFP阳性患者8例。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BCLC)分期A期4例,B期1例,C期4例,D期3例。治疗方式:1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5例患者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2例患者TACE联合消融治疗,4例患者行肝移植术。结论 WD相关肝癌临床较为罕见,发现时大部分为中晚期。对WD进展到肝硬化患者应密切随访肝癌的发生,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陈大为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2):158-16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中国WD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WD会导致患者体内铜过度储积,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的基底神经节,也会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其诊断主要通过血液、尿液、肝脏病理和基因检查等明确。基因检测还可以用来筛选患者的家庭成员。WD是少数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病之一,方法包括使用铜螯合剂(青霉胺、曲恩汀、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和四硫代钼酸铵等)和减少胃肠道吸收铜的药物(锌剂)。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法都是根据国外专家的经验和证据制定的,有必要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WD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肝豆状核变性(WD)伴黄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豆状核变性黄疸患者临床鉴别诊断的侧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以“黄疸待查”初次入院的WD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和常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采用序列分析法检测全血基因组8、12、13、16外显子的突变情况。结果 本研究纳入WD患者24例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28例。WD患者发病中位年龄(33.2岁)显著低于乙型肝炎(41.8岁,P=0.049),WD患者自起病至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8.2月)显著长于乙型肝炎(1月,P<0.001);WD患者24 h尿铜水平(919.83±1017.15 μg)显著高于乙型肝炎(204.79±191.85 μg,P<0.001);WD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175.74±245.99 U/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133.44±115.95 U/L,P=0.004),且与24 h尿铜水平呈正相关(r=0.552,P=0.012);24例WD患者全部,而仅4例乙型肝炎患者可检出ATP7B突变。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伴黄疸患者除可利用血清铜、铜蓝蛋白检测进行筛选性诊断外,24 h尿铜检测为重要的鉴别诊断指标,而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可能是该病潜在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WD)世界范围内均有发病。患病率约为30/100万甚至更高。WD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肝脏疾病、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肝功能障碍不明显或偶尔缺乏)、精神疾病, 或以上表现同时出现。WD在儿童和较年轻的成人患者中比在老年人中更容易表现为孤立性肝病。任何年龄段的症状通常都是非特异性的。为此, 美国肝病学会于2022年发布了WD指南的完整版本, 提供了WD诊断和管理的现代方法。由专家小组制定指南、形成推荐建议, 以帮助临床医生实施最新的诊断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对罕见病种Whipple病(Whipple disease,WD)的进一步认识,增强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本文对1例可疑直肠WD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症状、手术后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W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多系统,尤其是消化系统,起病隐匿,症状可不典型,易被临床医生忽视,确诊有赖于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0.
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表现为铜异常沉积而致多脏器损伤.WD致病基因主要在肝脏表达,提供患者正常的肝细胞(或组织)可以纠正其遗传缺陷,改善铜代谢.此文主要从肝移植和细胞移植角度回顾近年来WD治疗的新进展,为进一步治疗WD提出可能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Wilson病(Wilson disease,W D)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以提高对WD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方法:对5例WD的肝脏穿刺活检组织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网纤/Masson、PAS、罗丹宁铜染色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WD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首诊年龄24-47岁,中位年龄38岁.临床主要表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眼底检查示角膜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K-F环)等,所有病例血清铜蓝蛋白均89.3 mg/L.光镜:中-重度慢性肝炎伴肝纤维化或肝硬化3例,轻度慢性肝炎1例,肝组织轻微病变1例;罗丹宁铜染色示肝细胞内多少不等的不均匀颗粒样物质沉积,部分病例以汇管区周围Ⅰ区带的肝细胞多见.电镜:肝细胞胞浆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特征性Wilson颗粒,并见大小泡脂滴及色素颗粒小体.结论:WD的常规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光镜组织学改变均不具有特异性,电镜超微结构特征性Wilson颗粒是WD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故肝脏穿刺活检有助于W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组织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杂交结合图象分析的半定量方法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并对WD患者WD基因全部21个外显子进行DNA序列测定,探索WD的发病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WD患者4例,病例符合WD的临床诊断标准。(1)具有肝病史、肝病体征或锥体外系征;(2)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肝铜升高;(3)角膜K-F环。行脾切除术时获取肝组织标本;对照组1例,男,32岁,来自肝脏外伤修补术的肝组织标本,经各项检查排除各种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疾病。  相似文献   

13.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编码产物WD蛋白进行检测,探讨WD的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技术对诊断为WD的患才进行WD蛋白的研究。结果 发现患者WD在肝内表达缺失或者含量改变。结论 WD患者可能同时存在有WD基因exon8和exon5的突变,直接检测WD基因产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讨不同亚型Wilson’s病(WD)的临床特点及肝型患者预后转归。方法收集256例W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不同的临床亚型,进一步分析比较肝型、脑型和混合型WD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和随访追踪肝型WD患者的预后。结果在256例WD患者中,以混合型(152例,59.4%)和肝型(74例,28.9%)患者常见,而脑型(27例,10.5%)和其他亚型(3例,1.2%)较少;肝型WD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比例(78.4%)高于混合型患者(22.0%,P〈0.001);肝型WD患者肝脏血清生化学指标(转氨酶、ALP、GGT、胆红素以及球蛋白水平)高于混合型WD患者(P〈0.05);肝型WD患者血清铜[(1.04±1.50) mg/L]水平明显低于脑型WD患者[(2.96±2.88) mg/L]和混合型WD患者[(2.34±2.68) mg/L,P〈0.001],但两者铜蓝蛋白和尿铜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型WD患者K-F环检出率(64.9%)低于脑型WD患者(92.6%)和混合型WD患者(90.1%,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K-F的有无与年龄(OR=0.922,P=0.014)、血清铜蓝蛋白(OR=35902.1,P=0.015)相关;平均随访31例肝型WD患者(8.3±5.8)年,3例(9.7%)进展为混合型WD患者。结论 WD以混合型和肝型最多见,肝型患者肝脏损害比混合型更为严重,提示肝脏是WD最主要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D),WD中铜与铜蓝蛋白结合受损,导致游离铜主要在肝脏、大脑和其他器官中沉积。WD的患病率为1/30 000。在临床上,大多数WD患者都是年轻人,其特征是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角膜K-F环、血清低铜蓝蛋白水平(<50 mg/L)和24 h高尿铜排泄(>100 mg/L)。目前WD主要的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在一些终末期肝病或急性肝衰竭的病例中,肝移植是提高生存率的一种选择。本综述结合国内外对WD发病机制、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及药物治疗进展的研究作出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巯甲丙脯酸与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使用巯甲丙脯酸(TSM)与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治疗肝豆状核变性(WD),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28例WD患者,年龄14~20岁,男18例,女10例。临床症状及铜代谢检查均符合诊断标准。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患者均于治疗前二周停服任何药物。A组口服TSM,按每日1mg/kg,分3次,成人不超过25mg每日3次;B组DMPS按每日20mg/kg,稀释后静脉  相似文献   

17.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导致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中暴发性肝衰竭是WD的一种罕见类型,其病情进展迅速,具有高误诊率和高死亡率,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WD)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其患病率为3/10万人,基因携带者占1/90。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本病的治疗水平也在不断地进展,2008年美国肝病协会及中华医学会陆续推出了本病治疗的新指南并推广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目前WD治疗研究进行综述,力求总结目前WD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9.
Wilson病(WD)即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是一种以原发性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先天遗传病中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疾病之一,好发于青少年,如不治疗后果严重,如早期诊断治疗则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并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据胡纪源等报道,误诊率很高,竞达51.04%。我们总结一组以肝硬化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D,作临床分析,以利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李玉茹  白洁  李晓霞  李燕燕 《肝脏》2014,(9):695-6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外周血铜蓝蛋白(CP)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100例病毒性感染患者及100例其他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WD组患者的血清CP水平明显比正常人员及其他各组患者低(P<0.05);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CP水平明显比乙肝病毒携带者、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患者高(P<0.05);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CP水平明显比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患者及正常人员低(P<0.05)。结论血清CP表达水平在WD及其他肝病患者体内显著降低,能够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肝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