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前结核病发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800万例。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部位,居全身骨关节结核的首位,占50%左右。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也从早期的单纯脓肿引流、病灶清除,逐渐发展到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应用,其中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的认识。我科从2000年1月~2007年5月期间,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3l例下腰椎结核患者,远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俊  施泉涌  缪志和  李铭 《人民军医》2004,47(3):148-149
病灶清除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骨折、肿瘤等疾患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前路和后路内固定两大类。目前国内使用的前路胸腰椎内固定主要有Kaneda双棒系统和Z—plate钢板等。2002年9月~2003年4月,我们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CD-Horizon  相似文献   

3.
4.
颈椎结核较胸腰椎结核发病率低,但后果较严重。轻者引起颈椎椎体严重破坏,导致颈椎失稳及气管食管瘘;重者造成颈脊髓受压,导致四肢瘫。近年来,对于颈椎结核的治疗,已逐渐转为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我们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加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12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期单纯后路不清除病灶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解放军202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胸椎、腰椎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后路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后侧或后外侧融合术,术后抗结核化疗12个月。其中,32例神经功能缺损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但不进行前方坏死病灶的清除操作。结果本组55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5.6±25.7)min和(187.0±98.4)ml。术后6个月复查,所有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脑脊液漏,2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无混合感染;未见患者出现植骨不融合,内固定均无明显松动,后凸畸形均无明显加重,无翻修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伤口窦道,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发生,无脊髓损伤出现瘫痪加重情况,无结核复发。术后所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平均改善1.37个等级。后凸畸形无明显进行性加重,胸椎、腰椎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5.8°改进为术后平均16.7°,末次随访平均后凸角为17.9°,有1.3°丢失。结论不清除椎体病灶后路长节段固定短节段后侧或后外侧融合可以有效治愈脊椎结核,主要作用为控制感染、纠正后凸、维持矫正值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总结76例采用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治疗及手术配合经验,强调手术前后临床观察与护理重点。结果:76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满意的效果,无植骨块脱出、塌陷及不愈发生,优良率达100%,结论:此类手术提高了患者的长期稳定性,提高植骨的融合率和减少了手术后的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有很好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贤飞 《西南军医》2006,8(2):34-35
目的 探讨胸腰椎结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22例胸腰椎结核病人采用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0例甲级愈合,临床症状消失,2例术后3周出现窦道形成,5~8月后愈合。结论 Ⅰ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0年1月采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患者36例,其中T2~32例,T3~42例,T4~53例,T5~65例,T7~810例,T8~96例,T9~104例,T11~124例。术前Frankel分级,B级5例,C级21例,D级10例。术前脊柱后凸Cobb角为11.25~48.32°,平均35.34°。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63°,平均16.20°,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结核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椎结核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价值,旨在为治疗脊柱结核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8年11月-2013年2月期间骨科收治89例脊柱结核为实验对象,其中45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另44例采用君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脊柱后凸畸形矫形率、复发率、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52.69±48.35mL,手术时间143.87±32.64min,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灶清除联合脊柱固定术是脊柱结核的有效治疗方法.其中前路手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活动期颈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14例活动期颈椎结核患者口服抗结核药物2~3周后实施手术治疗,均采用右侧颈前入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颈前路钉板内固定术。术后3—5d在颈托保护下起床活动,维持颈托外固定10周左右,坚持口服抗结核药物6~9个月。结果:1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颈肩部的疼痛不适消失,颈椎畸形矫正,生理弧度基本恢复正常,1例合并四肢不全瘫痪的患者术后2周内四肢的瘫痪症状逐渐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无局部结核病灶复发,椎间植骨均骨性愈合,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螺钉拔出及断钉等情况发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基本正常。颈椎神经功能评分(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15.00分上升到最后随访时的平均16.57分。结论:在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前路钉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活动期颈椎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淑菊  王自立  武永刚 《武警医学》2007,18(11):835-838
 目的 探索脊柱结核的治疗方法,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减少复发.方法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37例,采用病椎部分切除、大块髂骨植骨或者放置cage加上前路或者后路内固定.术后超短程化疗,定期复查,检测X线片及血沉.结果 随访20~36个月,平均30个月,1例术后出现肺不张,行胸腔积液清理术,1例于术后3周再次出现窦道,重新手术清除病灶.伴有神经症状的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大多数患者血沉恢复正常.术后1年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均回到了工作岗位或者生活自理.结论 病椎部分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卧床时间短,可早期活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后路复位内固定并行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爆裂性骨折使用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经伤椎椎弓根向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432例468椎,手术后椎体高度即刻恢复100%的319椎;95%以上80椎;90%以上60椎;80%以上的9椎。398例获得随访,随访10月~8年,伤椎均获得骨性愈合,脊柱稳定性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胸、腰椎椎体骨折经AF或钉棒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植入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和同种异体骨的疗效确切,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寰枢椎后路三种组合固定技术治疗C1~2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2年8月至2008年3月,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寰枢关节不稳68例.(1)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32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0例(陈旧骨折7例,新鲜骨折13例),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6例,寰椎横韧带断裂4例,先天性游离齿突并寰枢椎不稳2例;(2)采用经寰椎后弓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20例,其中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向后脱位8例,向前脱位4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2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关节不稳3例,寰枢关节前脱位伴横韧带断裂3例;(3)对1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经牵引已达复位的可复型及经口前路松解后牵引复位的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经颈后路Apofix椎板夹和C1~2关节突螺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 (1)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32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120枚,其中有3例在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时,因后弓细小发生破裂,改用寰椎侧块固定.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2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另1例枢椎螺钉偏内致椎弓根内侧皮质破裂,均无症状,未发现与螺钉有关的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32例患者均获随访6~42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已达到骨性融合.(2)采用寰椎经后弓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板螺钉固定治疗20例患者共置入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板螺钉位于椎板中,无偏斜.术中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20例随访6~14个月,平均11.2个月.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颈椎不稳、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愈合.(3)16例难复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症状均有所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6例随访8~26个月,平均16个月,所有患者在3~6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脊髓功能改善优5例,良8例,有效2例,无变化1例,无加重患者.内置物无松动、断裂.结论 寰枢椎后路三种组合固定技术是治疗上颈椎疾患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短和三维固定的优点,在临床应用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组合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胸腰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在术前进行至少3周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行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及后路内固定术,根据术后后凸畸形的矫正角度及Frankel分级评价效果。结果对66例患者随访9~18(12±2)个月,所有患者无局部复发及窦道形成,术前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与术前比较均有1~3级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后路内固定手术具有病灶清除彻底,植骨融合内固定可靠,畸形矫正理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整块自体脊柱棘突修整成短“T”形后椎间植入加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04~2008—04,采用后路棘突椎间隙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治疗68例腰椎滑脱与椎体不稳症,观察其疗效。结果: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所有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随访12~24个月,平均14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52例,良1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全部病例均于术后3~4个月融合,无手术撑开的椎间隙高度回落丢失与再滑脱。结论:后路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与不稳,能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速度快,融合率高,避免了用髂骨、异体骨或椎间融合器等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的指征及远期疗效。 方法 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 82例 ,随访时间 2~ 5年 ,平均 2 .8年 ,82例均于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内固定取出前、后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和CT片。 结果  (1 )本组 71例 (87%)为交通伤和高处坠落伤所致 ,致伤机制复杂 ,6 3例 (77%)合并其他损伤 ;(2 )脊柱活动改善率为77%;腰背痛改善率为 95 %;下肢疼痛改善率为 80 %。 (3)与术前相比 ,伤椎前缘高度平均矫正 5 5 .1 %,平均丢失 2 .1 %(P <0 .0 1 ) ;Cobb角平均矫正 2 5 .7° ,平均丢失 4 .4°(P <0 .0 1 )。 结论 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技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有利于恢复脊柱伤椎高度、生理弧度和神经功能以及消除腰腿痛 ,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在警惕其他脏器合并伤的同时 ,可适当放宽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总结研究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笼植骨结合内固定方法治疗脊柱胸腰段结核的效果。方法 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21例,术前经标准抗结核方案治疗后,采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网植骨结合内固定的术式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神经症状、并发症)的恢复情况等。结果 经过平均19个月随访,21例患者脊柱结核均被治愈,无全身及局部复发,且术后疼痛消失,畸形明显纠正,内固定物无松动,植骨融合好,神经症状明显缓解,未见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钛笼植骨结合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段结核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腰椎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的生物力学效果,并探讨前路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方法收集12具新鲜猪T10~L4节段胸腰椎脊柱标本,分为两组,将L1椎体行两种不同范围的“V”形预损伤,然后前屈压缩至“V”形区破坏,造成不同程度前中柱骨折。对骨折标本依次进行以下处理:安放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AF内固定加前路植骨重建。每种状态依次在CMT4104多功能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和前屈压缩测试,分别计算每组的完整标本、骨折内固定标本和植骨内固定标本的轴向压缩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结果标本前中柱骨折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轴向刚度和前屈压缩刚度较完整标本明显下降(P〈0.01),椎体前中柱较大范围累及的骨折与较小范围累及者相比,刚度下降更明显(P〈0.01),而前路植骨重建者刚度恢复至完整标本水平(P〉0.05);同一状态轴向压缩刚度明显大于前屈压缩刚度(P〈0.01)。结论胸腰椎前中柱骨折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不能使其恢复至原来的力学性能,椎体骨折累及范围越大,固定后力学性能越差;前中柱重建是减少后路内固定器械承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较脊柱前、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治疗(42例)和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48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的X线评价指标、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恢复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后路组的手术时间(147.3±38.7)min、术中出血量(607.5±162.3)m L、手术切口长度(10.3±1.8)cm、术后住院时间(10.6±2.0)d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P0.05)。术前、术后即刻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测量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后路组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丢失(1.55±0.17)mm、Cobb角丢失(1.26±0.72)°,均显著低于前路组(7.18±1.51)mm、(7.43±1.85)°。术前、术后后路组和前路组ASIA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两组ASIA神经功能恢复分布较术前均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后路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优级率(77.08%)高于前路组(52.38%),良和差均显著低于前路组患者,后路组的ODI功能分布显著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脊柱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较前路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Cobb角度丢失小,临床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