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FGF和硫糖铝联合局部应用对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硫糖铝合用可加快创面血管新生[1 ] 。我们将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于局部 ,并观察了其对兔腹壁下浅动脉岛状皮瓣断蒂时间的影响 ,以期判断其应用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实验设计和过程 家兔 2 1只 ,以断蒂时间的不同随机均分为 4、6、8d组 ,每组 7只动物。设计兔耻骨联合上 1cm、下腹中线两侧 4cm× 6cm皮瓣两块 ,间隔 2cm ,形成腹壁下浅动脉岛状皮瓣 ,受床放置并固定 1条带侧孔的硬膜外麻醉导管 ,左侧实验组用bFGF 2 5 0AU(0 1ml) +硫糖铝 0 9ml,右侧对照组用生理盐水 1ml,每… 相似文献
2.
3.
带蒂皮瓣最佳断蒂时间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皮瓣借蒂部与本体相连 ,由蒂部供血 ,应用于血运不佳的创面 ,如骨、肌腱、关节等裸露部位覆盖、器官再造、洞穿性缺损修复、慢性溃疡等难愈创面的修复 ,是整形外科常用的修复手段。近年来 ,虽然游离皮瓣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供、受区血管条件的限制和技术及设备要求较高 ,仍未能完全取代带蒂皮瓣。带蒂皮瓣成活率高 ,但断蒂时间多在 3周左右 ,并发症较多 ,使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降低 ,造成资源浪费 ,并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加重其经济负担。如能缩短带蒂皮瓣断蒂时间 ,必能拓宽临床使用范畴 ,因此皮瓣最佳断蒂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具… 相似文献
4.
带蒂皮瓣最佳断蒂时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告了带蒂皮瓣最佳断蒂时间的实验研究.选用大白鼠的下腹部皮瓣,以腹壁浅动、静脉为血管蒂.按断蒂时间分为1、2、3、5、7、10、14、21天8个实验组;同时另设三组,在3、7、14天断蒂前进行皮瓣训练。测量断蒂3周后皮瓣的成活率、弹性及组织学形态。结果表明5天及其以后断蒂者皮瓣成活率及其弹性与正常皮肤无显著差别;断蒂前训练者可提高其成活率和弹性. 相似文献
5.
6.
手外伤带蒂皮瓣早期断蒂四例李远景作者于1990.8.7.~1990.9.27,共行4例手外伤病人行手部供区带蒂皮瓣术,术后最短7天最长10天断蒂,皮瓣全部成活,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年龄25~39岁,平均32.25岁;损伤至手术时间2~6小时,平均3... 相似文献
7.
岛状皮瓣断蒂成活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动态观察家兔双侧腹壁浅血管岛状皮瓣交叉移植后不同时间断蒂皮瓣成活情况,以期为临床需断蒂的岛状皮瓣移植选择恰当的断蒂时间提供依据,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28只成年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只,行双侧中下腹ZcmX3cm带腹壁浅动静脉血管蒂岛状皮瓣交叉移植,分别于术后3、5、7、9、12和14天结扎皮瓣血管蒂,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对照组4只,行双侧Zcmx3cm游离全层皮肤皮下组织交叉移植。二、结果实验组中,3天断蒂,仅靠近边缘处10%存活,5天断蒂,皮瓣65%存活,病理切片见表皮细…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蒂部分段结扎法缩短皮瓣断蒂时间方法的可行性及其在带蒂皮瓣转移中的应用。方法:制作大鼠背部随意型皮瓣,采用蒂部分段结扎法逐步减少蒂部血流,分别在3天、6天、9天、12天完全断蒂,观察皮瓣的存活率及微血管密度,并作统计分析。结果:3天、6天、9天断蒂的大鼠皮瓣,其皮瓣外观、存活率及血管密度均存在差异(P0.05),即随着断蒂时间的延长,其血管密度增高,皮瓣存活率提高,而9天组与12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蒂部分段结扎法能缩短皮瓣断蒂时间,9天为该方法断蒂的较好时机,既有利于皮瓣血流循环的充分建立,又能保证皮瓣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外伤带蒂皮瓣修复不同时间断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0例手外伤行带蒂皮瓣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术后14天断蒂,对照组21天断蒂。于术后第1、7、14天及断蒂后观察记录皮瓣颜色、温度、皮瓣毛细血管反应和针刺出血率,断蒂前观察断流试验,以及皮瓣存活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后随访1年。结果两组患者皮瓣颜色、温度、皮瓣毛细血管反应、针刺出血率和断流试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断蒂后皮瓣全部成活,无感染病例发生;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手外伤带蒂皮瓣修复术后14天断蒂是可行的,并可减少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bFGF-PLGA微球促进随意皮瓣早期断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聚乳酸 /聚乙醇酸 (bFGF PLGA)微球促进随意皮瓣早期断蒂。方法 :通过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bFGF PLGA微球 ,采用60 Co辐照灭菌。将bFGF PLGA微球注入大鼠背部随意皮瓣下方 ,4d后断蒂 ,断蒂后 10d观察皮瓣成活率、新生微血管数量。并与单独使用bFGF组进行对比。结果 :皮瓣成活率A组为 (89 2± 2 6 0 ) %,B组为 (85 6± 2 9 7) %,C组为 (76 6± 3 2 2 ) %。新生血管数A组为 2 9 7,B组为 2 4 6,C组为 12。经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bFGF PLGA微球能够更好地促进随意皮瓣的早期断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对大鼠随意型皮瓣的转染,探讨基因治疗对不同时间断蒂的大鼠随意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以SD大鼠为实验模型制作背部随意型皮瓣,实验组注入脂质体包裹的PcDNAVEGF165(目的 基因组),对照组分别注入PcDNA(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于用药后1、3、5、7 d,每组每时相点分别随机选取10只断蒂,断蒂后7 d处死大鼠,观察下述指标:①皮瓣成活率.②皮瓣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检测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③行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表达情况.④取皮瓣组织标本在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结果 ①皮瓣成活率:1、3、5、7 d断蒂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45.45±12.24)%、(82.95±3.81)%、(85.00±3.38)%、(85.96±3.25)%.1 d断蒂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7 d断蒂各实验组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3、5、7 d断蒂各实验组则随着断蒂时间的延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平均微血管数目及内径:各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实验组VEGF染色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超微结构:实验组内有新生血管形成,内皮细胞内可见较多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结构,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多,细胞合成代谢旺盛.结论 皮下注射脂质体介导VEGF基因可提高皮瓣成活率,促进早期断蒂,是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相对安全的基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额带蒂皮瓣在断蒂前进行皮瓣血运训练有助于增加皮瓣的血供。临床上常用橡皮筋缠绕法以阻断蒂部血流,再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筋固定。我们应用一种新的皮瓣缺血训练方法,并将其与橡皮筋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 尼龙扎带阻断法由带卡扣的自锁尼龙扎带和橡胶管来完成。在扎带外套上胶管,以增加其柔软性,扎带在皮瓣蒂部收紧以阻断来自蒂部的血流灌注。分别使用尼龙扎带法及橡皮筋阻断法,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可靠性、可重复性及患者的疼痛耐受性。结果 共收集30例行前额皮瓣鼻再造的患者。相比橡皮筋阻断法,尼龙扎带松动的发生率更低(8.7%vs19.6%,P<0.05),能更有效地维持收缩力。尼龙扎带法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环扎橡皮筋法(3.25±1.12 vs 7.05±1.02,P<0.05),尤其在儿童患者中(3.50±0.88 vs 8.60±1.23,P<0.01)。所有患者均在一期术后19~21 d成功完成断蒂手术,且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与橡皮筋阻断法相比较,使用尼龙扎带的可靠性、可重复性更佳,患者的耐受性也更好,推荐使用尼龙扎带作为前额皮瓣断蒂前皮瓣缺血训练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线扎逐步缩窄蒂部法行皮瓣早期断蒂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线扎逐步缩窄蒂部法行皮瓣早期断蒂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20只新西兰大白兔背部两侧各制作两块随意型皮瓣(8·0cm×4·0cm),一侧皮瓣蒂部横行缝数对丝线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结扎实验组皮瓣蒂部两侧两对丝线,第5天蒂部全段结扎,第6天所有皮瓣断蒂,断蒂3d后测定皮瓣成活面积,并分别于术后第4、6天取皮瓣组织标本切片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另外,在临床上对78块随意型带蒂皮瓣采用丝线结扎、逐步缩窄蒂部后断蒂。结果断蒂后实验组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切片显示皮瓣蒂部结扎后,皮瓣内因缺血致血管密度、管径均增大。临床病例皮瓣平均断蒂时间缩短至术后10d,断蒂后皮瓣无一例坏死。结论本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可以缩短皮瓣的断蒂时间。 相似文献
16.
17.
邻指皮瓣血运重建规律与断蒂时间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应用放射自显影、组织透明法、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作为每日检测邻指皮瓣血运重建规律的动物模型。实验证明皮瓣主要从周围组织开始重建血循环.临床应用327个邻指皮瓣成功地在1~5天,平均3.3天断蒂,经3~48个月随访,所有病例效果满意。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邻指皮瓣3天即可完成再血管化。因此,我们认为邻指皮瓣在3~5天断蒂是绝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微循环监测方法在皮瓣断蒂前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腹股沟外侧皮瓣微循环血流动态变化及其规律,为选择最佳断蒂时间提供可靠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DF)对12例腹股沟外侧皮瓣移转面中点逐日进行微循环监测,皮瓣移植后第4 d起记录皮瓣蒂部阻断前、后LDF的灌注单位(perfusion units,PU)值变化情况.结果腹股沟外侧皮瓣微循环血流变化可分为两期,即术后前6 d的骤升期,PU值分别为2.83±0.46、3.21±0.41、3.66±0.43、4.77±0.71、7.08±0.37;术后6~11 d的平台期,PU值分别为7.53±0.41、7.57±0.62、7.70±0.44、7.60±0.26、7.58±0.17.本组断蒂时间为术后8~11 d. 结论腹股沟外侧皮瓣移转用以修复手背及腕部缺损,其微循环血流变化在平台期稳定期时,在阻断皮瓣蒂部后其PU值恢复到或超过阻断前水平的50%时进行断蒂,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比较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不同时间断蒂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10年,采用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创面96例,随访时间均在6个月以上,按皮瓣断蒂时间分为四组,其中2~3周31例(A组),大于3周25例(B组),大于4周19例(C组),大于5周21例(D组).术后对皮瓣成活率、伤口感染率、肩关节功能恢复、手功能恢复、皮瓣质地、恢复伤前活动的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四组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与手功能恢复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短、伤口感染率低及恢复伤前活动时间短,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在术后2~3周断蒂存活良好,合并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