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阳气变动是伤寒六经证治的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六经是人体生命系统中六个不同层次抗病能力的反映,六经证候表现了以机体阳气为主导方面的邪正斗争势态,即在病邪作用下的阳气功能状态;六经病证的治疗亦重在协调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调整平衡失调。伤寒六经证治均着眼于机体本身阳气之变动,深刻提示了人体疾病以邪正斗争为主在矛盾,总体上表现为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机体阳气是这一斗争的主导方面这一符合客观事物变化发展普遍规律的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内经》首创"五郁",仲景在《内经》"五郁"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病的特点,创立了治"郁"诸法。仲景所论"郁",既有狭义之"郁",又有广义之"郁",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均与"郁"有关,三阳之病,邪盛阳郁,三阴之病,正虚阳郁;从病机方面分析,六经病的发病存在气郁、火郁、痰郁、水郁、湿热郁、血郁的病理因素。《伤寒论》治疗外感实证的重要法则就是"开郁泄热"。 相似文献
3.
1 太阳头痛 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阳受风,邪客经脉,连于风府,挟脊抵腰,经脉不畅,故其头痛多为胀痛,连及后脑板滞,或伴有寒热肢楚等表证。正如仲景所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治疗当以疏风散邪为法,因病位在表在上,用药以轻扬辛散之品为宜,如羌活防风汤。(案略)2 阳明头痛 阳明者,胃也。胃热气盛,壅遏于上,不得下行,其证头中热痛,面赤烦渴,脉数甚大。病在阳明,治以清胃泄热为法。盖热盛于上,非苦泄寒凉之品不能折其炎威,临床所用黄连、石膏、知母、山栀、清茶等味苦性寒,具清泄实热之功,每获效验。若大便于结者,加酒制大黄尤宜,以苦寒泄热,酒制则能上行泄脑 相似文献
5.
提要出血热的五期经过与伤寒六经病之病机转归基本相同,出血热的特殊表现及并发症,也可用伤寒的有关内容概括,出血热当属伤寒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正> 凡饮食或涎水从胃中上逆涌出者,名为呕吐。古代医籍多以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方药中氏说:“吐时有声无物叫呕,吐时有物无声叫吐,吐时有声有物叫呕吐”(《医学三字经浅释》)。临床上往往呕吐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本篇将呕吐合而论之。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感受外邪,内扰于胃;饮食失节,嗜食肥甘,损伤脾胃;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发生呕吐。故《济生方》谓:“盖胃受水谷,脾主运化,生血生气,以统四体者也。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其或饮食失节,温凉不调,或喜餐腥脍乳酪,或贪食生冷肥腻,露卧湿处,当风取凉,动扰于胃,胃既病矣,则脾气停滞,清浊不分,中焦为之痞 相似文献
7.
例1.李××,女,12岁。1986年7月28日诊。患儿于二月前,曾食油炸麻花及冰糕,当晚即吐酸水甚多。继而每日呕吐2~3次。经治疗后,转为隔日呕吐。近一月来,嗳气、呃逆、呕吐更甚,饭后或药后均吐,市人民医院诊断为幽门梗阻,治疗无效。今背来我院就诊。诊见面色萎黄、消瘦,脉细弦数而涩,舌质淡有紫点,苔薄黄腻,大便干燥,数日一行。此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湿热壅塞,血瘀阻络,水谷不能通达肠间,故上逆而为呕吐、呃逆之证。治拟活血化瘀、清肝和胃降逆法。处方:丹参、半夏各15克,赤芍、桃仁、降香、旋复花、柴胡、龙胆、党参各12克,红花、黄连各6克,砂仁3克。 相似文献
8.
六经分证是《伤寒论》的提纲 ,怎样认识六经的实质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这个问题对学好《伤寒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故有探讨之必要。1 对六经的看法 有人认为 ,《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素问·热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而 ,六经分证的“经”也就是指经络。因足经比手经长 ,故以足经统手经 ,从而联系了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 ,形成一个整体。六经分证 ,实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所在。然而 ,六经分证只有少阳和少阴两经能够以足经统手经 ,并联系其脏腑 ,其它的经是说不通的。因此 ,仅仅把六经看作是《伤寒…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汉張機仲景氏發明一般熱性病之綜合性療法,著伤寒論,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以六經為全书綱領,為各種热性病(外感病)之六大症候範围,所謂六經者,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是也。日人喜多村氏說:‘伤寒論中三陰三陽之名詞,乃假以標誌表裹寒熱虚实之界限,陽剛陰柔,陽動陰靜,陽熱陰寒,陽实陰虚,凡病屬阳,屬熱,屬实,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謂之三陰,細而析之,邪在表者為太陽,虛者為少陰,邪在半表半里者為少陽,虛則為厥陰,邪入里而实熱者,為阳明,虛則為太陰’。分经論治,憑證立法,依法用方,條理分明,規矩严謹,為后世辨症用藥之典範,醫師胡光慈在他的中國醫学精华第三集書中,對傷寒论六经證治大法,根據原文,加以科學整理和解釋,可為今日研究仲景学說較好的參考资料,茲為摘要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伤寒杂病论>对呕吐一证辨证准确,立法严谨,治疗精当.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系统学习,同时借鏊<素问.咳论>相关理论,提出"呕吐虽多,无非胃病"、"五脏六腑,六淫之气皆能致呕,非独胃者"的观点:结舍<难经>"一脏脉象十变"、"五行生克主导疾病传变"等认识,进一步把握了呕吐病理演变规律,藉此达到明晰呕吐证治、掌握<伤寒杂病论>学习方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太阳出血证,多外感因素而致,当治以宣散,如表热者予银翘散、表郁重者予麻黄汤等;阳明出血证,多里热亢盛而致,当治以清热泻火,如泻心汤等;少阳出血证,多枢机不利,少阳化热而致,当治以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等;太阴出血证,多太阴亏虚,气不摄血而致,当治以温中复气养血,如归脾汤等;少阴出血证,多阳虚失固,或少阴热化,阴虚火旺而致... 相似文献
17.
试论伤寒六经病的自愈机理湖北443003三峡学院医学院谭德福主题词《伤寒论》,六经病/分析伤寒六经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不经治疗自然痊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达40余条。现就其机理探讨如下。顺其病势务求邪有现路在六经病中,机体能顺其病势,自动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18.
19.
口渴一症,常常是某一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虽然看似简单,但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反映疾病内在本质的十分可靠的外部表现依据.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口渴症状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地位.口渴反映了人体内阴阳平衡、气阴关系、津液的储存等状况,不仅在内伤杂病中经常见到,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笔者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路志正教授,路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伤寒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于口渴的辨证论治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以下阐述路志正教授以伤寒六经辨证谈口渴的论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