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和学校适应行为问卷对621名哈尼族中学生施测。结果 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同家庭住地(F=3.20,P0.05)、年级(χ2=51.10,P0.00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的学业适应得分高于乡镇学生(P0.05);县城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均高于乡村学生(P0.01,P0.01);乡镇学生的总问卷分值显著低于县城和农村学生(P均0.05);2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总均分及5个维度得分,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有升有降;3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与民族文化认同有关,受民族接纳、社会俗约因素的影响,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预测效应(P均0.001)。结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受家庭住地、年级的影响,不同维度呈非平衡性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城乡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城乡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运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MSLSS-CV)对1152名城市和农村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测查。结果:(1)城市学生在所有维度的满意度均高于农村学生(均值差范围为0.2-0.4,如,城乡学生家庭满意度均分分别为4.6±1.0、4.2±1.0,均值差=0.4;城乡学生自我满意度均分分别为4.6±0.7、4.4±0.7,均值差=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中学生各维度满意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农村中学生在各维度满意度的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3)城乡差异对各维度满意度和一般生活满意度的解释率均高于人缘因素,分别为5%、10%、4%、6%、17%、11%。结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中学生多维生活满意度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维吾尔族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现状与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26名维吾尔族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结果:(1)维吾尔族中学生在五个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均值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家庭、自我、学校、朋友、生活环境(5.3/4.7/4.5/4.4/4.2);(2)女生的家庭满意度高于男生(5.4±0.6/5.0±0.8,F=15.75,P<0.001);(3)初一学生的朋友、学校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最高(4.8±0.6/4.9±0.5/4.5±0.6),初三和高一学生的朋友和自我满意度最低(4.0±0.7/4.0±0.6,4.3±1.0/4.3±0.8),高一和高三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最低(4.2±0.6/4.2±0.7);(4)学习成绩为中等和上等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各维度评分都高于成绩下等的学生(如家庭维度评分分别为中:5.5±0.5,上:5.3±0.6,下:4.4±0.9,F=8.74~23.99,P均<0.001);(5)学生干部的学校和自我满意度高于非学生干部(4.6±0.7/4.4±0.7,F=9.89,P<0.01;4.8±0.8/4.5±0.7,F=10.45,P<0.01)。结论:维吾尔族中学生在不同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不同,不同年级、学习成绩、是否学生干部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社会人口特征对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及应对方式的影响,分析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对合肥7所中学312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分在自尊、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不同水平的差异;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自尊、应对方式评分对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为39.2±6.8分;自尊、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分别为30.8±4.6、30.0±6.6、25.9±6.9分,处于中等水平;高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38.4±6.4)显著低于初中学生(40.0±7.2)(t=43.32,P<0.001);农村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38.6±6.9)显著低于城市重点中学学生(39.8±7.6)、城市普通中学学生(39.4±6.3)(F=12.50,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自尊、积极应对方式、较好的学习成绩是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保护因素,而消极应对方式和年龄大是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危险因素。结论:自尊和应对方式是影响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小学生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特点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儿童自尊量表(CSES)和简明等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BMSLSS)对494名小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小学生自尊在性别和年级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主效应。女生的成就感、纪律、公德与助人三种自尊(均分分别为3.8±0.8、3.8±0.9、3.9±0.8)高于男生(3.5±0.9、3.2±0.8、3.6±0.9,F=17.2、47.0、16.6,P均<0.01)。二、三年级学生的外表自尊最高(均分分别为3.4±1.1、3.4±0.7),其他年级均分为3.1 ̄3.2;六年级学生的能力自尊最高,均分为3.7±0.9,其他年级2.7 ̄3.4。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小学生在外表(F=4.4,P<0.01)、能力(F=5.7,P<0.01)、公德与助人(F=5.2,P<0.01)三种自尊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和年级的交互效应。(3)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男生(F=5.9,P<0.05,均值差=0.1)。(4)小学生的六种自尊均与其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r值范围0.1-0.3),相关有统计学显著性。(5)小学生的能力、纪律、公德与助人三种自尊对其生活满意度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作用。结论:小学生自尊是预测其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考虑了地区、学校类型、民族、年级等因素,以云南省3249名本专科学生为被试,用应对方式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划分出高情绪中心应对者、高应对者、低应对者和高问题中心应对者四种应对类型,探讨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结果:高问题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生活和身心症状表现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应对者[如,学习适应得分(3.8±0.6)vs.(3.6±0.7),(3.3±0.7),(3.2±0.6);P<0.001].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习、人际、角色、职业和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分层回归显示,应对类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β=0.17~0.34).结论:高问题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好,高情绪中心应对者的学校适应最差.应对类型对学校适应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考察中学生的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运用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和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对1151名中学生的人格和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结果:(1)中学生人格五因素中情绪性与多维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r=-0.1~-0.2),五因素中的外向性(r=0.3~0.6)、宜人性(r=0.3—0.5)、谨慎性(r=0.2~0.4)和开放性(r=0.2~0.6)与多维生活满意度呈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外向性和宜人性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的关联程度较高。(2)情绪性对多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具有达到统计学意义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2),外向性(β=0.2~0.4)、宜人性(β=0.1~0.3)、谨慎性(β=0.1~0.3)和开放性(β=0.1~0.3)均对多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五种人格特质对自我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大(R^2=0.47),对生活环境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小(R^2=0.15)。结论:中学生五种人格因素与多维生活满意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学生危机脆弱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采用"危机脆弱性"和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4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有50.5%的中学生在危机事件的冲击下无法保持平衡,农村中学生的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中学生(t=0.962,P<0.05),非独生中学生危机脆弱性得分显著高于独生中学生(t=1.823,P<0.01);②中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③危机脆弱性与生活满意度各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r=-0.270~-0.469,P<0.001),且友谊满意度、自由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对危机脆弱性有显著的回归效应(R2=0.25,P<0.001)。结论中学生危机脆弱性较高,生活满意度是危机脆弱性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和心理幸福感方面研究的兴起,作为心理幸福感关键指标的生活满意度也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听障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的生活事件、自尊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自编调查表,对整群抽取的安徽省无为县两所中学的2489名中学生(男1319名,女1170名)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中存在低自尊问题者472人,占19·0%。男生低自尊比例低于女生(15·7%对22·6%,χ2=19·52,P<0·01),不同年级间低自尊男生检出率分布不均(χ2=20·20,P<0·01),初一到初三年级,低自尊者的百分比分别为15·2%、15·4%和19·7%;高一到高三分别为23·0%,18·8%和25·6%。低自尊的中学生生活事件量表6个因子分和应激总分均高于高自尊的中学生(如应激总分51·7±12·1/45·8±11·3,t=9·55,P<0·01)。多元Logist回归分析显示,可能影响中学生自尊的因素有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性别等(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45、0·127、0·571)。结论:农村中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尊问题,生活事件和自尊有关。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灾区1960名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汶川大地震灾区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发生率。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以汶川地震灾区3所中学196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分B、C、D三组症状群),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1)PTSD症状群筛查总阳性率为78.3%,B组阳性率最高(68.9%)。(2)女性、高年级、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地震中受伤、家庭财产受损学生PTSD症状总体阳性率及三组症状群阳性率均分别高于男性、低年级、汉族、来自城镇、地震中未受伤、家庭财产未受损失学生[如,PTSD总体阳性率:女82.2%,男73.9%,P0.05]。(3)女生和农村学生重度PTSD症状发生率高于男生和城镇学生(27.9%vs.19.9%,26.7%vs.21.4%,均P0.05)。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地震重灾区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学生亚健康状况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4480名中学生,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SQA)、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MLER)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测评。结果:根据MSQA的症状检出率,将样本分为健康组(n=2241)、亚健康症状组(n=1762)和亚健康状态组(n=477)。亚健康状态组学生M LER各维度评分以及TCSQ消极应对方式因子得分均高于健康组和亚健康症状组(均P0.05)。M LER各维度评分和TCSQ消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呈正相关(r=0.35~0.37,均P0.01),TCSQ积极应对因子得分与M SQA阳性症状数呈负相关(r=-0.15,P0.01)。回归分析显示M LER中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同伴关系和健康成长4个维度以及TCSQ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个因子与MSQA阳性症状数之间回归关系成立,存在一定关联(β=0.07~0.21,P0.01);且应对方式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和亚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本研究提示,中学生的生活事件应激量越大,亚健康状况可能越严重,且应对方式可能起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揭示当代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对广州地区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共计12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有城乡差异,且与独生与否有关;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初一、初二、初三性别差异显著,而高一、高二、高三性别差异不显著.(2)中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退避、忍耐、发泄、求助、幻想;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退避、求助和发泄的方式;独生比非独生更多采用退避;除幻想以外,在其它的应对方式上各年级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六种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均有显著正相关(r值范围在.072~.459之间);问题解决、退避、求助三个因子对情绪智力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房树人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查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认同感及其情感状态.本研究探索房树人测验在中学生自杀调查中的应用情况,为中学生自杀问题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从长沙市4所中学选取1044名在校中学生(初中508名,高中536名),进行自杀问题评定(以是否认真想过结束生命来评定有无自杀意念,以是否不仅想过自杀,并做了具体计划来评定有无自杀计划)和房树人测验.结果:最近1月内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24.0%和5.7%.自杀意念中学生绘画特征中更易出现枯树、月亮、动物、水,不易出现太阳,画面描绘不够细致,窗子也相对较小(OR=2.34、4.39、1.59、1.88、0.60、0.50、1.67).自杀计划中学生绘画特征中更易出现多栋房屋、月亮和画面尖锐部分,不易出现人物张口和太阳,窗子也相对较小(OR=2.70、4.02、1.87、0.19、0.44、3.93).结论:本研究中房树人测验的一些绘画特征的表现形式对中学生自杀问题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   总被引:77,自引:6,他引:71  
本文采用 SCL—90和生活事件量表对1088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SCL—90结果显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不良反应。回归分析发现与中学生心理不良反应有关的主要生活事件有20项,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管教过严、担心升学失败、失恋等方面的紧张性事件,这些紧张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心理卫生咨询和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初中生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自杀意念提供针对性策略。方法:在深圳市选取2016级初一学生共1301人,进行每年1次、共3年的追踪测查。使用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E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积极青少年发展量表(CPYDS)和家庭功能量表(CFAI)进行测查。结果:本样本的自杀意念逐年检出率分别为21.4%、22.2%、16.9%,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3.4%、34.6%、28.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初一、初二、初三OR=1.48、1.35、2.47)、有抑郁症状(初一、初二、初三OR=4.41、1.83、1.83)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杀意念风险,而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高(初一和初三OR=0.72、0.67)和家庭功能好(初一和初三OR=0.68、0.73)的学生,其自杀意念风险较低。结论:深圳市初中生存在一定的自杀意念检出率,关注特定人群,提升积极青少年发展水平、改善家庭功能能降低自杀意念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初中生自杀风险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及针对性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初一、初二学生606人,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n=328)和对照组(n=278)。干预组先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内)的普遍性干预(对该组所有学生及其老师和家长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该组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干预)共8个月,频率1次/周;对照组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宣教(该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干预)。干预前1周及干预后1月评估两组学生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贝克抑郁问卷(BDI)及自杀风险筛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DI得分[24.0(20.0,54.0)分vs.23.0(0.0,67.0)分,P<0.01]、自杀风险筛查阳性[47例(14.3%)vs.25例(7.6%),P<0.01]降低;对照组上述两指标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降低初中生抑郁水平、自杀风险水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