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胃肠外营养支持对乳腺癌病人术后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支持在乳腺癌病人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 方法:将80例乳腺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行普通治疗)和观察组(行肠外营养支持).通过检测两组病人术前和术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对两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第7天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有效地改善乳腺癌病人术后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对后期的综合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全肠外营养对肠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研究采用SPF大鼠TPN支持模型,观察标准TPN和改良TPN不同营养模式对肠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TPN导致肠粘膜免疫抑制的机理,进一步阐述TPN导致肠湖泊性感染发生的综合机理。结果显示,标准TPN由于缺乏肠粘膜必需氨基酸Gln和肠道刺激,引起肠粘膜免疫系统改变,肠腔细菌S-lgA包被率下降,导致肠粘膜免疫抑制和肠道微生态紊乱、机械屏障损伤协同,至细菌粘附率和易位率上升。各改良组因添加肠道必需 相似文献
3.
全胃肠外营养与胆囊结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胃肠外营养(TPN)已成为外科医师处理危重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TP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为大家所公认。1972年,An-derson首先报道了1例TPN诱发无结石性胆囊炎〔1〕,此后又不断出现有关TPN后胆囊炎、胆泥,甚至胆结石的报道〔2~4〕。本文... 相似文献
4.
肠外营养对胃肠动力及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营养支持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肠外途径营养及循环中各营养素对胃肠道动力及胃肠分泌的影响却知之甚少。本文综述肠外营养支持及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对胃肠动力及分泌的影响。静脉输注葡萄糖可抑制胃肠动力和分泌,这种抑制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静脉输注高剂量氨基酸,则能刺激胃酸分泌、胰液分泌、胆囊收缩和肠道动力。静脉输注脂肪乳剂,可延缓胃排空并干扰消化期肠道动力模式。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病人胆囊活力降低,胆汁淤积,易患胆囊结石。 相似文献
5.
外科病人的胃肠外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医治伴有胃肠功能衰竭或胃肠道不能使用的外科病人时,胃肠外营养是很有用的辅助手段.在病程的早期开始应用胃肠外营养比晚期开始好.然而,应避免过多的营养素输入,因为许多代谢性并发症可能因此而发生,危重病人的病情也不会仅仅因为输入过多的营养素而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6.
全胃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免疫恢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0例非肿瘤患者及22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和术后行全胃肠外营养(TPN)后的免疫状态变化作了前瞻性的观察.结果胃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下降,CD_(?)~ 细胞百分率升高.CD_4~ /CD_(?)~ 比值下降;手术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在术后第10天已基本恢复;根治性手术可以提高胃癌患者的免疫机能状态;TPN可以增进患者的营养状态,对根治性手术的免疫恢复起明显的辅助作用,表现在显著升高的IgG、IgA、IgM水平,CD_(?)~ 、CD_4~ 细胞百分率,显著下降的CD_4~ 细胞百分率,致CD_4~ /CD_4~ 比值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给予肠内营养)和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每组40例.在术前5、1 d和术后1、7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术后7d NKC活性[(40.1±4.9)%]、CD3[(69.40±7.10)%]、CD4[(39.20±5.83)%]、IgA[(2.94±0.56)g/L]、IgM[(1.34±0.72)g/L]较术前5 d均有显著升高(P<0.05),同时与对照组术后7 d[(26.4±4.9)%、(61.40±8.32)%、(29.20±5.65)%、(1.72±0.76)gL、(0.97±0.89)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老年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降低手术风险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9.
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肺癌病人化疗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肺癌病人化疗后康复过程中的临床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将108例肺癌化疗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治疗组)和观察组(PN组),通过检测两组病人化疗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对两种治疗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化疗前(T0)和第1疗程化疗后(T1)与对照组比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第2疗程(T2)至第4疗程化疗后(T4)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有效地改善肺癌病人化疗后机体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后期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报道504例肾移植应用胃肠外营养(PN)的经验和体会,强调在肾功不良时应采用低氮比的PN疗法。讨论了术前、术中和术后不同病情及时期的PN原则及方法。胎肾移植与少尿型成人肾移植者的PN疗法;肝功严重损害和术后并发急腹症者,如肾功不良,也应为低氮比例;胰肾联合移植应给予低氮比PN并避免高糖溶液刺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外营养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95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依据肠道外营养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采用早期肠道外营养(ETPN)治疗,而对照组41例采用传统肠道外营养(TTPN)治疗。观察两组早产儿能量摄入量的差异,同时评价早产儿在并发症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能量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追赶生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道外营养支持更有利于早产儿的能量摄入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含精氨酸的肠外营养对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添加精氨酸(arginine,Arg)的胃肠外营养(PN)支持对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应用含Arg的PN的胃肠道肿瘤病人52例作为PN组,未应用PN的胃肠道肿瘤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8天分别测定病人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免疫球蛋白IgM、IgA、IgG的含量.结果:手术前、术后第1天两组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8天,PN组病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含精氨酸的胃肠外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被动吸烟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被动吸烟对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02-2004年对广州市某小学135名10~11岁儿童的家庭成员吸烟情况及儿童因病缺勤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50名儿童进行血清IgE和IL-8浓度的检测.结果被动吸烟(n=30)儿童的血清IgE浓度高于非被动吸烟组(n=20),而其IL-8浓度低于非被动吸烟组(P均<0.05).被动吸烟儿童(n=67)因病缺勤率高于非被动吸烟儿童(n=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为呼吸系统炎症.结论被动吸烟对儿童的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均有不良的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儿童被动吸烟的暴露.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ARDS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ARDS患者的免疫功能影响以及对最终死亡率的影响.方法ARDS患者在开始机械通气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肠内营养组在机械通气当天即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鼻饲合成营养素,对照组则延迟至7天以后应用肠内营养.然后统计各项指标情况.结果治疗两周后及存活者出院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总蛋白、淋巴细胞数量、以及CD3和CD4水平均有明显升高,而CD8变化不大.肠内营养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机械通气时间(平均12.8±2.1天、17.6±3.6天)、住ICU时间(平均21.5±4.6天、31.5±3.4天)均明显缩短.两组最终病死率有明显差异,肠内营养组为27.8%,对照组为35.7%.两组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提高ARDS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总蛋白水平,降低最终病死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肠外营养对创伤后肠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肠外营养(PN)对创伤后肠屏障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er大鼠创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PN组(PN)、精氨酸强化PN组(PN-A)、谷氨酰胺双肽强化PN组(PN-G)和精氨酸-谷氨酰胺双肽强化PN组(PN-A-G)5组,每组10只.经7天营养支持后分别检测体重、空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结肠黏膜厚度、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周围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 (1)手术前5组大鼠的平均体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7天接受PN支持的4组大鼠体重均较术前降低,而对照组则有增加,其中PN组和PN-A组较含有谷氨酰胺强化的两组体重降低更为显著(P<0.05).(2)经过7天PN支持后,PN组和PN-A组空肠和结肠的黏膜厚度及空肠绒毛高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N-G组和PN-A-G组则与对照组相似.(3)术后第8天,各组细菌移位阳性率以PN组最高,PN-A组次之,PN-G组和PN-A-G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4)治疗前各组大鼠周围血淋巴细胞在有丝分裂原ConA和PHA刺激后增殖率相似;经7天营养支持后,接受PN支持的PN组和PN-A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PN-G组和PN-A-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除对照组外各组均有减低,但仅在PN组和PN-A组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PN液中添加谷氨酰胺对创伤后减轻肠黏膜萎缩、维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以及维护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而精氨酸并未显示出这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外 肠内营养(PN E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2-2006年30例危重症病人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接受PN EN,对照组接受TPN,两组等氮、等热量供给。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总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浓度,外周血IgA、IgG、IgM、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比值。结果试验组TLC、CD4/CD8比值和Ig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N EN较TPN更能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病人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广东省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方法 对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1970—1999年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年平均发病率为5.833/10万(标准化率为2.517/10万),其中男性为6.401/10万,女性为5.203/10万(标准化率分别为1.446/10万和1.072/10万);发病率最高的前10位肿瘤是:白血病,淋巴瘤,脑肿瘤,肝癌,骨癌,视网膜母细胞瘤,软组织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胃肠道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男女顺位不完全相同,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上高于女性,男:女为1.35:1,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软组织恶性肿瘤是女性高于男性;本地区儿童鼻咽癌的发病率较成人低。淋巴瘤的发病呈下降趋势,总的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是上世纪80年代较70年代明显增高,90年代又有所下降。结论 儿童恶性肿瘤在各个地区、种族、年龄别和性别的发病率差别较大,同时在每一种肿瘤发病中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营养支持治疗中应用强化精氨酸、谷氨酰胺对恶性肿瘤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阳江市人民医院2009年3月1日~2010年6月30日确诊恶性肿瘤患者35例,开始研究观察的第一疗程后第1、9天与第二疗程应用强化精氨酸、谷氨酰胺营养支持治疗后第1、9天有关体液免疫指标比较。结果患者二次治疗后第1、9天与初次治疗后第1、9天免疫指标(IgA、IgG、C3、CH5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精氨酸、谷氨酰胺营养支持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可提高部分体液免疫指标,促进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减黄术后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对机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分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组(A组)和普通肠外营养支持组(B组),每组30例。采用不同方法解除梗阻性黄疸2 d后行肠外营养支持5 d。观察肝功能、血脂、胆汁酸、营养指标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全部病人胆道梗阻解除后均能耐受肠外营养支持,A组病人转氨酶、胆红素和胆汁酸水平明显下降,营养指标好转,血脂代谢改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提高。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胆道梗阻解除后,肠外营养是一种安全的临床营养支持过渡手段,低氮低热量的代谢支持,对机体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恢复具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Long-term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renal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hypercalciuria, nephrocalcinosis, proteinuria and reduc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Pediatric data are scarce and mostly short-term. Our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renal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intestinal failure (IF) receiving long-term P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performed in a tertiary pediatric IF clinic of patients receiving home-PN treatment for more than 1 year. Data regarding medical background, anthropometrics,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nd abdominal sonography were retrieved. Results: Complete data were available for 15 children (67% males), with a median age of 6 (range 1.5–15) years and a median (IQR) PN duration of 4 (1.5–6) years. Low-grade proteinuria was identified in 61% and microalbuminuria in 30% of the cohort. Hypercalciuria and hyperoxaluria were present in 50% and 46%, respectively. One patient had nephrocalcinosis. The estimated GFR was normal in all but one patient who had pre-existing kidney disease. Conclusions: Pediatric IF patients can present with preserved kidney function after years of PN treatment. Despite the high prevalence of hypercalciuria, nephrocalcinosis was not common. Base line and long-term monitoring of various aspects of renal function would be essential to characterize the effects of prolonged PN on kidney fun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