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8-19
目的:研究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用药特点,为脐疗治疗IBS-D选方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文献检索源,从与脐疗相关的650本中医古籍文献中检索其中有关脐疗治疗泄泻的条文,应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脐疗用药40种,温热类药物共出现80频次,占62.50%;寒凉类药物共出现26次,占20.30%;平性药物共出现22次,占17.20%;辛味药物出现78次,甘味药出现43次,苦味药出现43次,酸、咸、淡、涩四种药味出现分别是14次、9次、8次、5次。结论:药性以温热类居多;味以辛、甘、苦居首,其中辛味药所占频次最多。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脐疗治疗此病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将从中药敷脐法、隔药灸脐法、蒸脐疗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对近年来关于脐疗治疗IBS-D的研究近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是IBS常见亚型,发病率较高,且远期效果不理想。针对该病的发病诱因,从调神入手,采用疏肝健脾收涩止泻的中药,与中医传统外治法-脐疗相结合,即将诸药研成细末,敷于脐部,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通过对我科37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该疗法在治疗3个月后的近期疗效和1年后随访的远期疗效,结果显示,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总有效率均较高,且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本方法能巩固治疗效果,远期疗效也较为客观,对IBS存在的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医学难题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现有数据库中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检索现有文献数据库中所有中药复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搜集具有明显疗效的中药复方,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建立数据库并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板块中的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纳入的方剂进行用药频次统计、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并且得出核心组方。结果:共纳入122篇文献,包含122首中药复方,132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味中药分别为:防风、陈皮、茯苓、白芍、柴胡。所有中药中平性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性、微寒及微温。药味以甘味为主,辛味、苦味、酸味、淡味次之。药物归经以脾经为主,其次为肺经、肝经、胃经。结论:肝郁脾虚证IBS-D的治疗应当在疏肝健脾之品中酌加驱散风邪之药,重视寒热的兼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给予口服中药,配合脐疗;对照组63例常规西药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疗效,半年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脐疗组治愈率高,复发少,疗效优于西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处方,建立数据库,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处方337首,中药178味,常用药物为白术、甘草、白芍、茯苓等,所用药物多归脾、胃、肺三经,药物功效主要以健脾燥湿、温中止泻、疏肝理气等为主;将常用的药物进行聚类组合,可聚为补虚药、理气药、温里药、收涩药等6类,其中常用的药对为白术-白芍、白术-甘草、茯苓-白术。结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以健脾燥湿、温中止泻为主,用药多以健脾、温中、补虚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药灸脐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的影响效应。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均建立IBS-D模型。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其余组分别采用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进行治疗。对各组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进行评估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方面,隔药灸脐组、药物敷贴组、艾条灸脐组均优于模型组,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敷贴组和艾条灸脐组。结论:隔药灸脐法、药物敷贴法、艾条灸脐法能够改善IBS-D模型大鼠症状、结肠运动及肠道敏感性,且隔药灸脐法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肝郁脾虚型出现最多,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具体药物以白术、陈皮和茯苓为多。疏肝理气药次之,以白芍出现最多。宣肺药以防风、桔梗为多用。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以健脾为第一大法,兼及疏肝理气。此外,不要忘记恢复肺气的宣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素的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岭南地区诊治该病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深圳市中医院2011~2019年门诊治疗的IBS-D病例的性别、年龄、中医证型、证候要素和用药频次。【结果】(1)共纳入相关病例1 726例,其中20~3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943例,54.63%)。(2)中医证型12种,频次最高的3种证型为脾虚湿盛(569 次,32.29%)、肝郁脾虚(552 次,31.33%)、脾胃虚寒(325次,18.44%)。(3)病位证素6 个,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脾(1 552次,59.67%)、肝(582 次,22.38%)、胃(367 次,14.11%);病性证素 6 个,频次前 3 位的分别为气虚(1 129次,65.40%)、湿(681次,39.50%)、气滞(582次,23.88%)。(4)涉及中药224味,频次较高的依次为白术(1 488次,86.21%)、茯苓(1 414次,81.92%)、陈皮(1 404次,81.34%)等。【结论】 脾虚湿盛为IBS-D的始动因素,肝郁为其发展过程的核心病机,中后期易夹杂阴虚、阳虚等复杂证候表现。治疗上常以健脾祛湿、疏肝为原则,祛邪不忘固本,常根据病情发展及寒热虚实辨证运用祛湿药、疏肝药并配伍涩肠药、安神药、健脾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中药处方信息表,利用SPSS20与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以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6篇,中药处方417首,涉及中药205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防风等。治疗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药味多见甘味,药性以温、平性为主,多归于脾、胃、肺经。治疗常用药对组合有白术-白芍、白术-白芍-茯苓、防风-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5类处方,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补虚止泻等。结论:中医药治疗IBS-D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等法治疗,临床常用痛泻要方、四神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统计2019年至2023年重庆市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医生诊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例,分析性别、年龄、病程、证候、证素及中药处方。结果:IBS-D的主要病位证素为脾、肝、胃、肾、大肠,主要病性证素为气虚、湿、气郁、热、阳虚。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常用药对有白术和茯苓、白术和白芍、白术和柴胡,治疗脾胃湿热证的常用药对有茯苓和大腹皮、茯苓和浙贝母、厚朴和栀子。结论:肝、脾、胃是IBS-D的主要病位,气虚、湿阻、气郁是IBS-D病情缠绵的关键因素,治疗时应注重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辨证,综合运用调肝理脾、运脾化湿、祛湿清热、温补三阴等治法。  相似文献   

12.
刘启泉认为"肝脾失调、心神失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病机,以"调和肝脾、养心安神、解郁理肠、宣肺达表"为治疗大法,在治疗中运用调气、安神、化湿、补虚、宣肺等方法,疗效显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初期,多为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横逆犯脾,继而导致脾失健运,湿邪阻滞,气机不升,通降不利,在治疗此类患者时,以调理气机、抑肝扶脾为原则,避免应用温燥之品,谨慎运用开破之药。用药上常选用荔枝核、预知子、柴胡、延胡索等理气之药。治疗久病之累及心神患者时,多选用养心安神之药,诸如夜交藤、合欢花、炒酸枣仁等,亦喜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兰、茵陈、紫苏叶,以达芳香化湿,宣畅气机之效。泄泻日久,病程迁延,患者体质减弱,逢天气变化或冷暖不适时易感受外邪,而致肺气郁闭失宣,治疗此类患者不可一味以脾胃论治,在基本治疗的基础上,可运用"逆流挽舟"法,加用荆芥、桑叶、苏叶等清宣肺气之药,清开肺气则会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腹痛及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的综合征。西医学认为主要由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肠道感染后及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所致。中医归于"泄泻"、"便秘"范畴,病机多为肝郁脾虚。笔者采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取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有关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RCT文献。对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穴位处方梳理统计并建立数据库,运用IBM SPSS 25.0和Clim...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检索词,查找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医药治疗IBS-C的有效处方,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治疗IBS-C的方剂94首,涉及中药115味,总频次...  相似文献   

17.
许宝才  邱根祥  陈伟  王臣大  王磊 《新中医》2018,50(6):195-198
目的:观察雷氏补火生土法配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雷氏补火生土法配合脐疗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中医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及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IBS-SSS及IB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上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雷氏补火生土法配合脐疗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回顾近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认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触发和加重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并经有关实验及临床验证说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8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脐疗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治疗前后IBS-SSS、IBS-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BS-SSS、IB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BS-SSS评分下降更显著,IBS-QOL评分上升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配合脐疗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Meta分析探讨脐敷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探讨中药脐敷治疗本病的临床意义,为中药脐敷的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检索有关脐敷治疗本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运用RevMan5. 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8项RCT符合纳入研究标准,772例接受脐敷治疗,697例接受其他方法对照治疗。脐敷组的治疗有效率、腹痛改善率、大便次数改善率、大便性状改善率的RR分别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脐敷组RR=1. 70(95%CI为0. 67,4. 32; P=0. 27),说明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各观察指标的漏斗图均基本呈现左右对称的倒漏斗图形,提示无发表偏倚。结论 :脐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今后临床上深入研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