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3.
针刺夹脊穴治疗早期中风偏瘫痉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9例中风偏瘫痉挛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行平衡补泻法针刺华佗夹脊穴,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手法。4周后进行Ashworth肌张力量表评分和改良巴氏指数ADL评定表评分,观察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是否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果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肌张力下降优于对照组,改良氏巴氏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平衡补泻针刺华佗夹脊穴通过降低中风偏瘫痉挛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其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的发生及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软瘫期患者分为观察组(针刺督脉穴、夹脊穴)、针刺组(常规针刺)及康复组(单纯康复训练),每组30例。观察组针刺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命门穴及C1-7、T1-3、Ll-5、S1夹脊穴(双侧);针刺组针刺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康复组单纯进行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改良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得到显著改善(P0.01),在缓解肌痉挛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康复组(P0.01)。结论早期针刺督脉穴、夹脊穴干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比常规针刺和单纯康复治疗疗效显著提高,同时更明显改善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法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效果.方法:电针夹脊穴组30例,另设针刺手阳明经穴组30例作为对照,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电针夹脊穴组与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后Ashworth级别均降低,但电针夹脊穴法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阳明经穴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于治疗前Fugl-Meyer分值均较低,治疗后升高,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电针夹脊穴组优于手阳明经穴组.结论:电针夹脊穴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月贤  黄源鹏 《光明中医》2010,25(10):1858-1859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临床探索一种疗效确切、易于操作的新方法。方法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6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电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传统体针法治疗,共治疗2月。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Ashworth量表法、临床痉挛指数等指标的评定。结果在改善痉挛方面,治疗结束后,实验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临床治愈0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电针夹脊穴组优于传统体针组(P0.05)。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改善,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有改善,尤其在改善痉挛和运动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传统体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配合巨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为治疗中风研究一种更快捷,操作简便,疗效更确切的新方法。方法:随机选取60名中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针法配合巨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共治疗4周。两组均采用改良 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arthel 指数的评定量表分析。结果:经各量表评定分析,治疗组的 Ashworth 痉挛级别显著下降(P <0.05),Fugl -Meyer 分值治疗组增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Barthel 指数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 <0.01)。各量表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肢体巨刺对于改善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自 1998年 1月~ 2000年 6月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112例,并与单纯体针组 80例作对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人均参照 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脑 CT确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男 72例,女 40例;年龄最小 41岁,最大 79岁,平均年龄 58岁;病程最短 6个月,最长 10年,平均 8.4年;脑血栓形成 56例,脑梗塞 35例,脑出血 21例。对照组 80例,男 44例,女 36例;年龄最小 40岁,最大 76岁,平均年龄 56岁;病程最短 5个月,最长 9年,平均 8.1年;脑血栓形成 39例,脑梗塞 24例,脑出血 17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巨刺结合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常规头针法,并采用巨刺法、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取穴法及康复训练治疗。通过Ashworth痉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对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并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方法(P〈0.05)。结论:巨刺结合颈、腰部夹脊穴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有明显疗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27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杰  李苏民  黄琳娜  姚益龙 《陕西中医》2005,26(11):1216-1217
目的观察针刺华佗夹脊穴为主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针刺华佗夹脊穴T1—T5配合患肢取穴治疗脑血管病之半身不遂症277例,按脑出血、脑梗塞及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分类进行观察,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1.2%。提示本方法主要是通过神经反射的途径改善大脑皮层不正常的机能状态,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以达到治疗脑血管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刘晓娟 《西部中医药》2008,21(11):57-5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2.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1取穴方法1.1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  相似文献   

13.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运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后,其中运动障碍偏瘫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病人出现肢体痉挛是恢复的过程之一,而痉挛性偏瘫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到痉挛期后,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限制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何有效抑制痉挛、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病人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病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中医针灸在缓解痉挛、促进自主运动的出现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基于临床实践和科研思考,现将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运用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观察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5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6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前顶向百会、囟会向前顶等穴线透刺,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  相似文献   

16.
透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手段.方法:运用患肢阴阳经相透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9例,与常规针刺组(头针 体针)22例、药物治疗组(口服妙纳)27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累积差值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髋内收肌张力上与常规针刺组、药物治疗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透针疗法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目前世界上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患之一,偏瘫是中风后遗留的主要功能障碍, 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观察躯体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阳  王玲 《四川中医》2001,19(12):76-76
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偏瘫34例,设单纯针刺对照组31例,4个疗程后比较针刺配合运动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电针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为电针夹脊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5例。在药物治疗和头针治疗的基础上,电针夹脊组选取夹脊穴1、3、5、7、9、11、13、15、17与2、4、6、8、10、12、14、16(均双侧),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常规针刺组参考《针灸治疗学》常规取穴,两组均配合电针,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6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电针夹脊组与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的上肢改良Ashworth分级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下肢改良Ashworth分级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电针夹脊组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总体疗效要优于常规针刺组,其中以下肢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