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针刺对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在脑梗塞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A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良肢位的摆放、Bobath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B组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C组则在B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C组NIH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结合Rood技术对中风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干预,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1∶1∶1比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予常规针刺治疗,B组:予方氏头针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方氏头针配合Rood技术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ADL评分、NIHSS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ADL评分比较,第2、3疗程结束,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疗程结束,A、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NIHSS评分比较:第2、3疗程结束后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疗程结束后C组与A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量表评分: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A、B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简式Fugl-Meyer评分比较:第4疗程结束后,C组上肢FMA评分与A、B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3个疗程结束后,C组下肢FMA评分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4个疗程结束后,C组下肢FMA评分与A、B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临床疗效比较:B组与C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方氏头针与Rood技术组总有效率更高,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治疗中风早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与单纯使用常规针刺或方氏头针比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A组(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B组(电子生物反馈组)和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组)各30例,分别进行分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下肢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A组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B、C组(P0.01),B、C组患者的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开展电子生物反馈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对偏瘫肩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互动式头针(头针与作业疗法互动),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作业疗法,1个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选用简明Mc Gill疼痛问卷(short-form of MPQ,SF-MPQ)评定患者肩部疼痛程度;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odified Bathel index,M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SF-MPQ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SF-MP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WMFT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BI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MBI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疗法可以显著改善偏瘫肩痛患者的疼痛,且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基础组、头针组、r TMS组、联合组,每组40例。基础组予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予综合康复联合互动式头针治疗,r TMS组予综合康复联合r TMS治疗,联合组予综合康复联合互动式头针及r TMS治疗,4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4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上下肢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4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基础组(P0.05);4组治疗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基础组(P0.05);联合组优良率高于其余3组(P0.05),头针组、r TMS组优良率高于基础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互动式头针联合r TMS疗法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留针时间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寻找浮刺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4组均采用浮刺治疗,治疗后分别留针10 min、20 min、30 min、4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4组治疗前后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4组治疗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治疗后VAS评分、上肢FMA评分和MB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经10 d、20 d治疗后,C组、D组VA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A组、B组(P0.01,P0.05)。结论浮刺能明显缓解疼痛,留针30 min可取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传统针刺法结合常规康复及单纯常规康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A组(49例)和对照B组(47例),3组均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根据Brunnstrom理论进行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即软瘫期采用阳明经取穴,痉挛期采用拮抗肌针刺法与痉挛优势肌肌腱针刺法,后遗症期采用阳明经穴位加太溪、关元、气海;对照A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同观察组软瘫期取穴;对照B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与对照A组周一到周五每天行针灸、康复训练各1次,2周为一疗程;对照B组康复训练方法、疗程同观察组,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治疗第2、4、6、8周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Fugl-Meyer平衡量表(FM-B)、综合痉挛量表(CSS)、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并进行组间与组内的对比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除治疗2周末对照B组MBI评分外,3组患者治疗第2、4、6、8周末NIHSS、FMA、FM-B、MBI评分均有改善(P0.01,P0.05);治疗第2周末,观察组和对照A组NIHSS评分、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B组(均P0.05);治疗第4、6、8周末,观察组FMA、FM-B、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均P0.01),对照A组FMA、FM-B、MBI评分高于对照B组(P0.05,P0.01),NIHSS、C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B组(P0.05,P0.01)。结论:分期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符合偏瘫患者康复规律,可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治疗疗效优于传统针灸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抽提法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抽提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1个疗程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采用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头针抽提法是一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头针久留针对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头针久留组)和对照组(普通头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及康复训练,头针选取病灶同侧(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治疗组头针留针7~10h,对照组留针30min,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记录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MBI评分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MA评分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后1周、2周后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周、4周后FMA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MBI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留针7~10h在改善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头针留针30min,为头针适宜留针时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中医》2021,39(5):182-186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神经肽Y(NPY)、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6月~2019年6月12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奇偶数法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康复训练,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PY、Hcy水平变化,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并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NPY、Hcy水平、NIHS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NPY、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FMA及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降低或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较单纯康复治疗可更好下调血清NPY、Hcy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运动疗法对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40例。3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接受先头针留针后运动疗法治疗,B组接受先运动疗法后采用头针治疗,C组采用头针同步运动疗法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各项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中正中神经N20峰潜伏期、N20-P25波峰振幅、胫神经P40峰潜伏期、P40-N50波峰振幅及日常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C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治疗后四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上肢、下肢)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C组上述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头针同步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老年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恢复,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和日常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卒中后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两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头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督醒神针法,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MAS评分和FMA评分、MBI评分、STEF评分和CS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治疗前MAS评分和FMA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降低,FMA评分显著升高(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两组治疗前MBI评分、STEF评分和CSS评分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和STEF评分明显升高,CSS评分显著降低(P <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 <0.05)。结论:采用通督醒神针法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FMA、MBI、SS-QO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则加用解语丹化裁内服联合针灸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评价主要中医证候积分,用神经功能检查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而FMA、MBI、SS-QOL评分则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解语丹化裁内服、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利于缓解风痰瘀阻证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对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躯体和生理功能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健康调查简表(SF-36)的评分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 <0.05)。2组患者治疗后MAS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患者治疗后SF-36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SF-36中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评分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 <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生理功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电针,1次/天,5次/周,1周1个疗程,共治疗6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用Fugl-Meyer(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Brunnstrom偏瘫手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 0. 05),试验组ADL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间Brunnstrom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电针有助于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互动式头针结合任务导向性镜像疗法(TOMT)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镜像组和头针组,每组26例(镜像组及头针组各脱落1例)。3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镜像组接受TOMT治疗,每天40 min,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TOMT治疗,互动式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TOMT治疗,两组取穴均为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及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留针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部分评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分级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各组患者上肢屈肘肌群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各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3组患者治疗4、8周后FMA评分、FTHUE-HK分级和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治疗4周后MAS评分高于治疗前(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基于脑功能定位的个性化头针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个性化头针组、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每组60例。个性化头针组选取四神聪、运动区、平衡区为基本头针刺激区,并根据伴随功能障碍情况,伴肌张力高者配运动前区,伴不随意运动配运用区、颞三针,伴运动协调性差配运用区,伴认知障碍配额五针,伴感觉障碍配感觉区,患者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传统头针组选取病灶同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枕下旁线为头针刺激区,同样在头针治疗过程中进行康复训练;康复组仅接受康复治疗。均周一至周五每天治疗1次,周六、日休息,共治疗4周(2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与随访时,3组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1);治疗4周后、随访时3组患者组间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 1);其中,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个性化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和康复组(P0.05,P0.01);治疗4周时和随访时,传统头针组FMA运动功能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康复组(均P0.05)。结论:个性化头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温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电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温针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BI、NIHSS、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温针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技术(MRP)治疗卒中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功能核磁共振技术(fMRI和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给予针刺治疗,B组给予MRP治疗,C组给予针刺配合MRP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测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f MRI和MRS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组FMA和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FMA和MBI评分高于A组和B组,NIHSS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较治疗前升高,乳酸(Lac)/Cr、胆碱(Cho)/C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NAA/Cr明显高于A组和B组,Lac/Cr、Cho/Cr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双侧初级感觉运动区(SM1)、次级感觉运动区(SM2)、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