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針刺生寒热的古今操作法古代針灸手法法有多种多样,归納起来总其类有四,卽寒、热、补、泻。其治症目的均为求除寒,退热,补虛,泻实。古人将針刺入穴位,使病者自覚生寒、生热的操作法,分别称为“透天凉”、“烧山火”。《灵枢經》說:“刺諸热者如以手探湯,刺諸寒者如人不欲行”是“透天凉”“烧山火”的針法的絕妙描述記录。其意思是說明治疗各种热病,其針法是象人以手探湯,很慢放进去而很快拔出来;治疗各  相似文献   

2.
"热病五十九俞"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组治疗热病的腧穴。笔者通过对其腧穴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其腧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其来源,具体包括了"标本""气街""背俞"等理论。认为"热病五十九俞"是古代某个针灸流派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流派理论经验而形成的。对《黄帝内经》以外的文献进行整理解读,或许可以对"热病五十九俞"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4.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外感热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类急性热病,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危急等特点。本文旨在探讨"状态辨识,趋势干预"策略在外感热病中的应用,强调外感热病状态辨识应以虚实为纲,结合热病之因(外邪与病之宿主)、热病之机、热病之势,从而全面识别疾病之状态;并顺应正、邪趋势,先期干预(先期扶正与谋邪出路)以助正祛邪,祛邪外出,达扭转结局,治愈热病之目的。临证中若能掌握其中要领,将对提高外感热病临证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7.
阴液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感热病易于化燥化火而伤津液,耗竭真阴。《伤寒论》为第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经典专著,书中立法处方多次体现张仲景辨治外感热病的"存阴液"思想。通过分析几首《伤寒论》名方,初略呈现"存阴液"思想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8.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9.
<正> 急性热病在临床上为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治疗急性热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我院在治疗急性热病时运用"三焦"理论,结合古方柏皮汤(黄芩、黄连、黄柏)专治三焦实热的经验,在临床上以三黄为主治疗急性热病69例,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作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阅读"金元四大家"著作中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部分以及参考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金元四大家"临床对刺络泻血疗法的应用,探索四家在刺络泻血工具、刺血部位及穴位、出血量、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特色。认为"金元四大家"在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中各有特色,在不同的领域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对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金元四大家"崇尚刺络泻血疗法,都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刺络泻血疗法的精髓,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为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1肺热病的认识肺热病藏语音译叫"罗嚓","罗"是肺和"嚓"是热病之意,故汉语译为肺热病,是"隆邪、赤巴邪、培根"邪、血热及食用水、腐败、发酸、桶边酸油、吸入烟尘过多、感冒、外伤、剧烈劳作等而发病。肺热病症状见身体发烧、脉搏与囟门跳动猛烈、尿均陈呈热象、咳嗽连发、痰中混有胆液、味咸泡沫、胸腔胀痛、秋  相似文献   

12.
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ang XL  Wang F  Zheng JJ 《中国针灸》2012,32(1):35-38
追溯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的渊源,将其与烧山火、透天凉术式对比剖析,探讨其创新点与临床应用优势。郑氏"热补""凉泻"针法源于"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其术式由捻针补泻、提插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等单式补泻手法组成,其中捻针补泻和三五助补助泻法为郑氏首倡,也是郑氏针法特色之一。"热补""凉泻"针法操作术式较"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简易,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又不失"烧山火""透天凉"针法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历来对"气虚发热"的机理探讨颇多,但多从气虚如何导致发热入手。文章从理论探析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已有理论的整理归纳,提出"气虚"与"发热"并非互成因果之说,并指出气虚发热病机应包括气虚引起发热、发热继发气虚、及其它原因引起气虚与发热并见三个方面,对气虚发热病机论作了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16.
"内外合邪"是指内生之邪与外感之邪合而为病的情况.由于外感热病中的外邪常可相兼为病,而内生之邪本质上是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失调的产物,因此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外合邪",常预示着疾病向复杂化发展,较单纯外邪或内邪致病更难把握,需要医者仔细分析,认真应对.外感热病形成"内外合邪"的病机相当复杂,但主要表现为"同气相求"、"邪气从化"及"相间混杂"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杨丽新教授运用岭南名医程康圃"补脾平肝泻心"六字诀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补脾化痰,健运后天;平肝熄风,条畅气机;泻心降火,宁神定志。三法六字,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医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总结各代医家学术观点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提出"肾精亏虚、心火亢盛"为精神分裂症核心病机,论述心肾生理、病理特点,相互关系及辨证用药规律,认为精神分裂症多由肾精亏虚,心火过亢,心肾不交,肾志不藏,心神被扰而致。在此基础上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提出上泻心火、下补肾精为其治法,方用泻心益肾方收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古今对"胆主决断"的认识主要局限于胆在人体精神情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显得过于片面,有必要回归"决断"的字义予以胆主决断的再认识。胆储存、分泌、排泄胆汁,并决定胆汁存泻的时机和多少是"胆主决断"的实质。这种决断的表现形式包括调节五脏六腑的藏泻满实、调节饮食物的化生代谢、调节气机、调畅气血;若胆决断胆汁藏泻功能的紊乱与障碍,使胆汁或排泄不畅,或排泄的成分比例失调,从而影响其对人体脏腑藏泻、满实的调节而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的发生。胆的解剖特点、脏腑归属及藏泻并兼的功能特性是胆主决断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阴火”证实质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产生的内伤发热证,特征主要有四点:1.“阴火”证是内伤热中证,不包括外感热病;2.“阴火”证是脾胃气虚为本,火热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非纯虚证,其火热性质为实火而非假火;3.“阴火”证属于寒热错杂证;4.“阴火”证属于郁火证。临床治疗“阴火”需注意以下三点:1.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是基本治则,以益气升阳为主,但不同病症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三法各有侧重;2.寒热并用是基本治则,在健脾益气升阳的基础上,据火热性质而用不同的清热泻火方法;3.治疗“阴火”证需“火郁发之”,需注重条畅气机和用风药发散郁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