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综合康复与单纯头穴丛刺康复和单纯使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仪康复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B组采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方法;C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综合康复治疗方法。3组的治疗均每日1次,治疗6天休息1天,4周为1个疗程,治疗持续3个疗程。3组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小腿腓肠肌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综合康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单纯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纯头穴丛刺和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头穴丛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能够提高脑梗死(恢复期)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性失眠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和对照组(单纯推拿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进行评价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 6%,对照组总有效率84. 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PSQI总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治疗后各项评分比较显示,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更有优势(P 0. 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颈椎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失眠疗效确切,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OTOree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即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B组即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C组即综合治疗组(头穴丛刺、MOTOreed结合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和ADL等进行康复评定,观察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组、MOTOmed结合康复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对改善和提高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传统水浴组(传统组)、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浴组(结合组),每组30例,采用Peabody运动评定量表进行疗效评定,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peabody运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结合组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中药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有缓解、降低作用,能明显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西医联合疗法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用双色球分配法将102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应用显微镜外科神经修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中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感觉功能及运动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电传导速度比对照组快,波幅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实施显微镜外科技术及中医中药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尽快恢复感觉、运动功能,加快肌群的功能恢复,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波  唐强  孔妍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32-3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每组各40例。头穴丛刺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头穴丛刺结合康复组采用分区丛刺长留针结合Bobath为主的方法,均治疗4周。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达92.5%,其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它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观察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丛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164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电鍉丛针组(84例)与头穴丛刺组(80例),均按照于氏头部腧穴分区法——七区划分法选取穴位(顶区、顶前区)。头穴丛刺组向前或向后透刺,留针6 h;电鍉丛针组用自制的电鍉丛针连接电针仪,每次通电30 min;各组每周均治疗6次休息1 d,连续观察4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生活能力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两组的疗效评定。结果:各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3项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鍉丛针能够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在治疗形式上易于被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VD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康复组、头穴丛刺组,每组各2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方法,共观察8周,比较三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VD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总评分,针康组总有效率为90%,优于康复组50%及头穴丛刺组6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D患者的认知功能,优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神经肌体仪-低频脉冲治疗仪对32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行FE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予感觉功能评定(MS)、运动功能评定(SS)及肌电图(EMG)检查,比较受损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的变化及受损神经所支配肌肉EMG变化。结果:经治疗,26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S3M3以上,有效率78.12%。神经电生理研究显示,治疗后15例患者出现再生电位,46.87%;治疗后MCV平均值大于治疗前,P〈0.05,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FES治疗使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运动功能有显著提高。FES为周围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再生及肢体功能重建提供了一个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063-1064
目的:评价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组(简称结合组)2组,每组30例,采用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M)疗效标准、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表进行评定[5],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组小儿脑瘫的分度及疗效评估自测评分明显高于头穴丛刺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枕后小肌群训练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促进脑瘫患儿抬头和控头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康法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ND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VCIND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头穴丛刺组、针康组(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采用认知功能训练法、头穴丛刺组采用于氏头穴丛刺法针刺治疗、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法,共治疗8周,比较3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针康组与康复组及头穴丛刺组的MoCA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康复组和头穴丛刺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康组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语言、延迟回忆、定向力方面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针康法能较好改善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且效果优于单纯的认知功能训练与单纯头穴丛刺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卒中后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8周。统计分析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S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步行能力(Holden FAC分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BBS评分、SFMA评分、MBI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指标评分及Holden FAC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改善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有利于日常生活能力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增加患者步行安全性,从而减少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步态训练治疗帕金森病对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两组均予以步态训练及口服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行走功能均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结合步态训练治疗帕金病能够改善行走功能,疗效优于单纯步态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康法(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12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康组及泡洗组各40例,分别采用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头穴丛刺配合康复技术、中药泡洗,比较三组患者NR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NR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显著低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1);治疗后三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明显高于针康组及中药泡洗组(P0.05)。结论:针康法联合中药泡洗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方法:运用血管内栓线法制备局灶性脑梗死动物模型,模拟人类急性脑梗死损伤的病理变化。以神经功能评分、平衡木、转棒、网屏测评检测为指标,进行术后24h、7天、14天、21天时各组间及组内的对比观察,从神经功能评分,行为学功能评分结果角度阐述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对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的影响。结果:从各组大鼠感觉、运动及神经功能比较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能更好的提高脑梗死大鼠平衡、行走及抓握能力,增加患肢肌力的作用;并且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康复,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法能够改善大鼠脑梗死后行为功能,为临床上进一步采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梗死提供客观依据,对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观察头穴丛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脱落5例)和对照组(36例,脱落6例).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取前顶向百会、囟会向前顶等穴线透刺,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 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  相似文献   

20.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开发技术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的影响,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功能,大限度的提高其生活能力,以回归家庭和社会。方法:按随机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选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对两组儿童独立功能评定(WeeFIM)、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格赛尔(GESELL)量表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WeeFIM、GMF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GESELL量表中语言、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