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滞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针刺滞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5例,并与电磁治疗的35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70例,男2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68岁;病程最短1d,最长6个月;右侧面瘫51例,左侧19例。随机分为针刺滞针法和电磁法各35例,两组症状、体征、病程基本?..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滞提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为本法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传统针刺取穴及手法基础上对四白、阳白穴应用滞提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刺取穴及手法进行治疗,两组均以6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未到4个疗程痊愈者痊愈后不予治疗。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滞提法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殊针刺治疗方法。方法:将93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选取面部瘫痪表情肌穴位,额肌(阳白、阳白旁开1寸)、眼轮匝肌、颧肌(颧髎、巨髎)、提上唇肌(上迎香、迎香)、口轮匝肌(夹水沟、夹承浆、地仓),浅刺针体穿行于肌层,每组穴位加电针断续波治疗。对照组以常规治疗方法选取穴位,加电针以疏密波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病程和House-Brackmann ( H-B )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49/50),优于对照组的90.7%(39/43),两组比较P<0.05;痊愈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痊愈率上,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及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观察组提高更明显。结论:特殊针刺疗法在治疗面神经麻痹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不仅大大的缩短了疗程,也减少了面瘫后遗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 ,临床常以针灸治疗。然笔者对本病早期患者中药辨证治疗 ,收到较好疗效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5 2例均符合《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1]中有关诊断标准 ,均为急性期 (7天内 )单侧发病。其中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5岁。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刺组各 2 6例。均在发病初期禁用激素及其他扩血管药。2 治疗方法 中药组以祛风通络之牵正散为主方 ,随症加减 ,药用白附子、白僵蚕、半夏、石菖蒲、丝瓜络各 10 g,苡仁、茯苓各2 0 g。风寒外袭型加蒲公英 30 g,风热外袭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解毒化痰通络验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解毒化痰通络经验方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TFGS评分、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3.3%;且观察组面神经功能的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及TFGS面神经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化痰通络经验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部功能,提高面神经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8.
9.
自2003年7月-2005年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2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96年以来笔者用脑活素配伍山茛菪碱、氟美松局部封闭 ,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收到较理想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6例 ,男 36例 ,女 2 0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56岁。病程最短者 1天 ,最长者 1年 3个月。左侧面瘫 30例 ,右侧面瘫 2 6例 ,均取用奥地利依比威药厂生产的脑活素 2~ 4 m L,山茛菪碱 5~ 10 mg,氟美松 5~ 10 mg,患侧面局部封闭 ,隔日 1次。1.2 封闭方法 :患侧面部颈部皮肤常规消毒 ,铺洞巾 ,以耳垂前皱折 (屏间切迹至耳垂下端 )的中点或其上下1~ 2 mm范围内进针。用 5号注射针头取与头颅矢… 相似文献
11.
王恩龙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3):362-36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病因未完全阐明。由于骨性面神经管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炎性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可引起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面神经炎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出现轴索变性。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属中医学“口眼科”或“口僻”范畴。笔者采用拉针法治疗面瘫221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病例选择中医诊断为口眼斜或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病例。在221例中,男性105例,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疾病,中西医治疗各有优势,需扬长避短。笔者临床中通过辨证分期治疗本病,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心得体会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雷火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都予以常规针刺阳白、鱼腰、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攒竹、四白、迎香等穴,每日1次。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在静止期及恢复期加用雷火灸疗法,日1次。7天1疗程,2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3疗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瞬目反射(Blinkreflex。BR)和面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瞬目反射R1、R2、R2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缩短,M波波幅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较对照组缩短更明显(P〈0.05),M波波幅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运用肌电图检测示雷火灸疗法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腹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经文献查询,传统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各家所用方法不同,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技术操作不规范,所以,各家疗效相差较大,尚难对各家的疗效差异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0,(14)
目的探讨面神经松动技术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患者41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1例)和面神经松动治疗组(研究组20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2月后患者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结果经过2个月的系统治疗后,2组治疗结果有着明显的分别,但总体上都能够改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和症状体征量化表的评分。尤其是研究组,相较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面瘫级别及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面神经松动术结合常规治疗技术能够明显缩短周围性面瘫的病程,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facialPalsy)相当于中医学的口僻,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有关中药治疗本病的报道较多,笔者在1996~1997年于门诊工作时,采用拟定的中药处方,随机收治坚持中药治疗的病人52例,通过分析,认为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2例,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最/J‘16岁,最大67岁,其中以25~39岁居多,为39例;病程最短则,最长sd。2病例选择及诊断标准以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队第二版)的临床表现作为诊断标准,并通过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针刺治疗探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郑方道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5):107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而发病。针灸疗法具有调和阴阳、运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之效。应以浅刺、轻刺激为宜。若采用深刺、重刺激,则会引邪入里,导致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9.
20.
<正>我科自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确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用小续命汤加减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我科从2010年3月—2015年3月共收治58例确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莱姆病、亨特综合征、继发性面神经麻痹、下颌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