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不同及其意义,采用库尔特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STKS型及其配套试剂,检测40例正常人与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MPV,并比较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MPV的变化,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出血组PLT、MPV比无出血组明显减少(P<0.01和P<0.05).血小板参数PLT、MPV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衡量出血倾向的指标之一,而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原因,对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是否选择脾切除术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平均体积(PCT)的变化与出血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68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PLT、PCT),和同期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比较,同时将肝硬化组分为有消化道出血和无消化道出血两组,并将两组血小板参数(PLT、PCT)作对照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比正常对照组血小板参数(PLT、PCT)明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肝硬化有消化道出血组比无消化道出血组血小板参数(PLT、PCT)明显下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对诊断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导致出血的原因,采用K4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LT、PCT、MPV亦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衡量肝硬化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观察血小板参数变化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35例(A组)和健康体检者82例(B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PLT、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A组患者根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C组,65例)和无上消化道出血组(D组,70例),分别比较各组参数情况。结果 A组PLT、PCT均显著低于B组(P均=0.006),其MPV、PDW均高于B组(P均=0.007)。C组PLT、PCT、MPV、PDW均低于D组(P均〈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与血小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检测了41例正常人和39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PA-IgM)水平和血小板计数,发现肝硬化组PA-IgG、PA-Ig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增高(P<0.01),同时还发现肝硬化组的PA-IgG、PA-IgA水平与血小板计数两者呈负相关(γ分别为-0.4249及-04772、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的减少与PA-IgG、PA-IgA增高有密切关系,这可能与肝硬化病程中自身免疫机制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0.
凝血指标在判断肝硬化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健康对照者20例。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的活性,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同时检测常规生化指标。结果PTA、Ⅱ、Ⅶ、ATⅢ在肝硬化ChildPughA、B、C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当PTA、Ⅶ分别以64%、50%为诊断ChildPughB的界值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610,敏感度分别为769%、615%,特异度分别为622%、556%;以54%、39%为诊断ChildPughC的界值时,AUC分别为0924、0942,敏感度分别达800%、867%,特异度分别达884%、907%。将凝血指标、生化指标与ChildPugh分数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得到Y=15008-0018×PTA-0288×胆碱酯酶 0264×胆红素-0988×白蛋白-0034×Ⅶ,R2=0871。将Y<8的患者划分为“a”级,8~10为“b”级,>10为“c”级,诊断准确率达845%。结论Ⅶ因子是有助于判断肝硬化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急剧下降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8例肝炎肝硬化合并进行性血小板下降的患者肝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免疫学指标及骨髓涂片结果,分析导致血小板下降的原因。结果 8例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与其肝硬化严重程度不成比例,并能够除外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抗血小板抗体阳性,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应用丙种球蛋白、激素治疗后血小板明显升高。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短期内明显下降时,应考虑合并存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2.
刘忠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12):137-139
目的:讨论血小板五项参数结果在乙肝患者的病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33例患者分成乙肝重症肝炎组17例,乙肝肝硬化组40例,乙肝肝癌组15例,HBV表面抗原携带组31例,分别检测血小板五项。结果实验组当中引发难产的原因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包括有胎方位异常、不同组别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有所差异。结论乙肝患者的血小板五项参数对于患者的病情发展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4.
15.
本对50例肝硬化及19例原发性肝癌患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扳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测定,同时检测其聚集功能(PAg),以进一步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为肝硬化肝癌患血小板功能和出凝血机制的初步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KX-21N)和全自动血凝仪(CA-6000)测定430例肝硬化患者和6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及其参数(PLT、MPV、PDW、 PCT)和凝血指标(PT、APTT、TT、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检测结果显示,A、B、C级之间,其PLT、MPV、PDW 、PCT、PT、APTT、TT、FIB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及其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促凝、抗凝血因子以及临床常规凝血指标的变化,明确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门诊及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5例,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3组:A级组(n=42)、B级组(n=39)、C级组(n=24),对所有患者检测常用临床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Ⅺ),抗凝血因子抗凝血酶(AT)、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T、AP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 11、12. 09,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高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高于A级组(P值均0. 05)。凝血因子Ⅱ、Ⅴ、Ⅶ、Ⅺ活性在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 52、14. 77、38. 88、9. 24,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Ⅷ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4,P 0. 05),C级患者的凝血因子Ⅷ活性显著高于B级和A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但A级与B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Child-Pugh分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T、PC、FP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 90、30. 46、15. 58,P值均0. 001),C级组均显著低于B级和A级组,B级组均显著低于A级组(P值均0. 05)。相关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与凝血因子Ⅱ、Ⅴ、Ⅶ、Ⅺ及抗凝血因子PC、FPS、AT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 687、-0. 460、-0. 706、-0. 426、-0. 723、-0. 646、-0. 468,P值均0. 001),其中与凝血因子Ⅱ、Ⅶ、抗凝血因子PC的相关性较强。而凝血因子Ⅱ、Ⅶ与抗凝血因子P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851、0. 745,P值均0. 001)。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促凝血因子减少的同时伴有抗凝血因子的减少,而两者的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在体内重新形成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并不是常规认为的低凝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慢性肝炎重度42例、慢加急肝衰竭24例、慢性肝衰竭35例、肝硬化32例和健康人群50例,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g)。结果与对照组比,各型慢性肝炎组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慢性肝衰竭和肝硬化组MPV、PDW、P-LCR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LT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PLT、MPV、PDW和慢性肝衰竭组MPV高于肝硬化组(P〈0.05,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各型慢性肝炎组PT、APTT、TT升高,Fig降低(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慢性肝衰竭组、肝硬化组PT、APTT、TT高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Fig低于慢性肝炎重度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和慢性肝衰竭组Fig低于肝硬化组,慢性肝衰竭组APTT高于肝硬化组(P〈0.01);慢加急肝衰竭组与慢性肝衰竭组APTT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参数反映了患者肝脏损害程度和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