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用的彭亨丝虫亚周期株的微丝蚴系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抽取微丝蚴阳性猫的静脉血取得的,以未感染的犬或猫血稀释至每40ml血含有300~350条微丝蚴,然后将其置于装置饲血膜的容器中,待血温平衡后给埃及伊蚊饲血。将吸血的蚊虫饲养于温度为26±1℃,相对温度为75~85%的蚊笼中。感染后9~12天将蚊虫压碎收集感染期幼虫经腹腔注射感染蒙古沙鼠。犬恶丝虫感染埃及伊蚊的方法同上。结果:5-氟尿嘧啶30mg/kg/天×4天腹腔注射沙鼠体内彭亨丝虫成虫无作用,在第  相似文献   

2.
彭亨丝虫和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均在蚊媒飞翔肌纤维中发育,本文报告这两种丝虫幼虫的感染对蚊虫飞翔肌的损害情况。使实验室纯系培养的埃及伊蚊叮咬彭亨丝虫或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家猫,并从野外采  相似文献   

3.
用马来丝虫的第三期幼虫感染9只家猫,幼虫是从叮吸阳性猫血的埃及伊蚊获得的。蚊虫在叮吸猫血后只给予糖水,于12天后解剖取出感染期幼虫,浮悬于生理盐水中,皮下注射于家猫的腹股沟部。在感染后90~120天,10只猫中有6只出现微丝蚴血症。1~5号猫的微丝蚴血症为亚周期型,微丝蚴密度以夜间20时最高,白天10时最低,但周期性不受感染时间长短  相似文献   

4.
从感染周期型马来丝虫的沙鼠腹腔收集微丝蚴,与加有肝素的兔血混匀人工感染东乡伊蚊,实验分2组进行。1组饲养10天后集体解剖蚊虫收集感染期幼虫(L_3),无菌生理  相似文献   

5.
用中华按蚊人工感染亚周期型马来丝虫,观察其摄入的微丝蚴数、胸肌中的幼虫数和感染期幼虫数。以每蚊体内感染期幼虫数与摄入微丝蚴数之比作为传播能力。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1C,相对湿度75%的条件下,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约需10~12d发育成熟,传播能力为10%。  相似文献   

6.
为了鉴定在丝虫感染时能引起保护性的、致病性的以及变态性的免疫反应的寄生虫抗原,作者制备了一系列针对马来丝虫各期(成虫、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的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首先从血餐后12~14天的埃及伊蚊收集感染期幼虫。微丝蚴和成虫均从阳性沙鼠  相似文献   

7.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方法:用微量平面淀粉凝胶电泳法,检测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成虫180 条(雌60,雄120),微丝蚴0.4 m l(约32 000 条)及感染期幼虫约1 500条的Acph 等14 种酶的同工酶的等位基因酶谱。结果:浙江省周期型马来丝虫的3 个生活期虫体呈现13 种酶的同工酶的2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数位点为纯合子型,仅2 个位点(MPI,MDH-2)为杂合子型(占7.4% )。成虫、微丝蚴及感染期幼虫分别呈现16、16 及9 个等位基因位点。同时用相同的方法对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等位基因酶谱进行比较检测。结论:浙江省与实验室传代的周期型马来丝虫的同工酶等位基因酶谱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改进的Franks和Stoll氏法从有微丝蚴血症的斐济人血中浓集和分离班氏丝虫微丝蚴,用Rozeboom和Cabrera的方法从实验感染的蚊体内解剖取出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将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用生理盐水洗一次,在显微镜下用微量毛细摘管吸取后直接放入培养皿(直径为10厘米)中用胶泥环制成的、加满蒸馏水的孔内(孔的直径为5毫米,深度为2毫米),经-20℃冰冻后,在-20℃低温条件下制成8微米薄的冰冻切片,放室温内干燥。在进行萤光抗体试验前,用丙酮处理切片10分钟,然后在37℃再干燥15分钟,贮存于-70℃备用。采用D’Ale-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马来丝虫从家猫传播给砂鼠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特点。12只长爪砂鼠经皮下接种亚周期马来丝虫感染性幼虫后的60天,开始从动物的尾部采血20立方毫米,制成涂片,用稀释的吉氏液染色,镜检微丝蚴。砂鼠感染后血内微丝蚴出现前期的时间为80~155天。在10只出现微丝蚴血症的砂鼠中,有5只砂鼠的外周血液内看到了幼期胚胎型微丝蚴。这些胚胎型呈近似圆形的卵圆形,外有微细彩点的粉红色膜,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马来丝虫经长爪沙鼠传代的衰退情况。 方法 用马来丝虫微丝蚴感染中华按蚊 ,收集感染期幼虫 (L3) ,通过腹腔接种感染长爪沙鼠 ,连续观察 3 3代长爪沙鼠体内马来丝虫微丝蚴的发育情况。 结果 从 1974年建立的马来丝虫长爪沙鼠动物模型至今 ,通过 3 3代传代 ,发现随着转种代数增加 ,从第 2 8代起长瓜沙鼠的阳性率逐年下降 ,由 2 8代的 80 %下降至 3 2代的 16% ,到 3 3代时阳性率降为 0。 结论 经过较长期的传代 ,马来丝虫幼虫难以在长爪沙鼠体内发育繁殖。  相似文献   

12.
甲苯咪唑不溶于水,但在试管内对幼丝虫有很强的作用,10ppm和40ppm的浓度在24小时内能分别杀死微丝蚴和感染期幼虫。作者对两组饲血感染彭亨丝虫的蚊虫,喂以含有不同浓度甲苯咪唑的10%糖水,于第11天解剖,观察到用药各组蚊体内的感染期幼虫均有减少。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65~1967年在马来西亚进行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猕猴的实验以比较单次、双次和多次重复感染的结果。共28只恒河猴,分3组:第1组8只,仅感染1次;第2组12只,感染2次;第3组8只,重复感染多次。各组的初次感染及第2组的第2次感染均接种100条感染期幼虫,第3组在初次感染后4~7个月内接受多次接种,每次25~75条。亚周期型马来丝虫从人感染至猫以提供微丝蚴来源。实验媒介为海滨伊蚊。于感染  相似文献   

14.
长爪沙鼠实验感染马来丝虫后,用感染期幼虫、微丝蚴的超声粉碎片段抗原和成虫的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抗感染期幼虫抗体多于感染后前3Wk内出现,抗成虫及微丝蚴抗体多于感染后前5、6wk内出现。在微丝蚴出现前,腹腔微丝蚴阳性和阴性沙鼠抗体水平差别无显著性,而在微丝蚴出现后,抗体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从感染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猫采血(每毫升血加10单位肝素)收集微丝蚴,从感染的棉鼠收集棉鼠丝虫微丝蚴。感染班氏丝虫微丝蚴的血来自坦桑尼亚(1973年起保存于液氮内)。用5微米核孔薄膜滤过器分离微丝蚴,洗涤滤膜,将微丝蚴混悬于 pH 7. 4的Hanks 平衡盐液(HBSS)中。分别将微丝蚴放在含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A、淀粉糖甙酶、甲壳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神经氨酸酶、肽链内断酶、亮氨酸氨基肽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实验室饲养的波利尼西亚伊蚊及萨摩亚伊蚊体内夜现亚周期型班氏丝虫的发育周期。两次试验结果,在温暖季节(12月~5月)微丝蚴发育至腊肠期幼虫需3天,至第二期幼虫需7天,至感染期幼虫需12天。在寒冷季节(6月~11月),发育至感染期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用马来丝虫感染雪貂所出现的一些病理生理变化,并对这种模型的实用价值进行评价。雪貂皮下注射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产生的病理变化与人体受感染后所产生的伴有淋巴水肿的临床症候群相似。接种幼虫后第3个月,在血循环中出现微丝蚴,同时产生持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000~10000个/μl),多数雪貂在8个月内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18.
已知Presbytis属叶猴是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自然宿主,已建立了P.melalophos亚周期型马来丝虫的模型,供筛选药物。鉴于需要发展其他非人类灵长目淋巴丝虫病模型,不仅用于筛选药物,而且用于研究宿主-寄生虫关系和感染的病理免疫学的重要性,作者在P.cristata中也进行了研究。挑选来自非疫区体重为4~5 kg的P.melalophos和P.cristata叶猴,微丝蚴检查为阴性,对感染疟疾或其他肠道寄生虫的猴分别用氯喹和噻苯达唑治疗。在叶猴右后腿内侧中部皮下接种约200条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期幼虫,此感染期幼虫采自13天前叮咬微丝蚴血症叶猴的东乡伊蚊。6星期后,开始每周采血1ml,薄膜过滤检查微丝蚴。前后共感染97只P.cristata叶猴和45只P.melalophos.叶猴.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情况下脊椎动物和人之间互相传播的疾病称动物源性疾病。有两类动物丝虫可以感染人,第一类为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前者已有自然和实验感染报告,后者迄今仅能实验感染人,估计在自然界亦可感染人,两种寄生虫可能在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第二类系人体被携带动物丝虫感染期幼虫的媒介昆虫叮咬而受染,这类丝虫在人体内极少发育成熟,即使成熟也不产生微丝蚴血症,恶丝虫属于这一类型。  相似文献   

20.
马来丝虫有夜间周期型和夜间半周期型两种类型,而这两型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不同,亚周期型又有动物保虫宿主,因此区分这两型马来丝虫,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曾有人发现在厚血片中许多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有脱鞘的倾向,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微丝蚴则无此现象。本文作者对两型马来丝虫和彭亨丝虫的微丝蚴在体外不同条件下出现脱鞘的情况作了观察。取两型马来丝虫携带者及阳性猫的60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