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第二条记载:“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仲景在该条中阐述了产妇郁冒与大便难兼见的病机和治法,含义尤深。一、文中“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把必  相似文献   

2.
<正> 近读古海志先生大作《“治病求本”初探》(《陕西中医》1989.3)深受启发。然而对其“‘病机’实为治病之‘本’”的宏论却不敢苟同。故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古先生及杏林同仁。一、“‘病机’为治病之‘本’”的局限性“治病必求于本”作为中医治病的一个原则,掌握了这个原则,即探知这个“本”就要能确立具体治法,并依之遣方用药。设若如古先生所云:“在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疾病中,‘病机’方是真正唯一的‘本’。……所以,在中医临床中,在辨证论治精神的指导下,仔细、准确地分析掌握病机,针对病机这个‘本’,有的放矢的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方用药。”那么,试问不同的疾病而有相同的病机、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型而有同一病机时,就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吗?这显然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如腹痛一病,其病机皆为六腑之气不通,不通则痛。但引起不通的原因又有外感、内伤、寒热虚实之不同,我们已掌握了其“六腑之气不通”的病机,但如何“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选方用药”呢?如此之例,不胜枚举。可见此论捉襟(?)肘,难以成立。除古先生“本”为病机说,还有“本”为病因、正气、脏腑等说,均不可成立。因为了解了上述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准确地确立治法,因此不是“本”。  相似文献   

3.
<正> ‘郁冒”乃产后三病之一,其证有虚有实,其治不外补泻两端,此法乃为虚证而设。《金匮要略》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例反坚,便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阴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其治为“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欲使阴阳复通,汗乃大出而解,汗出则邪去,阴弱而后与阴相  相似文献   

4.
崩漏治从血与气杨玉岫(江苏省大丰县人民医院大丰224100)关键词崩漏,血气,中医药疗法《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是言崩漏病机因阴虚阳盛所致。盖阴主血,阳主气,阴血不足则阳气独盛,迫血妄行。妇女以血为本,血赖气生,赖气以行,气血调和,...  相似文献   

5.
“肺热叶焦”——痿证主要病机的地位不容动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读范华昌君《〈痿论〉质疑》[1]一文颇多启迪。范君针对《痿论》“治痿独取阳明”治则,提出“《痿论》以肺热叶焦概括痿证(这里似漏‘病机’两字)既不全面,又悖于临床主要治则,不如取‘阳明虚,故足痿不用’作为痿的主要病机”。此言固然令病机与“证治一致”,...  相似文献   

6.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7.
陈光顺  潘虹 《新中医》2013,45(12):10-11
分析中医学古籍文献中关于胃癌阳气不足的论述,思考古代医家关于胃癌的宝贵经验认识对现代临床辨治胃癌的有益影响,从以“阳主阴从”辨治胃癌为切入点;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生命观;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病因病机观;立足“阳主阴从”,辨治胃癌的治疗观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中医学治疗胃癌应立足“阳主阴从”,以扶阳为宗旨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雯雯  赵恒立 《陕西中医》2022,(9):1319-封3
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基础上,从遗传、环境、饮食、劳逸因素,分析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通过查验古籍,总结临床经验,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证治经验。痛风性关节炎的核心病机为“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治疗遵循扶助脾肾阳气为关键,兼清热、化痰、祛湿、逐瘀的原则。结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根据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辨证论治。探讨扶助正气,发挥“阳化气”功能,消已成形之阴结的方法治疗痛风,兼顾生活干预,巩固疗效,为痛风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回阳救逆,运用于肾阳衰微所致的全身阴寒证。然寒有内外之分,虚实之别。里寒证的成因,有因素体阳虚,寒从内生者;有因外寒入里,直中脏腑,经络者;有因误治,损伤阳气者;但总不外乎寒邪直中与寒从内生两个方面。特别是危重急证,阳气的存亡,系生死于反掌之间。如不急固阳气,则延误时机致成亡阳危候。《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介宾在《大宝论》中说:“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来则生,阳去则死矣。”由此可见,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当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于里之时,则疾病发展到真阳衰微,阴寒独盛,阳气欲脱的危重程度。但  相似文献   

10.
明·李中梓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此即说明“辨病”(包括“辨证”)之重要。人所共知,无论中西医临床,假如对“病”或“证”的认识诊断不明,治疗就会成为“无的放矢”。因而在临床上能否把“病’与“证”辨清,实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新中医》最近开展“怎样才能把辨证与辨病有  相似文献   

11.
产后阴血骤雨,阳气易浮,已为大家所共识,但产后是虚是实及产后宜补宜泻,历代医家争论不一。仲景曰:“产后阴气独盛”,故有人倡导以温补为宜;而徐灵胎则反对产后唯补之说,指出“世之庸医,误信产后宜温之说,不论病症,皆以辛热之药,烁其阴而益其火,无不立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和《景岳全书·妇人规》云:胎前无不足,产后无有余。其实此言其常,胎前虽多有余之证,亦当详查亦有不足之时;产后虽多不足之证,亦当详查其每挟有余之证。产后为病,古有三急、三冲、三变之说:呕吐、盗汗、泄泻为三急;败血上冲(冲心、冲肺、冲胃);疼、郁冒、大便难…  相似文献   

12.
<正> 《素问·奇病论》黄帝问曰:‘人有重身,九月喑,此为何也?’岐伯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这段经文阐明了子喑的症状:怀孕九月、声音发哑;病因:胎儿长大,压迫胞宫;病机:胞宫络脉系于肾,肾的经脉贯肾上系舌根,因胞宫脉络不畅通,使肾之经脉受阻滞,因而音哑:治疗:本病无需药治,到十月后经脉畅通,声音自然恢复。然文献从古迄今均解释为“待十月分娩后其音自复”。对此解说,笔者不敢苟同、因有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学习“金匮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篇中有关对“三难症”的论述后 ,受到很大启发 ,经过临床实践 ,更有进一步认识 ,特将本人的粗浅体会谈谈 ,供同道参考 ,并予以指正。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的学术思想 ,对产后病的病因病机的特点作了深刻的探讨和剖析。在“妇人产后病脉症治”篇中一开始就列举了产后病三则 ,“新产血虚 ,多汗出 ,喜中风 ,故令病痉 ;亡血复汗 ,寒多 ,故令郁冒 ;亡津液 ,胃燥 ,故令大便难”。目前在临床上的产后“三难症”,由于产前检查及新法接生的推广 ,所以产事发痉已少见 ,但产后大便难和产后郁冒仍然不少。现分别…  相似文献   

14.
在“阳气升降圆运动”理论的视域下,基于人体脏腑阳气盛衰的季节变化特点探讨失眠的四时病机及治法,认为失眠的病机以脾胃亏虚,湿邪内生为核心,四时病机各有侧重。春季阳气升发异常,肝火上炎或肝气郁滞;夏季阳气偏盛于上,心胆火旺;秋季肺降失司,阳气下降异常,阳热化燥或营卫失和;冬季阳气潜藏失常,虚阳浮越或阴阳两虚。倡导在时间的动态变化中灵活把握失眠的病机,提出构建以化湿健脾为核心,疏肝健脾、清降心胆、肃降肺气、潜阳益肾为四时侧重的“复阳升降”辨治框架,从而丰富以年节律时间特点辨治失眠的中医时间医学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为临床诊治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常见,其病位虽不同,但病机却有一定共性。总体而言,人体阴阳协调,则一气周流,如“春风”生养万物。一旦各种原因导致阳气郁而不升或逆而不降,疏布失常的“阳气”在人体内过度聚集,愈郁则愈欲疏泄,久积必终向外透解,如“风火”之邪侵及人体各处皮肤孔窍,则会出现相关部位的过敏症状。临床诊治中,根据变态反应性疾病发作的病机,常用熄风火以缓症状、透余热以防复发、养脉络以促复原、调五脏以兼标本等治法,并坚持以辨证为先、因势利导、急缓有异、清透兼施、整体局部辨证结合等为治疗原则,取得了良好疗效。文末列举一则验案加以说明,希望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读《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三期,《(金匮要略)断句一则》一文后,仔细推敲,有些不同看法,愿与作者商确。作者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第十七条:……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原文中,“若发则白汗出”一句,“断作‘若发则白,汗出’将‘白’字  相似文献   

17.
王殿华 《陕西中医》1991,12(8):358-359
<正>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今医家对此解释不一,归其要者:其一、从病证解。认为此指虚证治疗,始于张景岳,《类经》解释为:“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启玄子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不少注家宗此说。解释为实证治疗者,如《中  相似文献   

18.
李东垣创用“阴火”一词,以解释内伤病“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机。因原著对“阴火”释义欠明,导致古今医家争论不休,其关键在于对“阴火”概念的判断各有不同。“阴火”的概念应由它的特有属性所决定。试从原著对“阴火”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论述,看它的特有属性。《脾胃论》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里阐明  相似文献   

19.
赵宗耀  陈家旭 《环球中医药》2020,13(9):1631-1633
《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记述,阴疽辨证应重视肿、痛、坚,但并未详细阐释,笔者认为当从“一本三维”探讨阴疽证治。病机以虚寒为本,辨证上寒盛一分则痛一分,阳旺一分则肿一分、气血滞一分则坚一分。所谓,虚寒为阴疽诸病之本,肿为阳气衰弱之征,痛乃寒邪强盛之候,坚当气血瘀结之属。  相似文献   

20.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