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 阐明九江县赛城湖建坝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控制作用 ,为未来的大型建坝蓄水工程—“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的利弊关系提供依据。方法 ①收集 1995~ 2 0 0 1年逐年坝内外 4~ 9月份水位资料 ,分析坝内水位变幅对钉螺生存繁殖的影响 ;②调查蓄水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历史演变状况 ;③对 195 8年建坝的红星村进行一次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洲滩钉螺密度的现况调查 ,确认目前流行态势。结果 ①赛城湖的钉螺分布于高程为 14~ 18m的洲滩上 ,建坝蓄水后 4~ 9月份的坝内水位波幅显著缩小 :最低水位高于坝外 2m± ;最高水位低于坝外 0 5~ 1 5m ;②赛城湖区域内的小城门湖、大城门湖和赛湖北岸的历史查螺资料均显示 ,在上述水情条件下 ,消灭钉螺所需年限为 4~ 6年 ;③当地建坝蓄水前的居民血吸虫平均感染率甚高 ,随着坝内螺口的逐年减少 ,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 ,本次现况调查未发现钉螺、病人和病牛。结论 建坝蓄水能消灭钉螺和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2.
建坝蓄水对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明建坝蓄水后钉螺消亡规律及其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选择江西省进贤县军山湖为调查点,收集其建坝前洲滩钉螺分布高程与血吸虫病疫情资料;抄录1995~2001年坝内外逐日水位记录,测算不同高程有螺洲滩全年及4~6月份水淹天数,分析钉螺消亡与水位变化的相关性;在一个历史疫情资料较为完整的寺背村开展现况调查,确认当前血吸虫病流行态势。 结果 军山湖沿岸曾有3乡6村流行血吸虫病,但有螺面积仅1394030m2(2090亩),钉螺集中分布在16.6~17.2m高程范围内。建坝前居民血吸虫病平均感染率为12.5%,建坝后坝内水位波幅显著缩小,最低水位抬高至16.0~16.8m。在此水情条件下,2年后未再检获活螺,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相应剧降。寺背村现况调查未发现患者、病牛和钉螺。 结论 军山湖建坝蓄水2年后阻断了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论证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的影响,并针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了解控湖工程总体规划设想,以及大坝建成后水位调度方案的构思;收集鄱阳湖区钉螺分布与生态研究资料,结合以上水位调度方案,从理论上预测建坝蓄水对钉螺生存繁殖和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程度;重点调查3个中型建坝蓄水工程的坝内水位变幅。及其在不同水情条件下钉螺消亡的时限和血吸虫病疫情演变的历程。结果 在控湖工程前期论证中,对建坝后的水位排蓄,存在“16-18m”和“14-16m”两种方案之争,根据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确认建坝蓄水能消灭坝内钉螺,执行16-18m方案灭绝钉螺需4年左右,“14-16m”方案则需8年;“蓄水灭螺”的机理,并非完全归因于“水淹”,坝内水位变幅缩小引起的高位有螺洲滩干旱和低位渊滩淹涝,以及中位洲滩 在不同特征水位年份出现的干旱和淹涝,将为导致钉螺消亡的真实原因;建坝蓄水后的病情下降将与螺口逐年减少相一致,且无反弹现象;控湖工程实施当年,春季水面尾蚴可能剧增,必须强化防护和当年的人群化疗,在钉螺尚未灭绝的数年内,尚需加强疫情监测与处理。结论 人工控制和综合开发鄱阳湖,能在较短期限内消灭钉螺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探讨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江苏段江滩钉螺孳生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 方法 方法 收集三峡水库 运行前后长江江苏段水情资料、 江苏省沿江地区江滩滩情资料及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 并结合典型滩块现场钉螺调 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结果 三峡水库蓄水后, 长江江苏段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与建坝前 (2002年) 相比, 三峡水库蓄水 175 m后,1-3月份水位提高0.41 m, 4-12月份水位降低0.32 m。在水库建成逐渐运行期间, 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 呈下降趋势, 2012年全省沿江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降为0, 人群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0.73%, 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 0.004%。结论 结论 三峡水库运行后, 长江下游江苏省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湖区堵汊灭螺效果已肯定,但堵汊后长期螺情动态变化报道较少。为此,将我县对44个湖汊堵汊灭螺后20年的效果报告如下。 概况 一、湖滩均冬陆夏水,受一级水位控制,年水位最高达21.71m,最低为8.62m,植被以尖苔群落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家畜及钉螺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通水文站及南京水文站建坝前后各典型年特征水位的变化值,以及江洲滩家畜上滩活动、家畜感染情况、滩地野粪污染、江洲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现况调查,推测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家畜活动和感染以及滩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建坝后4、5月份耕牛活动带高程将上移0.5m 左右,秋季耕牛上滩活动时间将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耕牛年上滩时间将延长,血吸虫病感染率将有所上升;滩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也将有所上升。结论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将对江滩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云南鹤庆县非血吸虫病疫区村的钉螺孳生和分布。方法选择鹤庆县非血吸虫病流行区,近期从外地引进饲养哺乳动物、引进种植土生植物的龙开口镇金河行政村金河自然村和与血吸虫病流行区水路相通、田块相邻、道路相连的金墩乡河底行政村河底自然村开展螺情调查。结果在龙开口镇金河行政村金河自然村和金墩乡河底行政村河底自然村各调查了2个场所。调查条块数160个,调查面积62 787m2,调查1 447框,查到螺类为豆螺175只,小泡螺121只,椎实螺114只,蜗牛349只,没有查到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结论鹤庆县非血吸虫病疫区村目前无钉螺分布。  相似文献   

8.
目平湖洲垸亚型疫区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对观察点五一村居民病情、疫水接触史、家畜病情和螺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2002~2005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7.84%、11.44%、12.28%、12.05%。居民疫水暴露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度及再感染率,男性都高于女性,渔民及副业渔民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粪检阳性者化疗后一年内疫水暴露率93.44%,居民重复感染率为29.89%。2002~2005年耕牛粪检阳性率10.69%~17.50%。三峡建坝前(1993年)目平湖7~8月洪水期平均水位比建坝后的2002~2005年高1~2m,其他月份平均水位建坝后比建坝前高。五一外洲感染螺分布广泛,2003年春季钉螺感染率达0.90%,感染螺平均密度0.0263只/0.1m2。2003~2005年钉螺调查,春季阳性钉螺密度及感染率明显高于秋季,活螺平均密度秋季明显高于春季。2006年春季调查未发现阳性钉螺。垸外草洲栽种欧美杨,当地耕牛存栏数量减少,由常年敞放改为轮值群放。结论该型疫区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及再感染率高,垸外易感地带须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南京段水位变化及其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的影响,为制定适宜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长江南京段代表性水文站水情资料,以及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资料,分析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结果 长江三峡工程运行后,1-4月长江南京段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上升,春季(5月)和汛期(8月)平均水位较建坝前明显降低,且汛期退水时间提前,11-12月水位较建坝前略有下降。三峡工程运行以来,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100%,2012年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较建坝前(2002年)下降了48.45%、100%和95.76%。结论 三峡工程运行后,南京市沿江地区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需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收集楚雄市1994-2012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人畜病情和螺情的变化,比较逐年血吸虫病疫情指标变化趋势。结果楚雄市1993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无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病畜和感染性钉螺发现,活螺密度明显下降,分别由1994年的0.69只/0.1m2降至2012年0.0075只/0.1m2;但钉螺面积回升,有螺面积在2.45~28.04hm2,最严重时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2012年仍有钉螺面积6.17hm2。结论楚雄市达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螺情形势严峻,今后应加大外来传染源监测和钉螺控制力度,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结果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综合治理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湖沼地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效果。方法2003~2007年选择湖北省公安县花基台荆江分洪区5个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第1阶段(2003~2005年)在实施人畜化疗、易感地带灭螺、免费救治晚期血吸虫病人的同时,结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项目开展血防综合治理。第2阶段(2006~2007年)在此基础上开展以机代牛,控制传染源,发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作物或棉稻、油稻轮作。结果通过连续5年2个阶段综合治理,第1阶段居民和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05%和2.69%,分别下降了97.29%和80.06%(2χ=276.649 3、27.364 6,P均〈0.01),无12岁以下儿童新感染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钉螺感染率降至0(2χ=7.145 1,P〈0.01);第2阶段居民感染率降至0.21%,下降了99.46%,病牛数减少到0,未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钉螺面积下降98.0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结论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地区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3.
环境改造灭螺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评价通过环境改造工程(以下简称环改工程)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对7个观测点57项环改工程连续5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周围7岁以上人群采取血清学方法进行病情调查,环改处采取10m框距查螺,捕获钉螺全部解剖。结果:实施环改工程5年后,人群患病率、急感患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64.1%、100%、71.7%、90.5%、96.5%和95.9%。结论:环改工程是消灭钉螺、降低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对长江安徽段江洲滩家畜及钉螺血吸虫感染的影响。方法根据大通水文站及南京水文站建坝前后各典型年特征水位的变化值,以及江洲滩家畜上滩活动、家畜感染情况、滩地野粪污染、江洲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现况调查,推测三峡建坝后水位变化对家畜活动和感染以及滩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建坝后4、5月份,耕牛活动带高程将上移0.5m左右,秋季耕牛上滩活动时间将提前半个月至1个月,耕牛年上滩时间将延长,血吸虫感染率将有所上升;滩地钉螺感染率及感染螺密度也将有所上升。结论三峡建坝后水位的变化将对江滩地区的血吸虫病流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变化与血吸虫病疫情消长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生态环境变化对血吸虫病疫情的作用。方法 统一调查方案并连续观察6年,监测病情、螺情变化。结果 6年来,7种环改方法对降低疫情均有作用。人群患病率、急感发病率、钉螺面积、易感地带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降低86.7%、100%、70.1%、92.0%、96.5%和100%。结论 改变钉螺孳生的生态环境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一种长效的环保型灭螺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引洪促淤消灭易感地带钉螺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容县新洲、团洲多采用水利工程引导长江洪水中的泥沙,淤积洞庭湖湖堤外沿的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结果显示,新洲引淤区在入流径流量大、泥沙含量高的年份(1983)、易感地带地面可淤高1.2—1.4m;1976—1990年间,该区120万m~2洲滩高3.7—4.8m,高程达30.5—32.4m,已无钉螺孳生,近邻居民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84.5%;并收到了巩固堤防,减轻防汛负担.生产开发等经济效益.1988年起在团洲引淤区进行重复实验、并对引淤初期滩面的螺情变化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