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水平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与内皮损伤及血小板活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3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GM—CSF浓度,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P-选择素含量。结果 ACS患者血清GM—CSF、血浆P-选择素、vWF的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指标亦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ACS患者血清GM—CSF分别与血浆P-选择素、vWF呈正相关(r=0.588及r=0.579;P均〈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GM-CSF浓度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的激活、内皮损伤及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P-选择素(P-selectin,Ps)在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含量,探讨其与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10月~2009年10月于我科住院观察的冠心病患者96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SA)28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4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组(SA+T2DM)20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合并糖尿病组(UAP+T2DM)24例,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P-selectin水平。结果:各组一般资料除BMI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相比,其余四组患者Ps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65,P〈0.05),且UAP组患者血清Ps水平均高于相应SA组患者(P=0.031、P=0.012)。SA+T2DM和UAP+T2DM两组P-选择素与HbA1c、FPG成正相关(r=0.316,P=0.041;r=0.341,P=0.037;r=0.347,P=0.032;r=0.384,P=0.020),而对照组与SA及UAP组的Ps水平与血糖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s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病变程度有关,高血糖在血小板活化的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糖耐量减低者血清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病人90例,分为糖耐量减低(IGT)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各45例,正常对照组41例,进行血清高教C反应蛋白扣血脂的变化分析。结果合并糖耐量减低组高敏C反应蛋白较糖耐量正常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血脂代谢也有明显变化。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耐量减低时,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存在更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P-选择素、vWF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brand factor,vWF)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28例UA患者及21例健康成人的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结果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vWF水平在UA组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UA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vWF水平升高,说明其发病过程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5.
王援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6):160-160
目的:研究冠心病(CHD)患者血清P-选择素、纤维蛋原(Fib)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空白对照组,测定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同时分析二者在不同CHD患者中的表达变化。结果:SA组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UA及AMI组与对照组的血清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有非常显著性(Jp〈0.01),而AMI组与UA组的P-选择素、Fib含量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AMI组明显高于UA组。结论:P-选择素、Fib水平与CHD的病变程度有相关性,检测CIAD患者P-选择素、Fib水平,有利于发现高危人群,预防冠心病,对指导CHD临床诊断与抗凝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①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三者能否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②通过实验研究冠心病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三者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功能与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炎症反应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心病 P-选择素 高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0例和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2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①P-选择素、hs-CRP、Hcy水平分别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与hs-CRP相关系数r=0.456(P〈0.05),Hcy与hs-CRP相关系数r=0.210(P〈0.05),P-选择素与Hcy相关系数r=0.848(P〈0.05)。结论①P-选择素、hs-CRP和Hcy水平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最高,其次为UAP组,再次为SAP组。②血清Hcy水平,Hs-CRP水平及P-选择素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均随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联合检测三者可协助了解病情,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与同时合并抑郁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血小板活化状态,以及后者在舍曲林(血清素再摄取抑制荆)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改变,以β-血栓球蛋白(β—TG)血浆浓度作为血小板活化的血浆标志物。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组)78例被分为两组:A组40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伴抑郁症;B组为38例,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其中B组随机分为B1,B2两组,各为19例,分别给予标准药物治疗及联合舍曲林药物治疗)。以42例健康人为对照,以β—TG作为血小板活化功能检测的标志物,分别在治疗前测量(A组,B组)以及治疗4周后测量(B组)β—TG浓度。结果:血浆β—TG浓度A组(16.4±3.2IU/m1)和B组(治疗前为19.8±2.7IU/m1)比健康组(10.4±2.7IU/m1)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组病人β—TC浓度值较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舍曲林治疗前后β-血栓球蛋白(β—TG)血浆浓度变化(治疗后为21.6±3.3IU/m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抑郁症组病人中,血小板的活化程度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且舍曲林治疗可减轻血小板活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杏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26例健康对照者和61例UAP患者血浆PAF、vWF和PAR水平,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合并银杏叶片治疗组(银杏叶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8d后测定PAF、vWF和PAR水平。结果UAP组PAF、vWF和PAR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银杏叶组与对照组PAF、vWF和PAR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银杏叶组治疗后PAF、vWF和PAR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PAF、vWF和PA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叶片可通过下调PAF和vWF水平,降低血小板聚集程度从而可有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参脉康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参脉康胶囊+常规药物),对照组35例(常规药物)。疗程均为28 d。观察、对比治疗前后血清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选择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脉康胶囊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可有效地降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水平与血脂、血糖相关性,评价P-选择素在冠心病预后估计中的意义。方法以4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梗患者20例(急性心梗组),三组患者都分别测定其P-选择素、空腹血糖(FBG)、果糖和血脂(TC、TG、LDL、HDL)含量水平。结果对照组P-选择素与血脂无明显相关性,观察组比对照组P-选择素含量明显升高(P〈0.05),TC及LDL含量也明显升高(P〈0.05),但是HDL含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中两组比较,三项血脂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糖含量都比较接近,三者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选择素与血脂含量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与TC、与LDL含量呈正相关性,与HDL呈负相关性,而与血糖含量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血浆P 选择素及vonWillebrand因子 (vWF)的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 68例MHD患者 (MHD组 )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P 选择素、vWF含量 ,同时作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 1)MHD组P 选择素、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 0 1) ,MHD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P 选择素、vWF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 (P <0 0 5 ,P <0 0 1)。( 2 )MHD组vWF含量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 (r=0 45 31,P <0 0 5 )。结论 MH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 ;P 选择素、vWF参与了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P 选择素、vWF可作为反映MHD患者内皮功能损害和血小板活化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聚集率(MA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CS患者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血清中CD62p及PAC-1水平,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各组人群血小板聚集率(MAR)水平,应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Fib、PT、APTT及TT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的变化。结果:ACS患者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术后CD62p、PAC-1以及MA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1),AMI组显著高于UAP组(P<0.05),UAP组和AMI组术后血浆Fib浓度较术前均显著升高(P<0.01),PT、APTT及TT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凝血活性水平升高可能是PCI术后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检测ACS患者治疗前后CD62P、PAC-1、MAR、Fib、PT、APTT及TT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冠心病(CAD)患与健康正常人血小板表面膜蛋白颗粒(GMP-140),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在CA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进行血浆GMP-140,vWF,CRP测定。结果:AMI和UAP患血浆GMP-140,vWF,CRP明显升高,GMP-140,vWF,CRP与AMI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呈正相关,结论:血小板活化,炎症反应参与CAD的发病,血小板活化与炎症反应的程度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B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40 ml,而C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80 ml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内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0 d为一疗程,共应用1~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hs-CRP等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提高UAP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改善缺血型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hs-CRP、血浆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以大剂量者为优。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UAP疗效满意,具有抗炎作用,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预处理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假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活化指标sP-S(sP-S),自身免疫抗体IgG型抗心磷脂抗体(IgG-ACA)的变化。方法:10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患者在PCI前至少24 h接受普罗布考500 mg 2次/日和常规治疗(普罗布考组),另一组患者在PCI前只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100例患者均于PCI前即刻及术后次日采集肘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vWF、sP-S、IgG-ACA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患者vWF、sP-S、IgG-ACA表达水平在PCI术前即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患者vWF术后次日与术前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vWF术后次日高于术前即刻(P<0.05);与对照组相比,普罗布考组患者vWF术后次日与术前即刻差值低于对照组(P<0.05)。普罗布考组患者sP-S术后次日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患者sP-S术后次日与术前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布考组患者sP-S术后次日与术前即刻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gG-ACA术后次日均高于术前即刻(P>0.05);普罗布考组患者IgG-ACA术后次日与术前即刻差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治疗可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激活血小板,加重免疫反应。普罗布考可以减轻因PCI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合并高血压(HBP)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UAP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UAP组50例,UAP合并HBP组70例,另选5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在院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LSA)、发色底物法、免疫浊度法等检测方法分别对3组患者PTS分子标志物进行测定分析,包括: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抗凝血酶(AT)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UAP组的血浆v WF、GMP-140、Fbg含量、PAI-1含量及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低于UAP合并HBP组,UAP组的AT含量、t-PA活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UAP合并HB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越高,PTS标志物变化越显著(P0.05)。结论 1UAP合并HBP者存在PTS;2UAP合并HBP者的PTS变化较单纯UAP者更为明显;3PTS分子标志物变化可加速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P-选择素、D-二聚体、vWF的影响。方法将75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10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选择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浆P-选择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水平自身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慢性心衰临床总有效率及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起重要辅助治疗作用,在肺心病血栓前状态的防治中有积极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 EPC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05例初诊AL患者以及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再根据疾病类型将入组的初诊AL患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35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37例)、不包括APL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non-APL AML,33例)。ALL组患者采用VDLP方案诱导化疗,APL组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柔红霉素方案诱导化疗,non-APL AML组患者采用DA方案或IA方案诱导化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初诊AL患者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体检者的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结果 1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初诊AL患者化疗完全缓解后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但是血浆s EPCR、v WF水平仍然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而血浆P-selectin水平与健康体检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不同类型初诊AL患者化疗前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APL患者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ALL患者、non-APL AML患者(P0.05),ALL患者与non-APL AML患者之间血浆s EPCR、v WF、P-selectin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初诊AL患者在治疗前往往伴随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这种情况以APL表现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止凝血与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134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4 9例、不稳定心绞痛 (UA) 19例、稳定性心绞痛 (SA)组 6 6例 ,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Ag)、P -选择素 (P -selectin)、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及D-二聚体 (D -D) ,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 (Fg) ,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 (n =4 0 )的差别。 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A组除D -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 ,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MI组与UA组比较 ,Fg、vWF :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P -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UA组与SA组比较 ,P -selectin、D 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而vWF :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 (AMI>UA >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