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全脑缺血期与再灌流期神经元的选择性损害,其结果大脑皮层第Ⅲ、Ⅴ层、海马H_1段等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再灌流时,膜结构改变颇为突出,还呈现严重的脑水肿等改变,讨论了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2.
蒙古种沙土鼠急性脑缺血及其高压氧治疗后,脑组织光镜下见血管扩张充血,红细胞聚集,神经细胞肿大,胞浆内有空泡,细胞核变小,细胞膜不完整;以缺血60min 组为著,253.25kPa 纯氧治疗组最轻。电镜下见缺血60min 重灌流80min 组神经元细胞的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嵴短,排列不规则,有空化,而253.25kPa 纯氧治疗组大多表现为轻度受损变化,内质网、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基本正常。提示高压氧对急性脑缺血的治疗有利于缺血区的结构恢复。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是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具有很强的临床联系,本文旨在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与老年急性脑缺血的严重程度、梗死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流后锥体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性神经元死亡(DND),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调亡与坏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池流后DND。  相似文献   

5.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流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CA1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四血管闭塞法全脑缺血模型,采用光,电镜观察了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锥体细胞是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全脑缺血再灌流48h后CA1区发生了迟发生神经元死亡,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了凋亡样改变,同时也观察到部分锥体细胞胞浆出现类似坏死的空泡化现象。结论提示凋亡与环死机制可能共同参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DND。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过氧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在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I/R后,ONOO—生成的标记物—硝基酷氨酸(ni—trotyrosine,NT)在额顶叶皮质的表达,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缺血脑组织中有NT表达,且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至12h达高峰,24h仍维持较高水平。电镜观察表明:随I/R时间延长,神经元超微结构破坏逐渐加重,出现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边集。粗面内质网扩张,水肿,脱颗粒。线粒体水肿,晤断裂、溶解,消失。突触的数密度降低,结构破坏。总之,大鼠局灶性脑I/R后,NT在缺血大脑皮质表达,同时神经元和突触的超微结构破坏。结论 ONOO—可能在脑I/R神经元损伤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生鼠半球性脑缺血的实验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分流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通过电镜观察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超微结构的变化,得出结论 :急性心肌缺血性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和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分流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2例 ,16例患者进行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治疗(再通组) ,16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非再通组),对比分析其发病时及第3、7天的头颅影像学变化差异.结果 在发病后第3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重于非再通组[0.50±0.11 vs.0.58±0.10,0.57(0.18,0.83)vs.0.22(0,0.5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在发病后第7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轻于非再通组[0 .80 ± 0 .11 v s . 0.55±0.12,0(0,0.13)vs.0.46(0,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其加重了早期的脑水肿 ,应该重视介入治疗所导致的CIR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apelin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进行干预处理,观察大脑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及脑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的变化.方法 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sham)组12只、缺血再灌注(I/R)组72只、缺血再灌注+ apelin干预(I/R+AP)组72只.I/R组和I/R+ AP组又根据灌注时间分为再灌注3、6、12、24、72、120 h亚组,每亚组12只.I/R+AP组在再灌注早期(30 min)用10-7 mol/L apelin(10 μ1)进行侧脑室注射给药干预处理.利用RT-PCR测定各组大鼠损伤侧大脑皮质caspase-3、caspase-12 mRNA表达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率;用试剂盒测定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和I/R+AP组caspase-3、caspase-12 mRNA在损伤侧大脑皮质的表达升高;apelin干预可下调caspase-12mRNA的表达,而caspase-3 mRNA的表达变化不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apelin+ AP组缺血区神经细胞凋亡率较I/R组降低(P<0.05),且随时间增加变明显.脑组织氧化应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I/R组脑组织MDA含量升高(P<0.05),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P<0.05);apelin干预后,MDA含量下降,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升高,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apelin的早期干预对脑神经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完全性脑缺血后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和脑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方法①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n=15):假手术组(SO组)和缺血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建立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SO组仅解剖暴露双侧颈总动脉而不予夹闭。分别于缺血后2,3,4,5,7 d应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认知功能检测。②雄性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组(各36只),每组又根据缺血后时间的不同分为6组,每组6只,两组大鼠分别于缺血后24 h、48 h、72 h、4 d、5d和7 d处死大鼠,断头取脑,分离提取海马组织,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结果 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显示,与SO组相比,缺血组大鼠在训练的第1天逃避潜伏期延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天缺血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相比SO组明显延长(P<0.05)。空间搜索实验显示:缺血组大鼠经过虚拟平台次数和虚拟平台停留时间均少于SO组大鼠(P<0.05)。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SO组大鼠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没有明显变化;缺血组大鼠缺血后24 h凋亡率开始升高,至72 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与SO组相比,缺血组各时间点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以缺血后72 h差异最为明显(P<0.01)。结论不完全性脑缺血后大鼠认知功能明显下降,可能与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时大鼠肾脏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以及钙超载、氧自由基与肾脏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肾脏损伤的机制。方法:随机取36 只Wistar大鼠,将其中的6 只作为对照组,另外30只以30、60、90、120、180 min为时限又分为5个实验组。观察各组肾功能、血及肾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肾组织细胞内钙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肾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1)血清尿素氮(BUN)以及血清肌酐(Cr)水平随缺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至180 min时达高峰,对照组与缺血30 mi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及肾组织中MDA浓度、肾组织细胞内钙含量随时间延长持续升高,60、90、120、180 min 4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3)电镜下肾脏细胞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当发生急性脑缺血时,大鼠血清及肾组织MDA的浓度、肾组织细胞内钙含量随时间延长持续增加,可通过激活促细胞凋亡的程序而诱导肾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超微结构与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动物模型;硝酸镧示踪电镜观察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观察其分别在脑缺血2 h再灌注0.5, 2, 6, 12, 24, 48 h时的变化. 结果: ①硝酸镧示踪电镜结果表明,再灌注0.5 h,镧颗粒出现在紧密连接处;再灌注2 h和6 h,血管内皮细胞空泡化明显,星型胶质细胞的足突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开始分离;再灌注12 h和24 h,许多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溶解,毛细血管基底膜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再灌注48 h,大量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崩解,多数血管内皮细胞形态不完整. ②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相比都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再灌注0.5 h,血清S100B蛋白开始增高;再灌注2 h和6 h,血清S100B蛋白处较高水平;再灌注12 h和24 h,血清S100B蛋白明显增高;再灌注48 h,血清S100B蛋白仍处较高水平.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生显著变化,血清S100B蛋白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的动态改变可较好的反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一氧化氮和神经元性一氧化氮是否参与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病机理,用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大鼠,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一氧化氮含量的动态变化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7硝基吲唑对再灌注期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脑缺血30min血浆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缺血3h组一氧化氮含量下降,接近对照组;缺血3h、再灌注30min组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再次升高,再灌注3h组一氧化氮含量又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7硝基吲唑(25mg/kg)能显著抑制缺血3h、再灌注30min升高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7硝基吲唑的作用可被L精氨酸(300mg/kg)逆转,而D精氨酸(300mg/kg)无效.  相似文献   

17.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脑缺血后可导致运动功能损伤.文中旨在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定量评估脑缺血损伤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缺血组,MCAO第7、14和21d,在硬脑膜直接引导测量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改变,并与动物运动行为和脑梗死体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MEP与脑缺血损伤的关系. 结果:硬脑膜直接测量能引导出较稳定的MEP.大鼠MCAO后MEP潜伏期显著延长,以缺血第7d最为明显,各时相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MEP潜伏期有所恢复,但直至21d仍未正常.比较各组的MEP波幅无统计学意义.MEP中的D波潜伏期与脑梗死体积(r=0.883,P<0.01)及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812,P<0.01). 结论:直接硬脑膜测量法是研究皮层运动诱发电位较可靠的方法;测定MEP潜伏期能提供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运动功能损伤和恢复的量化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个新的脑缺血再灌流损伤动物模型 ,观察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 ,为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结扎大鼠左侧颈总动脉 ,从其右侧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管放血持续 30min、6 0min、90min和 12 0min ;再从大鼠左侧股静脉插管输血回体内 ,然后解除左侧颈总动脉结扎 ,同时停止放血后观察。结果 :脑组织呈缺血性改变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 ,缺血性损害加重 ,再灌后进一步恶化。结论 :该脑缺血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不同脑区缺血再灌流神经元损伤呈现不同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19.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致伤组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分为水肿、轻度坏死和重度坏死三型。胃粘膜轻度坏死,伤后早期较重,中间轻,后期加重的“马鞍状”。重度者发生较晚,见于24和72 h。十二指肠绒毛,伤后立即水肿伴轻度坏死,2 h重度坏死,24 h达高峰,72 h略减轻。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发病率高、程度严重。磷烧伤组胃肠改变较凝固汽油严重。主要原因是热应激反应及磷元素和磷自由基的毒作用;磷自由基较磷元素本身毒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