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使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出磁县酸菜液中含有二甲基亚硝胺和另一种含氮化合物。用磁县酸菜液给昆明种LACA小鼠灌胃,引起了小鼠肺腺癌,前胃基底细胞增生、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脾胃上皮不典型增生和慢性胃炎。用磁县酸菜液以及二乙基亚硝胺给昆明种和LACA小鼠灌胃,实验结果表明小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对小鼠的腺胃上皮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食用酸菜与食管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食用酸菜与食管癌之间的关系,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67 例食管鳞癌病例和65 例非癌对照病前10 年内和病前10 ~20 年间两阶段食用酸菜史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单因素、多因素和分级分析发现病前10 ~20 年间食用酸菜与食管癌间存在显著的联系,而病前10 年内食用酸菜与食管癌的联系不显著,揭示生命早期暴露( 食用酸菜) 较为重要。进一步对两阶段食用酸菜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病前10 年内食用酸菜的人数和频度明显小于病前10 ~20 年间。提示酸菜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在减小。  相似文献   

3.
酸菜是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农民的传统副食品.作者曾用薄层色谱(TLC)分析,对酸菜等124种林县食物进行亚硝胺类化合物初筛,结果发现酸菜及其它23.3%食物样品为阳性.1981年用测定亚硝胺特异而灵敏的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初步分析林县酸菜及玉米面,证明两种食物均含有痕量NDMA和NDEA.此后作者又对林县和辉县原粮和食品进行亚硝胺系统分析,以了解食管癌高发区食物中亚硝胺的种类和含量水平,本文报道酸菜中亚硝胺及其前体物的分析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4.
霉菌与食管癌的关系,国内外已有所注意。镰刀菌菌粮会诱发出大鼠前胃的乳头状瘤。从林县食管癌户酸菜中分离的白地霉对小鼠前胃有促癌作用。发霉薯干、酸菜液、发霉萝卜干的制备液,诱发了小鼠食管及前胃上皮的癌前病变。国外有人注意到霉菌与食管癌的关系,但未见诱发出食管癌的报道。我们遵照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到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利用当地的环境条件,探索食管癌的霉菌病因。以发霉食物长期喂饲大鼠,初步诱发了大鼠的食管癌。并对霉菌诱发食管癌的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索。同时对食管癌高发区林县和低发区范县粮食以及发霉食物,进行霉菌的分离和鉴定。对怀疑的霉菌,部分地作了动物诱癌实验。  相似文献   

5.
我部1996年1月收治某勤务船因食用酸菜引起的急性亚硝酸盐中毒33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为腌制酸菜引起,为吸取教训,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1.1发病情况该船当晚就餐37人,食用酸菜包子,其中33人发病,占89%;外出就餐1人未发病。发病时间为进食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引起3名清洗酸菜池女工急性中毒事故的原因,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参加酸菜池清洗女工4人,中毒者3人,酸菜池池底空气中硫化氢浓度检测结果为77 mg/m3,是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接触限值(MAC≤10 mg/m3)7倍多。结论中毒原因为吸入硫化氢气体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加强职业卫生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劳动者职业卫生安全意识,加强生产安全与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2005年10月9日晚,青海省互助县五峰乡海子村一村民家中发生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发病4人,其中一人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证明,系一起由家庭腌制酸菜受到农药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腌制酸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与NaCl浓度及腌制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NaCl浓度为1.5%时其亚硝酸盐含量最低。腌制30天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查明食物中毒的原因,防止类似中毒的发生。方法:采用流行病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有机磷农药污染酸菜引起的食物中毒。结论:预防农药中毒的关键在于普及安全用药知识及强化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和胃消痞胶囊对大鼠胃电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隔日禁食的方法制作大鼠胃运动功能紊乱模型,分别测量正常大鼠和造模大鼠的胃电图,分析正常胃电慢波节律百分比和主功率。结果正常大鼠和胃消痞胶囊各剂量组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增多,主功率增加,以中剂量组最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造模大鼠模型组大鼠胃电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和胃消痞胶囊可使正常大鼠正常慢波节律百分比增多;可预防饥饱失常大鼠异常胃电节律的发生。有调整胃电节律的作用,这可能是其调节胃运动功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用黄曲霉毒素(AFT)做长期诱癌实验,发现AFT除诱发肝细胞癌和骨肉瘤等恶性肿瘤外,同时诱发了41.30%(19/46)大鼠的前胃上皮增生和23.90%(11/46)的前胃乳头状瘤。结果表明,AFT对大鼠前胃有显著的致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波胃电刺激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胃电起搏组,分别予空白溶剂(对照组)和链脲霉素(糖尿病组和胃电刺激组)腹腔注射,同时于各组大鼠胃浆膜面埋设两对电极,于给药前1周和给药后第4周记录大鼠胃肌电活动,6周后采用酚红排空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液体排空,同时取胃幽门区组织作nNOS神经染色,胃电起搏组于检测同时通过胃近端电极给予短波胃电刺激。结果①链脲霉素可诱导大鼠糖尿病,表现为血糖显著升高和体重显著下降,并导致胃幽门区nNOS阳性神经减少;②糖尿病大鼠正常胃肌电活动百分率和胃排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短波胃电刺激可加速糖尿病大鼠胃排空。结论糖尿病大鼠存在胃运动异常,表现为正常胃肌电活动减少和胃排空延迟,短波胃电刺激可改善该异常,可能是治疗胃运动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在大鼠胃内安置自制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观察电针胃俞、中脘、胃俞+中脘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胆囊收缩素-8(cholecystokinin-8,CCK-8)、胃泌素(gastrin,GAS)的含量。结果电针后各电针组胃内压强较电针前显著增加(P0.01);胃俞组和胃俞+中脘组电针后胃内压强显著高于中脘组(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脘组、中脘+胃俞组大鼠血清CCK-8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中脘组、胃俞组大鼠血清GAS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有增强作用,且俞募配穴具有协同效应。血清CCK-8及GAS参与了电针胃俞募穴对胃扩张模型大鼠胃内压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从食管癌高发区林县粮食中分离到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er],以此霉菌发霉食物,用Wistar大鼠进行诱癌实验。实验组动物喂饲该菌发霉的食物,时间62~363天,诱发了大鼠前胃上皮乳头状增生(15/39),前胃乳头状瘤(10/39)和前胃乳头状癌(1/39)。39例中还发现食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和乳头状瘤各2例。对照组动物食管和前胃未发现上述病变。结果表明:该互隔交链孢霉发霉的食物对大鼠前胃和食管上皮有致瘤作用,对前胃可能有较弱的致癌作用。互隔交链孢霉霉食的70%乙醇提取物灌喂小鼠,LD_(50)为115.95克霉食/公斤体重。70%乙醇提取后的乙醚提取物,LD_(50)为273.66克/公斤体重。毒性物质具有耐热性。  相似文献   

15.
用SD大鼠为实验对象,按设计要求制作2组实验模型,即胃体前壁迷走神经完全切断和胃小弯及胃底前壁浆肌层切开加迷走神经后干切断术(ASPTV),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袖带胃切除术对Wistar大鼠体质量、大鼠前胃黏膜及黏膜肌层厚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袖状胃切除术的减重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2组,12只行袖状胃切除术做为手术组;8只行胃干预组做为假手术组,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1月内每周,而后每两周进行体重测量,术后12周处死大鼠后制作前胃石蜡切片,组织学方法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手术组大鼠存活10只,成活率83%。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增重明显,手术组大鼠体重在术后2周恢复术前水平,体重增长明显但较假手术组慢(P<0.05)。手术组大鼠术后前胃有代偿性扩张,光镜下可见黏膜及黏膜肌层厚度变薄,黏膜皱襞变浅。结论袖状胃切除术大鼠模型中对前胃的形态学观察可能有利于进一步阐明该术式大鼠模型的减重和体重反弹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用我省食管癌高发地区,居民食用的酸菜样品中,分离所得优势真菌杂色曲霉及圆弧青霉的代谢提取物,作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进行致突变检测。结果发现大多数菌株具有阳性反应。对杂色曲霉代谢提取物的敏感动物、剂量效应关系以及在体内致突变作用的时间关系,分别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8.
1974年以来,我们对四川食管癌高发、中发和低发地区的主要粮食和发酵霉变食品的真菌区系曾进行过对比调查研究,发现酸菜中的优势真菌是圆弧青霉(P.cyclopium)和杂色曲霉(A.versicolor).我们对这两种真菌的代谢提取物进行鼠伤寒沙门氏菌/微粒体酶致突变试验和枯草杆菌DNA重组缺陷菌株致突变试验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胃浆膜下间隙胰岛移植的可行性及其移植效果。方法应用Lewis近交系雄性大鼠,采用链脲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同种系大鼠体外胰岛分离、纯化,将一定数量的胰岛植入糖尿病大鼠胃浆膜下间隙(胃组),同期将同等数量的胰岛植入肾被膜下间隙(肾组)作为对照,评估移植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腹腔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移植物存活率。结果胰岛移植术后前3周,胃组和肾组内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较移植前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大鼠间血糖水平无差异、糖耐受功能良好(P>0.05);两移植部位的胰岛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效确认,移植胰岛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肾组织样本内胰岛周围的炎细胞浸润更明显。肾组和胃组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分别于胰岛移植术后第5、4周开始升高。术后第6周两组大鼠血糖水平均升高且糖耐量减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显示,两移植部位内仅残余散在的胰岛细胞。结论胃浆膜下间隙胰岛移植的短期效果与肾被膜下胰岛移植相同,但其血糖控制效果比肾被膜下胰岛移植更佳,而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横断后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在大鼠胃部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对大鼠C3颈髓节段进行横断脊髓的处理后,观察针刺其足三里、内关、胃俞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后大鼠胃内压的变化.结果 (1)针刺前后比较:横断前针刺足三里穴组、内关穴组,胃内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穴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颈髓横断后,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横断前后差值比较: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对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的神经传导途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