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 ,医院感染的管理已成为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母婴同室病房在医院的控制感染工作中是特殊保洁区 ,本文主要从分析造成母婴同室感染的因素入手 ,对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管理做一浅显的议论。1 引起母婴同室病房感染的因素1 1 新生儿本身的因素 新生儿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不成熟 ,补体、细胞吞噬功能均低 ,杀菌能力弱 ,抗病能力差 ,极易发生院内…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是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和生命。有研究显示,母婴同室管理不仅有利于母婴身心健康发展,还对新生儿感染有一定的预防作用[1]。近年来,我院开展了母婴同室管理,发现其在控制院内感染有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孙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92-92
自1997年10月建立爱婴医院以来,我中心产科病房实行了母婴同室,为防止母婴同室病区交叉感染,将医院感染的控制作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医护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将预防和控制母婴同室院内感染的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出生且母婴同室的3589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妇的文化程度、无菌观念、胎龄、分娩方式、羊水质量以及室内环境与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与否存在着普遍关联(P<0.05)。19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为8例(42.11%),其次分别为脐部、眼部、口腔感染。产后3d感染者最多,为8例(42.11%),4d感染者4例(21.05%),5d感染者3例(15.79%),6d、7d、8d以及8d以后感染者各1例(5.26%)。结论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产妇及新生儿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医院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7.
母婴同室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措施,它能增进母子感情,有利于按需哺乳,并能促进乳汁的分泌。母婴同室虽然有利于母婴健康,但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尚未健全,抵抗力差,加之将原来统一在婴儿室集中管理的新生儿分散到各个母婴同室,虽然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尚存在着一些易感染的因素。现将母婴同室新生儿易感染的原因探讨如下: 1 易致新生儿感染的原因 1.1 空气污染是造成新生儿感染的重要原因。母婴同室病房工作人员每天交接班,医生对产妇及新生儿的查房,各种治疗操作,加上每一个家庭由于急切盼望见到新生儿集中到医院探视,造成病房人员流动量大。人员走动带动气流,许多致病微生物附着在尘埃中,随着空气流动而飞扬,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8.
我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46例,医院感染率为2.14%。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34.78%),其次为眼部、皮肤软组织、胃肠道及口腔感染等(分别为17.39%、15.22%、15.22%和13.04%)。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努力,现已制定完善了一套适合我院条件的母婴同室管理模式的消毒隔离措施,使母婴同室的空气、物品监测达到了婴儿室管理要求,不仅使出院时母乳喂养率达到了97%,也大大降低了母婴院内感染。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我院1997年5月创建爱婴医院,并严格按照创建要求实施母婴同室,早开奶、按需哺乳,纯母乳喂养。为探讨其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我们对1997年6~7月住院在5~7天以上的62例新生儿体重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随机抽取1995年6月~7月住院在5~7... 相似文献
12.
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7~2010年在本院实行母婴同室的6 23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感染例数为57例,为0.91%。按照护理干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早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结果:本院2007~2010年母婴同室新生儿感染情况分析显示,共有57例新生儿出现了感染,感染率为1.50%~0.45%,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感染的部位研究显示,主要的发病部位为上呼吸道,为32例,占56.14%,其次为皮肤14例,占24.56%。对研究人群进行不同护理,其早期护理组发生感染例数为9例,占0.40%,常规护理组发生感染的例数为48例,占1.23%,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婴同室预防新生儿感染的病因为细菌性感染,早期护理组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应注意推广。 相似文献
13.
汪绍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165-166
目的分析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降低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发病率的护理途径。方法对2005-2007年本院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73%,其中2005年3.97%,2006年2.77%,2007年1.72%。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结论限制母婴同室的探视、陪伴,加强空气消毒及护理用品的消毒,认真执行洗手制度,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使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逐年下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母婴同室及母婴分离时新生儿发病情况 ,对我院前 4年母婴分离及后 4年母婴同室共 864 2例新生儿常见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母婴分离组 1992年 10月至 1996年 10月 4年共出生正常新生儿 412 6例 (不包括出生后窒息、缺氧缺血脑病等 ) ,全部为母婴分离 ,每天定时喂母乳 4次 ,间以糖水、奶粉。男 2 0 96例 ,女 2 0 3 0例。出生体重平均 3 15 1 2± 10 2g ,胎龄平均 3 8 5 2± 1 5周。顺产 2 2 5 2例 ,占 5 3 69% ;难产 (剖宫产、产钳、胎吸等 ) 1874例 ,占 46 3 1%。1 2 母婴同室组 1996年 10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预防母婴同室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分娩的产妇及新生儿80对,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均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再予以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在医院病房期间防感染行为的遵医遵护率、院内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产妇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母婴防感染遵医、遵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婴院内感染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母婴同室病房内母婴防感染遵医率及遵护率,降低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率及住院时间,提升母婴护理满意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院创建爱婴医院以来,实行母婴同室,早吸吮、按需哺乳,取消了原有的婴儿室,不仅使新生儿获得了充足的母乳,而且大大减少了婴儿患病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995~01-05间住院分娩的新生儿525例作为母婴同室组(观察组),包括自然分娩儿433例(82.4%),难产儿92例(17.5%),其中足月低体重儿(≤2500g)39例(7.4%),早产儿14例(2.7%);以1994年;和期非母婴向室时住院分娩儿510例为对照组,其中顺产儿421例(82.5%),难产儿89例(17.so/o,低体重儿38例问.5%),早产)L20例问.9O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这一特定环境中围产期新生儿非病理性黄疸的情况。方法:观察30例于1998年10月我院产科顺娩七天之内,健康的足月新生儿。其中A组13例,生后即母婴同室;B组17例,寄养在寄养室。A、B两组分别于生后即刻常规取脐动脉血1ml,生后三、六天常规取股脉静脉血1ml送检血间接胆红质。结果对A、B两组生后三、六天血间胆均数比较,A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母婴同室之围产期新生儿非病理性黄疸重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合适的新生儿护理模式。方法:选择2005年3月住院分娩的79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角色为主的传统护理模式;选择2005年4月住院分娩的76例产妇为实验组,采用护士以照顾者与教育者角色兼顾的具有人性化的改良式护理模式。结果:实验组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除沐浴外)掌握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式新生儿护理模式优于传统模式,更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该院新生儿实施母婴同室护理,观察其疗效.结果 有效地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婴儿健康成长.产妇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对新生儿的护理和观察,提高满意度.结论 通过对母婴同室新生儿的系统护理,保障新生儿安全及提高产科质量很有成效. 相似文献
20.
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做好婴儿的临床观察极其重要,尤其是出生7天内新生儿,对外界适应能力差,不良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均可造成疾病发生,自2001~2002年对684例的母婴同室新生儿临床观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