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下垂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临床有效有不效者。对常法治疗无效者,笔者常以气虚痰瘀论治,每获良效,现举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乃临床常用方,出自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方由黄芪、人参、甘草、当归、升麻、柴胡、白术、橘皮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主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自汗出,渴喜热饮,短气懒言,体倦肢软,舌质淡,脉洪而虚;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下垂、久痢等病(症)。近年来,笔者根椐辨证在临床上运用此方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佳,兹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桓《脾胃论》,由黄芪、人参、当归、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等功用,主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所致的诸多疾病,临床运用广泛,只要辨证准确,处以该方,即可取效,现举例如下。1眩晕患者,女39岁,2001年12月5日初诊。头晕目眩半年余,近因劳累后晕眩加重,困倦嗜睡,气短懒言,食少乏力,平素月经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血压11.0/8.0kpa。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方取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5g,白术15g,红参10g(另煎),陈皮8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g,当归12g,枳实10g,水煎服…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补中益气汤方源于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所致诸证.笔者于临床诊病中,抓住气虚这一常见发病病机,将补中益气汤广泛应用于内科杂证中,收效满意,现列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3个病例浅析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灰关联聚类法在综合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中的运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气虚组、气虚发热组、阳性对照组(阿司匹林)、补中益气汤高、中、低剂量组。利用游泳劳损法加限食法制作气虚模型,除正常组、气虚组外,各组ip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气虚发热模型,比较各组测量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T、大鼠的体质量,运用灰关联聚类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对于治疗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阿司匹林与高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最好,中剂量的补中益气汤与低剂量的补中益气汤次之。结论灰关联聚类法可客观、公正地评价补中益气汤对大鼠气虚发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以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而被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证,诸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妇女崩漏等,疗效可观。近年来,笔者引申其运方机制,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数例,以及其他一些常见难治性病症,收效较好,现将一些心得体会以案例形式逐一分析介绍如下,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7.
气虚脉数是气虚证中的特殊类型,中医文献尚未论及。本证临床较常见,证候比气虚脉不数者重。治疗以大补元气为主,兼顾摄纳与升提,以自制大补元汤为主方治疗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人群,改善其症状及健康状况。方法 招募健康气虚体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补中益气丸干预1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用药1个月后,干预组气虚质转化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中医体质量表中其他体质分数有所变化。其中,干预组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异,而对照组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分数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变,有显著差异。结论 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体质有明显作用,而气虚体质可以通过中药进行改善和调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36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 76例和对照组 6 0例 ,治疗组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对照组应用颅痛定治疗 ,观察气虚型头痛治疗的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头痛优于颅通定。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气虚型高血压患者80例,设对照组40例,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均治疗3个星期,观察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的中医症状评分的改善程度及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中益气汤对气虚型高血压患者有较好临床疗效,辨证论治是提高高血压中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是一首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方剂,其配伍特点是升提药与补气药同用,方中黄芪补气益肺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和中;陈皮理气;柴胡、升麻助参、芪以升举阳气;当归补血,专为气虚发热、气虚内脏下陷而设。笔者在临证中试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不升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主治脾胃气虚所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四肢无力,舌嫩色淡,脉虚大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证。笔者于临床用之疗效颇佳,现举验案数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气虚质健康人干预前后的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寻找气虚质的可能特征代谢物。方法:招募健康气虚质2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应用补中益气丸进行1个月的干预,并对他们的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寻找补中益气丸干预气虚质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结果:对补中益气丸干预前后血浆样本应用Simca-P软件分析提取变量重要性预测值(variable importance predictive,VIP),筛选出VIP>1,P<0.05的有差异的化学位移值45个,通过代谢产物数据库发掘对分类贡献较大的特异性代谢物30个。结论:这些差异代谢产物主要与三羧酸循环相关,说明补中益气丸调节了气虚质的能量代谢异常。而补中益气丸干预后疲劳与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的改善则可能与其能调节伽马氨基丁酸、磷脂酰胆碱、血氨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笔者应用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证,获得较好效果,现将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气虚发热为重点讨论甘温除热法的临床应用,元气虚浮发热、血虚发热与气虚发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故一并论及。气虚发热的辨证,可从体质、寒热、出汗、二便及兼证等五个方面为要领,综合进行辨证,治疗则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要方剂。但本证仍挟湿热,尚须根据湿重、热重之不同病情灵活化裁,或改用东垣清署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元气虚浮发热,宜熔甘温、甘热于一炉,益气温阳并施,佐以镇摄浮阳之品。血虚发热与心肝脾三脏有关,心脾血虚宜甘温之剂,心肝血虚与肝脾血虚则不属于甘温徐热范围。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的著名方剂之一,由人参、白术、炙甘草、黄芪、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组成,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而致摄纳不足所致,笔者临床运用本方加味治疗疑难杂病,它具有双相作用,每获良效,兹选数则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38-140
目的探讨对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选择补中益气汤加减+艾灸方法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62例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明确各组治疗方法;对照组(31例):选择补中益气汤加减方法展开治疗;观察组(31例):选择补中益气汤加减+艾灸方法展开治疗;对比临床疗效以及盆底肌肉强度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临床治愈率(48.39%)、临床总有效率(96.77%)均高于对照组(9.68%)、(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盆底肌肉强度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肉强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补中益气汤加减+艾灸方法的有效应用,提升患者临床疗效,提升盆底肌肉强度,作用效果明显,最终为加快气虚型子宫脱垂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发热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5例,男8例,女性17例;年龄20~65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3个月。 2 治疗方法 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20g,甘草15g,白术50g,陈皮20g,黄芪40g,升麻10g,柴胡20g,当归20g,枸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