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范攻击行为积累资料。方法对122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一般资料、量表资料调查,并与同期住院且一般资料相匹配的122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对照组)对照。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24.4%;攻击行为者中71.3%发生于住院的第1周内;研究组多数病前性格不良,而且既往多有攻击行为史,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研究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eRS)总分、思维障碍、激活性和敌对猜疑因子分和阳性症状量表(SAPS)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精神分裂症伴攻击行为者具有其临床特点,必须加强治疗和监护,以防范其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入院1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前有无攻击行为分为攻击组和无攻击组,两组分别从年龄、性别、文化、病程、既往攻击行为等一般情况、简明精神病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面进行单因素对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分析,攻击组病程[(7.73±6.67)年]显著长于非攻击组[(5.22±5.47)年](t=2.631,P<0.01);攻击组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得分[(13.73±3.098)分]高于非攻击组[(11.47±3.93)分](f=4.063,P<0.01),焦虑因子得分[(7.18±3.583)分]低于非攻击组[(8.70±3.89)分](t=2.679,P<0.01);EPQ的E量表分攻击组[(11.99±4.340)分]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7±4.293)分](t=1.990,P<0.01);攻击组既往有攻击行为的患者所占比例(71.1%)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6%)(x2=39.082,P<0.01).(2)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BPRS中的敌对猜疑因子和既往攻击行为史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主要与其精神症状和既往攻击行为史有关,应积极治疗,控制症状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问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52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生攻击行为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既往攻击行为史、幻听、被害妄想、激惹性、敌对猜疑为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子。结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提示某些危险因子对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农村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农村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98例有攻击行为者列为研究组,103例无攻击行为者列为对照组,重点根据两组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BPRS量表评分及病人妄想类别来探讨其导致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既往史中的暴力行为及酒精滥用,家族史中教育方式、家族成员之间关系及阳性家族史、个人史中曾受父母虐待,BPRS量表中思维障碍及敌对猜疑均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妄想类别两组间差别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是多因素的,病理性妄想、家庭环境等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向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80-208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PRS总分值及各因子分(除激惹性与敌对猜疑外)、SDSS评分及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宝华  戴红  杨胜良  孙菊水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116-119+12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将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分为攻击组和非攻击组(各300例),比较两组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以及血清睾酮水平,分析比较两组BPRS各因子分与MOAS各因子分、血清睾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攻击组BPRS总分、激活性、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缺乏活力因子得分明显低于非攻击组;攻击组MOAS加权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非攻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攻击组BPRS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得分与MOAS言语攻击因子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焦虑抑郁、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各因子得分和总分与MOAS自身攻击因子得分明显的正相关,总分与MOAS加权总分明显的正相关;攻击组男性、女性睾酮水平均高于非攻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组男性睾酮与MOAS的言语攻击、自身攻击分正相关,攻击组女性睾酮与MOAS的自身攻击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患者血清睾酮及其精神症状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的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医护人员寻求防范措施. 方法 观察对象为男性住院的精神病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比较几种常见精神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结果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结论 有明显攻击行为的患者的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因子分明显高于无明显攻击行为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攻击发生率最高,其次分别为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及阿尔茨海默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以制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并采用修订版外显行为量表(MAO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7.86%,其攻击行为与精神症状密切相关。结论需要及时治疗和加强监护,减少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9.
王萍  高林平 《实用医技》2007,14(36):4931-4933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普通病房和康复科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6例,研究组(康复科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普通病房患者)实行封闭式管理,进行一般治疗和护理。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分别于入组时和一年后进行评定。结果:经康复训练一年后研究组患者的NOISE量表总分及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3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入组时的分值,而激惹、精神病表现、退缩、抑郁4个因子分和BPRS总分则明显低于入组时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除抑郁因子外,NOSIE量表其余各因子分及总分和BPRS量表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另外,研究组除NOSIE量表中因子精神病表现外,其余各因子分及NOSIE量表总分和BPRS量表总分自身对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行为改变及社会功能的恢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住院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智商、脑电图等因素,记录每次攻击行为并对有和无攻击行为患者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为19.6%,每例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比率为2.6次。攻击行为组具有既往攻击行为史者(69%)明显多于无攻击行为组(41.29%),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无攻击行为组比较,其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低、无职业及单身者较多(均P<0.01),攻击行为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敌对猜疑、激活性因子评分[分别为(4.12±1.23)分,(2.25±0.85)分]高于无攻击行为组[分别为(3.73±0.96)分,(1.06±0.69)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流行率较低,但提示对攻击行为预测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及其护理措施。方法:将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是否有暴力行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职业、性格内向、易激惹、入院非自愿、重大生活事件及既往有攻击行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在敌视、猜疑、幻觉及BPRS总评分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应对相应因素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预防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8月30日收治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攻击行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既往暴力史、EPQ—N分、BPRS的敌对猜疑和激活性两个因子、命令性幻听等症状、MMPI的F、Pd分均对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有重要价值。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攻击行为应引起关注并积极防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齐拉西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分别给予齐拉西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和齐拉西酮治疗,疗程均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评价两组临床效果,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PRS总分、激活性、敌对猜疑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1),两组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因子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且TESS总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优于单用齐拉西酮治疗,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开放式管理的经验,以促进更多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得到全面康复,尽快回归社会。方法:抽取178例(开放组81例,封闭组97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符合入组标准的慢性精冲分裂症患者,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用量进行对照评定分析。结果:开放组BPRS分数及抗精神病药物用量低于封闭组(P〈0.05),而开放组的GAF分数高于封闭组(P〈0.05)。结论:开放组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服用量少于封闭组,但康复效果优于封闭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300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脑电生理学预测因子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30对有或无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子分、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分和各因子分、冲动量表(BIS-11)总分、敌意量表(BDHI)总分和各因子分、P300潜伏期及P300振幅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①两组在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年龄、病期、治疗情况、自杀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方面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MOAS总分、MOAS自身及对他人攻击因子分、BIS-11总分、BDHI总分、BDHI躯体攻击因子分及易激惹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研究组中央顶部(Cz)事件相关电位P300振幅比对照组降低,P300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攻击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比非攻击对照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CZ)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提示男性精神分裂症攻击个体可能存在更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895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145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较高.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占16.2%;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钟伟英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2):958-958,965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住院精神疾病患者895例,分别进行社会学资料统计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定,对住院期间发生攻击行为的145例进行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既往暴力行为、住院方式等有明显的相关性,且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3个因子分较高。结论: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占16.2%;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弓形虫感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上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上的变化,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弓形虫抗体水平,并测定血液流变12项指标、评定BPRS、SAPS、SANS。然后。按弓形虫抗体阳性和阴性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率为13.1%;两组患者的BPRS总分、SANS总分、SAPS总分差异均无显著(P〉0.05),但BPRS中的激活性和敌对猜疑因子分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和P〈0.05);弓形虫抗体阳性组患者呈高粘滞低脑血流量的血液流变学特点,红细胞压积、电泳时间、电脉率等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弓形虫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存在某些类似的临床特点和血液流变学特性,但也各有其特点,揭示弓形虫感染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深山 《中原医刊》2009,(24):31-32
目的探讨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特点。方法对30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和30例不伴攻击行为者(平行对照组)分别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分析其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特点,并与3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作对照,两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与研究组相匹配。结果研究组的EPQ—N、E、P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平行对照组(P〈0.01),主观支持和对支持利用度两个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平行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EPQ—P、N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高而SSRS总分及因子分比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神经质、外向不稳定性、精神病性的人格特点,对支持的利用不足,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