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0d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无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自杀念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出现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态,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电抽搐治疗后的远期疗效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的远期疗效与是否伴有妄想的关系。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手册第2版修订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40例,其中有妄想25例(妄想组,其中1例随访中脱失,纳入分析24例),无妄想15例(非妄想组),两组患在ECT治疗后的第6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在ECT治疗后的第6和第12个月,妄想组的复发率(12%和21%)低于非妄想组(53%和73%),差异有显性(X^2=2.720,3.696;P=0.013,0.002)。结论:抑郁症患的ECT术后复发与其是否伴发妄想内容有关,其总复发率稍高于预期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therapy,ECT)的远期疗效与是否伴有妄想的关系。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符合中国精神疾病诊断和分类手册第2版修订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0例,其中有妄想者25例(妄想组,其中1例随访中脱失,纳入分析24例),无妄想者15例非妄想组,两组()患者在ECT治疗后的第6和第12个月进行随访研究。结果:在ECT治疗后的第6和第12个月,妄想组的复发率(12%和21%低于非妄想组53%和73%,差异有显著性χ2=2.720,3.696;)()(P=0.013,0.002)。结论:抑郁症患者的ECT术后复发与其是否伴发妄想内容有关,其总复发率稍高于预期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症状对抑郁症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13例抑郁症患者,依据患者是否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发组(n=24)和不伴发组(n=89),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结果]本院收治的113例抑郁症患者中,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24例,占总体的21.24%.伴发组患者的年龄、患病年龄、本次病程、有自知力所占比例均明显低于不伴发组,女性患者、住院次数、内向、精神病性障碍家族史所占比例显著高于不伴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发组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识障碍、绝望感、HAMD总分均显著高于不伴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发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年龄和患病年龄较不伴发者小,且女性患者比例较大,多数患者性格内向,自知力较差,并呈现出明显的精神病性障碍家族史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67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精神病性症状、药物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嗜酒、物质滥用史及伴有躯体疾病发生率,以及自责自罪、疑病妄想、疲乏、自杀观念、自杀行为、社会功能下降、自知力缺乏等表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精神运动性迟滞、焦虑激越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被害妄想、牵连观念、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抗抑郁剂、联合情绪稳定剂及联合电休克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率,以及利培酮、碳酸锂的应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自责自罪、自杀观念、自杀行为、社会功能缺损、自知力缺损、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联合用药治疗率显著增加,表明难治性抑郁症具有其精神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R)收集221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71例(32.1%),自杀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9.312)、负性生活事件(RR=3.843)、自杀家族史(RR=3.625)、妄想(RR=3.567)及自责(RR=2.982)呈正相关(P均&;lt;0.01)。结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R)收集221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71例(32.1%),自杀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9.312)、负性生活事件(RR=3.843)、自杀家族史(RR=3.625)、妄想(RR=3.567)及自责(RR=2.982)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0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及44例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一般资料、起病形式、诱因、症状特点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抑郁症起病多受生活事件的影响,抑郁心境伴精神病性症状时,自杀意念和行为及思维迟缓等症状较为突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虽表现有抑郁情绪,但仍有较多患者有与抑郁情绪不相适应的幻觉、妄想性内容。结论两组患者虽应重点防止自杀、冲动,但因病因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55例抑郁症有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28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针对个体具体情况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HAMD7项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均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控制和消除患者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67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症状不同分为精神病性抑郁75例(A组)和非精神病性抑郁92例(B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2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心理社会因素、治疗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因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主要精神症状中精神运动性迟滞、绝望、乐趣丧失、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等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联合用药的患者亦多于B组(P0.05,0.01);其起效时间及治疗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病性抑郁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应重视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  相似文献   

11.
Delusional depression, comparing to non-delusional depression, is characterized by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high risk of recurrence, long duration of depressive episode, and is refractory to the treatment with antidepressants alone, besides amoxapine, which has the antagonistic property to dopamine 2 receptor like an antipsychotic.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of an antidepressant with an antipsychotic is a highly effective strategy as well as th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 ECT tends to reveal higher therapeutic effects rather tha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As to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lithium augmentation is clearly effective to the bipolar type. Atypical antipsychotics(clozapine, risperidone, olanzapine) have thymoleptic properties. They have been to reported to have therapeutic effects by monotherapy or combination with mood stabilizer(lithium). Thus, atypical antipsychotics are expected to be a new effective strategy for delusional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例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自杀高危因素、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与保护制度、改变患者认知结构等。结果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患者的自杀行为包括顿服大量药物、喝农药、割腕、溺水、自缢。患者自杀行为均被及时发现,自杀未遂。10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对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和患者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174例ALS患者进行调查。了解ALS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74例患者中,发生焦虑21例,占12.07%;发生抑郁65例,占37.36%。患者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组间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抑郁发生率较男性患者高(P0.05)。结论 ALS患者焦虑、抑郁心理问题较正常人更为突出,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疏导,特别应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认知方式与人格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心理测定相关因子,探索抑郁症的场依存性-独立性与人格的关系。方法选用艾森克个性测验(EPQ)、认知方式图形测验(镶嵌图形测验)等心理测验对62例抑郁症患者(其中重度组26例,轻度组36例)及61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抑郁症组EPQ量表中的P、N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37,10.39,P<0.01~0.001);E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6.14,P<0.001);抑郁症组抑郁自评量表BDI与X1(镶嵌测验第二部分)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4(P<0.05);重度抑郁症组镶嵌测验第二部分和总分均明显高于轻度抑郁症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抑郁症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随着抑郁程度的加重,场独立性呈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伴随焦虑抑郁状态发病率及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影响其发生的相关因素,从而为COPD伴随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 选取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老年男性急性发作期(AECOPD)住院患者38例,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男性AECOP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18/38,47.4%),AECOPD合并焦虑抑郁组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分级、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无焦虑抑郁组(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35.78±17.25)% vs (50.91±20.0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比值(FEV1/FVC) (35.78±17.25)% vs (50.91±20.00)%低于无焦虑抑郁组(P<0.05),而两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指数、戒烟年限、COPD病程、本次住院时间及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男性AECOPD容易合并焦虑抑郁状态.老年男性AECOP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与肺功能受损程度、CAT评分、MMRC分级、前1年急性加重次数有关.老年男性AECOPD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CRP水平明显增加,说明COPD合并焦虑抑郁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小柴胡汤加减+艾司西酞普兰)和对照组(100例,艾司西酞普兰)。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HAMD及PSQ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5-HT及NE水平、SF-12v2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可改善患者的抑郁情况及睡眠质量,提高其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药物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彩芹  王华  孔德敏 《护理研究》2005,19(28):2559-2560
[目的]探讨喉癌病人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对208例喉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08例喉癌病人中,有81例存在抑郁,检出率为38.9%.其中轻度抑郁9.1%(19/208),中度抑郁24.5%(51/208),重度抑郁5.3%(11/208),平均随访40个月.无抑郁组生存期明显大于中度、重度抑郁组(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的性别、疼痛程度、食欲状态、住院次数、经济情况因素对抑郁状态的发生有影响.[结论]应提高喉癌病人对癌症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从而降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SRI类抗抑郁药物联合常规脑血管病治疗方案对卒中后抑郁(PSD)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PSD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脑血管病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认知功能评分(MMSE)以及Barthel指数(BI)。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45%(P0.05);治疗后2组的HAMD及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MMSE评分及BI指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6.82%,对照组无不良反应。结论 SSRI类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与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联合应用能够改善PSD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抑郁焦虑情况,评估这类患者伴发抑郁焦虑异常症状的危险因素。 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76例,年龄15—80岁(男性66例,女性110例)。对患者的一般特点、疼痛评分和抑郁焦虑情绪状态进行采集。根据不同性别、年龄、病程、职业、教育程度、收入和疼痛评分特点分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患者间的抑郁焦虑情绪异常的比较和多元回归分析。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贝克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BDI、BAI)进行评测。 结果:26.7%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抑郁阳性(47例),12例焦虑阳性(6.8%);女性、短病程、年龄小、职业不稳定、收入低和疼痛评分作为单因素影响患者的抑郁情绪发生,除职业因素外,其余均为三叉神经痛患者伴发抑郁异常的危险因素;焦虑情绪异常发生的单因素结果提示:长病程患者的焦虑异常高发。 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伴随高发的抑郁和焦虑异常,应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抑郁严重程度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93例脑梗死患者按抑郁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抑郁组30例,中度抑郁组38例,重度抑郁组25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分别评定抑郁严重程度及睡眠质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3组匹兹堡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