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经临床保守治疗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4例,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薄层重建、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组(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肾上腺占位病变中,肾上腺增生7例,腺瘤6例,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囊肿3例,嗜铬细胞瘤1例,肾上腺转移癌5例。肾上腺良性病变直径多小于3 cm,边界清晰。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细微结构并能比较准确地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作出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好,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综合判断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脊柱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确诊脊柱转移瘤患者行脊柱正侧位X线平片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敏感性。结果:65例患者中,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确诊脊柱转移瘤43例(66.2%),X线平片确诊24例(36.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诊断发现受累骨节数86个、椎体骨质破坏44例、骨性椎管受累25例,椎旁软组织和腰大肌受侵44例。结论:螺旋CT扫描机三维重建有助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肠梗阻病因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的价值。方法将216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双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将扫描后所得数据送到相关工作站进行后重建处理,以便获取CPR图像、兴趣区MPR图像及STS-MIP图像,从而对肠梗阻病因作出诊断,并同手术及病理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216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诊断后,总的病因诊断符合率高达90.70%,其中有78例肠道外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7.20%,有100例肠道本身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2.00%,有38例肠腔内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4.70%。以上三个方面的诊断符合率采用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肠梗阻病因诊断而言,采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诊断,有着十分理想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行结肠直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5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进行扫描诊断,观察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8例患者的平扫图像均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狭窄,且肠壁的局部有软组织包块,近端的肠管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增强扫描的图像显示,患者病灶区不均质强化;而容积再现重组的图像则清晰地显示,患者肠道的充盈和缺损;采用仿真内镜处理,其图像能较为清楚地显示患者肠腔内的肿瘤及其表面的情况。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结直肠癌,其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8.7%。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结肠直肠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比较增强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SSFSE序列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探寻对肠梗阻诊断更加有效的影像学手段。方法:回顾68例有肠梗阻症状的患者的增强CT扫描与MRI的SSFSE序列图像,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68例患者中有56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肠梗阻,其中小肠梗阻为35例,结肠梗阻为21例。导致梗阻的原因中,纤维粘连占25例,原发或转移肿瘤占26例,炎性肠病占5例。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3.3%;采用SSFSE序列的MRI诊断,其灵敏度为94.6%,特异度为100%;两种技术对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2.637,P=1.000)。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的SSFSE序列对肠梗阻诊断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MRI相对于CT而言具有无辐射、无需造影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强螺旋CT扫描对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48例食管癌患者行增强螺旋CT扫描与乎扫和术后病理对照结果:(1)一般平扫对食管周围明显浸润能够作出诊断,准确率52%.对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72%。(2)增强螺旋CT扫描可以观察病变大小、形态,范围。诊断管壁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准确率分别为70.83%、77.08%、100%。(3)可利用软件对病变食管进行多平面(MPR)重建。在不同的方位,以最佳的角度对食管肿瘤进行观察。结论:增强螺旋CT扫描和多平面重建能较全面、准确地反应肿瘤食管的病变特征,是对食管癌术前分期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诊断食管癌纵隔浸润及转移的可靠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3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飞利浦briallance 16排螺旋CT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CT数据经工作站后处理重建出血管三维立体影像,观察病变部位形态。结果:35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食道1例(2.88%)、胃17例(48.57%)、十二指肠5例(14.29%)、空肠5例(14.29%)、回肠4例(11.43%)、结肠3例(8.57%)。良性病变者8例(22.85%),强化密度均匀;肿瘤恶性病变者19例(54.29%),强化密度不均匀,以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居多;潜在恶性病变者8例(22.85%),6例强化密度不均匀,2例比较均匀。瘤体内可见点条状强化血管,瘤体旁可见成簇细小血管。结论:以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对胫骨近端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3例经X线(DR)检查阴性而临床怀疑胫骨近端骨折的外伤患者进行膝关节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的MPR图像。结果 33例经多层螺旋CT重建MPR图像均确诊骨折。结论 MSCT的MPR图像对临床怀疑骨折而DR检查阴性的骨折病例能明确作出诊断,提高对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8例CT影像表现,统计直肠癌局部影像特点、邻近组织侵润情况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8例患者中癌灶为腔内肿块15例,腔内肿块伴有肠壁增厚12例,肿瘤突破浆膜层并周围组织侵犯7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伴有远处转移4例。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81.5%(31/38)。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术后病理的对照一致性较高,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十二指肠憩室(DD)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28个憩室)经上消化道钡餐、胃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证实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行轴位、冠状及矢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同时结合局部薄层图像进行观察。结果:憩室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2个,水平段4个,升部2个;直径1.0~5.0 cm者24个,大于5.0 cm者2个,小于1.0 cm者2个;CT表现为十二指肠壁外的圆形、椭圆形囊袋状影,囊内为气-液平或气液-食物混杂密度影25个,囊内仅为气体或液体密度影3个;单纯合并胆囊结石3例,胆总管结石1例,急性胆囊炎3例,胰腺炎2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十二指肠憩室及相关的胆胰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急性阑尾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临床拟诊急性阑尾炎病例,均行MSCT扫描,并在工作站进行MPR、CPR图像重建后综合分析CT表现,然后与临床病史及术后结果对照。结果:57例病例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1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9例,穿孔性阑尾炎7例,阑尾周围脓肿4例;回盲部肿瘤2例,阑尾黏液囊肿1例,大网膜囊肿1例,右侧输尿管结石1例,血管或肠管误认为阑尾1例。结论:MSCT扫描并结合MPR、CPR重建技术可明确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器官的相关情况,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胃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35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各12例,远处转移ll例;增强分期准确性87.5%。结论 多层螺旋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钼靶摄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1例乳腺癌平扫、增强及重建图像。结果:71例乳腺癌均为肿快型,57例表现为不规则形,48例边缘见毛刺,8N皮肤改变,4N皮肤内陷,周围侵犯12例,32例见腋窝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及肺内转移。增强后肿快强化明显,CT值升高(18-83)HU;并行重建使肿块周边结构呈立体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腰椎滑脱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经平片初诊为腰椎滑脱并接受16排螺旋CT扫描的患者65例,利用获得的横断影像进行后处理。结果:65例腰椎滑脱病例中,有62例均为向前滑脱,3例向后滑脱;其中L3前滑脱5例,L4向前滑脱13例,L5前滑脱44例,L5后滑脱3例。结论:应用MSCT对腰椎滑脱进行扫描机影像后处理,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了方便、直观、可操作性、重复性影像资料,因此,多层螺旋CT对于腰椎滑脱手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后疗效评估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骨性胸廓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胸部外伤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多种图像后处理,观察骨折的显示效果。结果:80例胸廓骨折患者,单发及多发复杂骨折均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判断骨折,并能了解骨折部位解剖结构,对多发复杂性骨折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其中6例伴Stent支架治疗。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3种方法进行:①Bolus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5例;②testBolus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28例;③常规计算时间组25例。3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3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胸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数据重建在3DWorking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5例和第二组28例经MIP及VR等成像,所有夹层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真假腔,并可见受累的血管部位及程度,并可见Stent支架的长度和所在部位;第三组25例中,6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和TestBlous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9.
孔飚 《现代保健》2012,(18):80-8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踝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足踝部损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分别观察骨结构、肌腱及周围软组织,并结合X线平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6例足踝部损伤的患者中,共发现内、外踝骨折23例,跟骨骨折9例,距骨骨折2例,足舟骨骨折4例,楔骨骨折2例,骰骨骨折1例,跖骨骨折3例,趾骨骨折2例。结论:利用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清晰、直观显示足踝部解剖结构、骨折线方向、移位程度、骨碎块位置及大小、关节和周围软组织受累程度,对明确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