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所撷取的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均分为甲组(n=70),经动态心电图检查;乙组(n=70),经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甲组和乙组早搏次数、治疗后正常率、异常率比较,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甲组和乙组、治疗前临床相关指标检测情况比较,均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治疗中,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准确评判患者的病情,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治疗提供有利参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观察和分析其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此次所收治的15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76例。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的心肌炎护理等。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病毒性心肌炎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心肌炎的控制时间和治疗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在于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在治疗中使用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40例本院2016年2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作为实验组,再选取40例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后、对照组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比两组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低频/高频高于对照组,其余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组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4):475-478
目的:研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白介素10(IL-10)水平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4月间某院收治的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该时段内体检的4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血清中CK-MB、cTnI、IL-10水平,观察3种因子水平随小儿心肌炎病情分期的变化,分析3种因子单项诊断和联合诊断小儿心肌炎时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中CK-MB、cTnI、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小儿心肌炎患儿血清IL-10水平高于迁延期,迁延期IL-10水平高于慢性期(P0.05);急性期、迁延期、慢性期小儿心肌炎患儿血清CK-MB、cTn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CK-MB、cTnI、IL-10联合诊断AMI的曲线下方面积(AUC)为0.828,高于CK-MB(0.676)、cTnI(0.799)、IL-10(0.592)(P0.05)。结论:检测血清CK-MB、cTnI、IL-10水平对临床诊断小儿心肌炎有较大帮助,能体现病情发展不同阶段炎症反应的进展程度,3种因子联合检测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细胞的免疫状态,为估计病情和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也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在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3^1、CD1^1、CDR^1细胞下降,CD4^1/CDR^1比值上升,随病情的逐渐恢复,上述指标逐渐趋于正常,与正常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细胞免疫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中起一定作用,其相关指标呈动态变化,可作为病情变化及预后的一个观察指标及依据,也为病毒性心肌炎采用调节免疫疗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柯萨奇病毒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病理改变为间质性炎性细胞浸润,心肌坏死及变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轻重不一,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可导致心力衰竭、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部分患儿急性期缓解后,渐发展为扩张性心肌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本文观察左卡尼汀联合生脉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了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并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医对心肌炎的认识和辩证治疗.结论中医辩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特别是病毒心肌炎恢复期和慢性期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观察它们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发展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30例,同时选择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及放射免疫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对照组的血清中IGF-1的水平及TNF-α的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的水平及TNF-α的浓度升高。结论:IGF-1和TNF-α参与VMC的发病过程,动态检测并分析VMC急性期血清IGF-1和TNF-α水平,有助于对VMC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阐明,以及判定VMC的发展与转归;也为VMC应用IGF-1及其受体激动剂临床治疗VMC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希正 《河北医药》1998,20(4):220-221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国内已有统一标准[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临床心血管杂志 1995;11(6):325]。本病大多数是由肠道病毒感染(主要是柯萨奇病毒B_(1~6)),近年来本市大力开展了柯萨奇B病毒抗体测定,所以得到确诊的病例有增加趋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心肌细胞坏死、炎性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和心肌细胞退行性变三种改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则纤维化逐渐增多。因此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应用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C静脉注射为主,而抗病毒药物治疗则疗效很小(因为抗病毒药物多不能进入细胞内)。急性期应尽早卧床休息,但对康复治疗很少提及,本文目的旨在介绍本病的规范治疗及康复便于临床医师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多见于青年女性及少年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属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多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疗效不甚理想,而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却有独特优势。我们运用中药竹叶石膏激发加减治疗5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动态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各期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的动态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各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放免法、化学比色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31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和32例正常人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a)、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2,6(IL-2,IL-6)的动态水平。结果四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在病毒性心肌炎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呈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结论肿瘤坏死因子-a和一氧化氮、白介素均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细胞炎性损伤过程,其浓度变化可能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2009年收治的68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以采用自由基清除剂,如维生素C等治疗为主,抗病毒治疗为辅。慢性期主要是自身免疫性损害和心功能不全,故应以改善心功能为主,难治性者加用免疫抑制药。结果经治疗,症状及体征、心电图均于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能提高心肌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抗病毒、抗氧自由基,改善心功能,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卡托普利硫酸镁和维生素C联合治疗32例病毒性心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9年1月~2000年4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托普利、硫酸镁、维生素C联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2例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组委会成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急性期除有一般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外 ,结合辅助检查 (X线、心脏彩超、心电图等 )临床判断心扩大、心功能、心律失常等。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 ,男17例 ,女14例 ,年龄16~35岁 ,平均26岁。心脏扩大10例 ,心力衰竭28例 (其中心功能Ⅲ~Ⅳ级8例 …  相似文献   

14.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常用的方法,现将我院2004-01~2006-12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的80例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中、西医结合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经验及预后判定。方法对3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史、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毒感染、体液免疫紊乱和细胞免疫紊乱是本病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结论掌握小儿心肌炎的临床特点,西医给予以卧床休息、营养心肌、减轻心脏负荷、抗感染,中医根据临床分型,辩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虹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7):37-37,39
目的 了解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急性期血浆白细胞介素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含量改变及其与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1(LDH1)的关系 ,探讨两者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ELISA法和酶法检测 7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血浆IL - 6、TNF α和LDH1含量。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组血浆IL - 6、TNF α和LDH1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IL - 6水平与LDH1呈负相关r =- 0 35 2 ,P <0 0 1,TNF α水平与LDH1呈正相关r =0 4 2 7,P <0 0 1。结论 IL - 6、TNF -α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 ,TNF -α加重心肌损伤 ,IL - 6有防御感染作用 ,两者起不同作用 ,其检测可作为临床判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病情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2例石狮市医院儿科吴国泰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我院儿科自1990年2月至1996年1月以来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自拟益心汤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32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32例均...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测量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测量QT间期的离散度(QTd),并与18例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QTd及用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治疗结束后对照组比较,有显性差异(P<0.01),而治疗结束后QTd及QTc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 QTd及QTcd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前后明显增高,在治疗结束后恢复正常,QTd及QTcd对于反应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心肌损伤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生于青少年,临床多为发热、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前区刺痛、心悸乏力、多汗、头晕及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等症状。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若系急性感染起病者,可以从温病论治,若合并心功能不全时,则属心水范畴,若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则属怔忡、心悸、虚劳等范畴,病毒性心肌炎的急性发作,一般都与六淫之邪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邪入必损其荣卫气血、循经络由表入里、反复感染,经久难愈,病之初,病位在于心肺、邪毒侵及心脉为主,邪滞不去、损及心气、心血、瘀阻脉络、气血失调、心律因而紊乱、阴阳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筛选与组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中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用药经验和特点 ,对抗病毒性心肌炎药进行筛选和组方。方法 :从《普济方》和《药学文摘》中摘录了近 1 0年来有关抗病毒性心肌炎 70多个组方 ,从中精选 50个处方。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 ,依据中医理论进行抗病毒性心肌炎药的筛选和组方。结果 :组成了一个以生脉散和炙甘草汤为主的方剂。结论 :中药与西药联用 ,可以增强药物疗效 ,缩短疗程 ,减少副作用 ,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