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寻找能早期诊断和预测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往,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作为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生物学标记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将就近年国内外热点的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环孢素 A(Cyclosporine A,科称 CSA)应用于临床以来,便临床上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多缺乏典型的临床征象。目前影响移植肾存活的主要问题仍是排斥反应,及时准确地诊断排斥反应并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是保护移植肾的关键。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与环孢素A 全血药物浓度密切相关。本文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67例尸体肾移植术后病人的全血环孢素 A 浓度进行监测,对全血环孢素 A 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防治意义进行  相似文献   

3.
于娣  张红明 《贵州医药》2005,29(4):375-376
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后急性并发症如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而慢性并发症如慢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成为影响肾移植患者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心血管并发症现已成为移植后患者的首位死因。本文选取我院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所作102例肾移植患者,对其移植后冠心病危险因素情况作一分析,并对肾移植后患者防治心血管并发症的有关护理工作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骨髓移植联合肾移植、亲属活体肾移植、尸体肾移植的疗效。方法对比三类肾移植各48例术后三个月内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尸体肾移植联合骨髓移植较之单一尸体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与亲属供肾肾移植相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已无明显差别。结论肾移植联合骨髓移植能通过增加混合嵌舍体形成,从而诱导受体免疫耐受,可以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5.
陈蕊 《首都医药》2006,13(24):17-1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PE)对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选择13例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抗体(PRA)增高≥30%的患者,在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作膜分离法血浆置换。结果PE能清除各种免疫球蛋白及循环抗体,PE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E治疗后全部患者(13例)PRA≤10%,肾移植后经过6~9个月的观察,11例(占84%)未出现超急、加速或严重的急性排斥反应;1例出现了急性排斥反应,经透析及药物治疗2周后,移植肾恢复功能;1例出现加速性排斥反应,切除了移植肾。结论PE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对预防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肾移植患者排斥反应的观察护理要点,提高术后患者移植肾的存活率.方法对85例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监测及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监测尿量,保持出入量平衡,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排斥反应.结果84例移植肾存活,存活率达99%.结论异体肾移植术后采取有效的监测及护理措施,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排斥反应 ,以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和膜分离法治疗 2 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 (其中 2例准备行第二次肾移植手术 )和 7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结果 :2 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 ,经 3~ 5次血浆置换去致敏抗体后 ,2 2例接受肾移植成功 ,其中2例术后发生超急排斥 (HAR) ,但术后又经 2次血浆置换治疗后 ,1例肾功能延迟恢复 ,1例移植肾失功 ,摘除移植肾。 7例肾移植后抗排斥治疗 ,配合抗排斥药物 ,1例HAR患者治疗失败 ,1例急性排斥 (AR)者经继续行血浆置换治疗 2~ 3次后 ,肾功能恢复。结论 :血浆置换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肾移植术后应用雷帕霉素抗排斥治疗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雷帕霉素(Rap)为基础免疫抑制药抗排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Rap为基础免疫抑制药治疗排斥反应,对血肌酐恢复情况、移植肾存活及副作用作回顾分析。结果:16例肾移植术后即开始用药者11例移植肾功能恢复顺利,人肾存活良好;5例术后半年以上因移植肾功能减退而转换为Rap治疗患者中有4例血肌酐升高明显减缓。结论:雷帕霉素作为基础免疫抑制药治疗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肾移植受者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型,探讨在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中,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药物CsA之间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在肾移植前进行IFN-γ、TGF-β1基因型检测,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及免疫抑制药物不同组合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肾移植受者IFN-γ高分泌型 CsA中低剂量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肾移植受者TGF-β1高 中分泌型 CsA中低剂量组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受者IFN-γ和TGF-β1基因分泌型与免疫抑制剂用量的某种组合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血浆置换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排斥的反应,以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和分离法治疗2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其中2例准备行第二次肾移植手术)和7例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结果:24例术前高度致敏者,经3~5次血浆置换去致敏抗体后,22例接受肾移植成功,其中2例术后发生超急排斥(BAR),但术后又经2次血浆置换治疗后,1例肾功能延 恢复,1例移植肾失功,摘除移植肾。7例肾移植后  相似文献   

11.
目前,排斥反应是当今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而早期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更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我们应用抗急性肾排斥药鼠单克隆抗体CD3(莫罗莫那-CD3;muromonab-CD3;OKT-3),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观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移植肾穿刺活组织检查对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于术后进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患者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共31例,占77.5%;慢性排斥反应5例,占12.5%;其他(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管堵塞等)4例,占10%;无超急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患者。移植肾组织活检的病理报告与穿刺前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在80%以上。结论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是一种操作简单易行、成功率高、安全性好的诊断方法,对肾移植术后难以根据临床化验资料作出准确判断肾脏损害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移植肾患者术后监测肾脏大小、轮廓、皮髓质厚度及各级肾动脉血流参数。结果:48例患者术后肾功能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7例患者术后不同程度出现移植肾排斥反应。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根据肾脏结构及血流等各项指标的改变,在早期诊断移植肾排斥反应,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肾移植远期疗效的主要原因是慢性排斥反应,但也有不少受者于肾移植后1年或数年肾功能在短期内发生严重损害(临床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这些受者一部分对激素冲击治疗反应良好,但另一部分则冲击治疗无效,移植肾损害逐渐加重,且肾功能大多数在1年内丧失[1],其原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是移植肾后期失功的重要原因。但是初期人们普遍认为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CR)是肾移植术后1年出现慢性移植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1991年首次提出慢性移植物肾病概念;1992年,第4次Alexis Carrel移植器官慢性排斥反应和动脉硬化讨论会确立Banff分类标准,将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定义为慢性移植物肾病,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导致移植肾失功包含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肾移植的经验,改善移植效果和提高长期存活率。方法收集140例次肾移植的资料,分析组织配型、排斥反应、并发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和移植后的死亡原因。结果肾移植后1、3和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2.3%/89.1%、76.2%/70.1%和65.3%/61.5%。8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24例,慢性排斥反应16例。50例死亡病例中,感染占30%,肝损害12%。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组织配型、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感染的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的随访是改善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最佳治疗手段,自施行肾移植以来,患者和移植肾短期存活效果得到不断改善,主要是由于免疫抑制剂已能对急性排斥有效地控制,以及感染并发症也有一定降低。尽管如此,存活的患者中仍有不同程度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肾移植术后第1个5年内最终因慢性排斥所致的肾功能丧失达4%-40%。因此,  相似文献   

18.
超声技术在移植肾血流灌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种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术后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障碍和功能丧失的重要原因。若能早期发现排斥反应并早期治疗,就可大大提高移植肾患者的术后存活率。超声检查能提供移植肾形态学及血流循环方面的信息,并具有方便、客观、无肾毒性等优点,成为肾移植术后监测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就超声技术在移植肾血流灌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140例次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肾移植的经验,改善移植效果和提高长期存活率。方法 收集140例次肾移植的资料,分析组织配型、排斥反应、并发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肾移植效果的影响和移植后的死亡原因。结果 肾移植后1、3和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2.3%/89.1%、76.2%/70.1%和65.3%/61.5%。8例发生超急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24例,慢性排斥反应16例。50例死亡病例中,感染占30%,肝损害12%。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组织配型、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感染的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的随访是改善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肾移植患者生命质量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将30例肾移植患者根据手术先后分为观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一般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排斥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明显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有助于及早发现早期并发症,提高自我管理水平,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确保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