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王君萍  杜贯涛 《中国药师》2011,14(8):1159-1161
目的:对我院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地高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监测结果,并分析年龄、性别等对地高辛血浓度的影响。结果:1201例次地高辛血浓度测定值<0.8ng·ml-1的共360例,占29.97%;地高辛血浓度在0.8~2.0ng·ml-1治疗范围内的共611例,占50.87%;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共230例,占19.15%。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随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结论:我院地高辛的应用主要为老年患者,及时监测地高辛血浓度,对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高辛样免疫活性物质与地高辛血浓度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高辛样免疫活性物质与地高辛血浓度监测李金恒(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药理科,南京210002)地高辛是国内外最经常性监测其血清浓度的药物之一。由于其安全范围窄,药动学、药效学个体差异大,因此即使给予常规剂量也可能发生地高李中毒。自从引入免疫分析法测定地高...  相似文献   

3.
4.
5.
196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泳 《海峡药学》2011,23(5):250-253
目的讨论嘉兴地区人群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SDC)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196例用CLIA法测得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表并翻阅病程记录,手工统计并分析。结果 50%的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处于有效范围以内,20%以上的患者出现中毒现象,其中又以女性为主。结论 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女性较男性易于发生地高辛中毒反应,不同病因、病理生理因素以及合用药物均能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应当设计个体给药方案,是确保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儿童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对患儿个体化用药的作用.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患儿中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0.8~2.0 ng/mL)为79例(占49.1%),小于0.8 ng/mL 74例(占46.0%),大于2.0 ng/mL 8例(占4.9%).结论:应从患儿个体的药效学、药动学出发,结合血药浓度监测及临床观察,在注重防止地高辛中毒反应的同时,使患儿的治疗达到有效、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SDC)的影响因素。方法用系统查询方法汇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1月至12月住院患者的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值。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心血管科室应用地高辛需要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住院患者的用药剂量、年龄、性别、TDM值、肌酸酐清除率(Cr Cl)、电解质、合并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进行TDM的住院患者中,SDC<0.5 ng·mL-1的约占46.0%,0.50.8 ng·mL-1的约占24.1%,0.82.0 ng·mL-1的约占25.7%;>2.0 ng·mL-1的约占4.2%。年龄(<65岁)、Cr Cl(<30 mL·min-1)、合并使用抗菌药物、合并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对地高辛血药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地高辛使用基本合理,但SDC值总体偏低。在地高辛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患者年龄、肌酸酐清除率和合并用药情况对剂量做适当调整,争取做到个体化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我院合理使用地高辛提出可靠依据。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监列次心衰患者应用地高辛治疗过程中的血药浓度。结果:0.8~2.0ng/ml占44.05%;〈0.8ng/ml占34.52%;〉2.0ng/ml21.43%。绫血药浓度以0.8~2.0ng/ml为宜。  相似文献   

9.
肖碧蓉 《中国药业》2013,22(7):14-15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50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结果50例患者共监测89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内(0.8~2.0 ng/mL)的61例次(68.54%),有6例次(9.84%)出现中毒症状;小于有效范围(<0.8 ng/mL)的17例次(19.10%),未发生中毒症状;大于有效范围(>2.0 ng/mL)的11例次(12.36%),有7例次(63.64%)出现中毒症状。中毒的主要原因为合并用药,地高辛血药浓度年龄越大的患者越高,与性别无关。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对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具有重要作用,因其个体差异较大,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较多,对于有合并用药及年龄大的患者应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0.
周燕 《北方药学》2013,(7):130-131
目的:分析该院627例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SDC),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监测的627例使用地高辛的病例中,血药浓度<0.5μg/L的有125例(19.9%),有2例(5.4%)出现中毒症状;在有效浓度范围内0.5~2.0μg/L的有445例(70.9%),出现中毒症状有5例(13.5%);血药浓度>2.0μg/L的患者有57例(9.0%),出现中毒症状有30例(81.0%)。性别对地高辛血浓度无显著影响。随着年龄增大,地高辛血浓度呈增高的趋势。中毒的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反应(74.3%)为主,中毒原因有合并用药、不同疾病等。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不同病因、病理生理因素以及合用药物均能影响血清地高辛浓度。设计个体给药方案是确保临床效果和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蒋艳  邹素兰  夏宗玲 《海峡药学》2011,23(6):245-247
目的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结果,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我院541例患者886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结果监测结果在一般参考治疗浓度范围内的占72.01%,平均浓度为(1.10±0.39)ng.mL-1,达中毒浓度的占12.75%。女性患者的浓度比男性患者的略高,年龄对浓度的影响不大。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需进行个体化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2.
白玉国  魏国义  赵强 《中国药房》2010,(16):1514-1517
目的:探讨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SDC)的因素及我院应用现状,为临床提高地高辛的合理应用比例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08~2009年我院445名住院患者581例/次服用地高辛并测定血清浓度的临床资料。分析我院目前地高辛应用的现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年龄(Age)、性别(Gen)、科室(Dept)、合并用药(Drug)、血清肌酐浓度(Scr)、服药剂量(Dose)与SDC的关系。结果:Age、Gen、Dept、Drug、Scr、Dose与SDC有相关性。结论:SDC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因素较多。调查中16.2%服用地高辛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对于其引起的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我院外科住院患者SDC相对内科患者高(P<0.05)。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每日用药剂量不宜>0.125mg。老年女性患者应用地高辛尤应注意用药剂量,及时监测。药师在地高辛的合理用药中应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均相酶扩大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2年我院16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回顾性分析年龄、性别、病理状态、服药剂量、频次以及联合用药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监测数据在一般参考治疗浓度范围内占59.1%,平均血药浓度为(1.22±0.42)ng/ml,达到中毒浓度者占32.9%。年龄的增长、肾功能的减退、日剂量增加均可升高地高辛血药浓度,女性患者的血药浓度比男性患者略高,合并用药与地高辛血药浓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应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用药情况、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综合评估地高辛药物浓度与其临床疗效的关系,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切实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荣  夏宗玲 《中国药房》2011,(42):3970-3972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地高辛血药浓度的效果和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长期口服地高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4例为建模数据集,10例为验证数据集。采用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法预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并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计算影响血药浓度各因素的平均影响值(MIV)并排序。结果:NONMEM和ANN法预测地高辛浓度值与测定值的相关性分别为0.851及0.946,各因素中患者血清肌酐、体重、年龄较其他因素MIV大。结论:ANN法可较好地处理各因素间复杂的关系,为血药浓度预测提供了一条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5.
484例次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绥平 《中国药事》1999,13(4):268-270
本文对北京积水潭医院1994年5月~1997年5月连续完成的213例(484例次)地地政务在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证明其血药浓度能较好地反映地高辛的临床疗效。地高辛经浓度在治疗浓度范围监测结果分析,有其血药浓度能较地反映地高辛的临床疗效。地高辛血药浓度在治疗浓度范围(0.82~2.0nm/ml),约80%以上获得了较好疗效,超过治疗深度范围(〉2.0nm/ml),中毒风险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地高辛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355例次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结果。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为(1.85±1.04)ng·mL-1,190例次(53.52%)地高辛血清浓度位于0.8~2.0 ng·mL-1,地高辛血清浓度与地高辛剂量成正相关(r=0.281,P〈0.001),与血清肌酐清除率(Ccr)成负相关(r=-0.261,P〈0.001),且地高辛血清浓度超出治疗窗比例亦随着Ccr降低而增加(P〈0.001)。35例次(9.86%)出现地高辛中毒,且地高辛大剂量组(〉0.125 mg·d-1)及地高辛血清浓度〉2.0 ng·mL-1更容易发生地高辛中毒(P〈0.001)。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影响因素较多,应密切监测地高辛血清浓度并加强监护,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田应彪  陈泽慧  程昌华  汪世明  王敏  何勇 《中国药房》2008,19(17):1319-1320
目的: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对监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监测的126例使用地高辛的临床病例中,其血药浓度>2.0ng·mL-1的有32例(25.4%),0.8~2.0ng·mL-1的有83例(65.9%),共有16例(12.7%)出现中毒症状,<0.8ng·mL-1的有11例(8.7%)。结论: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对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地高辛治疗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探讨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应用地高辛治疗的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住院患者146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测定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结果:心力衰竭缓解患者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为(1.64±0.87)ng/ml,心力衰竭未缓解患者为(0.82±0.4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高辛血药浓度越高,中毒反应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给药剂量、联合用药等均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存在影响。结论:地高辛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血药浓度监测对减少地高辛中毒和实现个体化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高辛超过中毒血药浓度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原因.方法:对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51例患者病历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年龄在50~93(76±11.0)岁,平均血药浓度为(2.89±0.89)ng·ml-1.致地高辛血浓度>2.0 ng·ml-1的主要原因有:患者高龄、肾功能不全、不规则用药等等.大多数病人同时伴有中毒症状,少数病人(17.65%)无中毒症状.结论: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非常必要.对地高辛血浓度>2.0 ng·ml-1的患者,还须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20.
95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守霞  张万帆  董淳  王大果 《医药导报》2003,22(12):890-892
目的: 了解地高辛血清浓度的监测情况.方法:调查深圳市人民医院1998~2000年3 a完成的95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数据,并分析年龄对地高辛血清浓度的影响.结果:地高辛血清浓度在有效范围内比例逐年上升,低于治疗范围的比例较高,高出治疗范围的比例较低;高于治疗范围的患者中毒率为53.6%(52/97),有效浓度内患者中毒率为1.3%(6/470);70岁以上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年龄与血清浓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比例间无明显相关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以心律失常(54.2%)和消化道反应(34.7%)为主;中毒原因有血肌酐增高、高血钾、低血钾及伴发感染等.结论:地高辛血清浓度监测能较好地反映地高辛临床疗效,地高辛浓度正常不能排除药物中毒的可能性,老年患者是临床监测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