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重塑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成形术后的再狭窄是影响这项技术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虽然药物涂层支架使再狭窄率明显降低,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故必须进一步探讨再狭窄的机制。就新生内膜学说的不足,血管重塑学说的提出、研究方法、意义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平滑肌细胞的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传统认为血管新生内膜来源于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内向迁移,但最近国外有学者提出新的学说:血管外膜细胞内膜迁移造成血管再狭窄。这一学说将可能对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狭窄仍是血管成形术后最棘手的并发症,其机理尚不明了,本文总结了目前对再狭窄机理的认识,在概括了关于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这一被认为是再狭窄的主要原因的大量研究后,对近来的看法,尤其是重塑形学说予以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再狭窄是影响血管成形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再狭窄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就纤溶系统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血管成形术的广泛开展,血管再狭窄一直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形成血管再狭窄的机制仍不清楚。就炎症反应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抗炎药物防治血管再狭窄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影响血管成形术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就雌激素防治血管再狭窄的试验及临床研究的疗效、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作用机制、性别差异及雌激素替代品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因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开发应用,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成为治疗冠心病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但术后发生的再狭窄仍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之一。再狭窄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增殖和内膜增厚是再狭窄(RS)的主要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放射性核素血管内照射治疗血管再狭窄逐渐受重视,但其作用机制末完全清楚,血管再狭窄是动脉损伤后的愈合反应,内皮细胞参与愈合过程。血管内皮损伤作为血管再狭窄的始动因素,内皮的增殖与凋亡影响和干预再狭窄的过程,电离辐射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凋亡、增殖、表型、功能等,通过电离辐射对血内皮细胞影响的研究将有助于再 狭窄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血管成形术的广泛开展,血管再狭窄一直是影响其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形成血管再狭窄的机制仍不清楚,就炎症反应在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抗炎药物防治血甜言蜜语再狭窄的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再狭窄是影响血管成形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原因。目前再狭窄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就纤溶系统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近十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后的再狭窄率达32%~57%。周围血管,尤其是腘下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高达40%~60%。尽管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也不能摆脱再狭窄的发生。实际上,多数内支架的成功治疗可能源于其优良的即时后扩张效应,而不是消除再狭窄或再闭塞的发生。目前认为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为损伤后新内膜的过度增生及动脉的再塑型两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长因子在再狭窄中的作用近十多年来已逐渐被认识和了解。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3.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影响血管成形术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就雌激素防治血管再狭窄的试验及临床研究的疗效、对血管的直接作用、作用机制、性别差异及雌激素替代品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义寡核苷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中国大耳白兔56只,分为8组,每组7只;髂总动脉球囊拉伤后,分别给予反义寡核苷酸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取病理切片对再狭窄程度进行评价; 采取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ting以细胞增殖抗原的表达对反义寡核苷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反义寡核苷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各组均能减轻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反义寡核苷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显著减轻再狭窄且两者间无交互作用(P>0.7). 结论 反义寡核苷酸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显著减轻再狭窄且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心血管病研究的热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在再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PDGF的结构及来源,PDGF受体,PDGF的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机制,PDGF在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以及针对PDGF及其受体的再狭窄的防治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介入微创技术,包括经皮腔内血管球囊成型(PT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主要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具有创伤性小、技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等优点,但仍然有20% ~ 50%患者术后最终发生再狭窄,影响中、远期疗效.近年来,寻求预防再狭窄和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术后管腔再狭窄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植入后内膜增生过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内支架植入技术为血管狭窄性病变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但术后再狭窄(内径丢失≥50%)的发生率相当高,1年内的再狭窄率可高达40%[1].它严重限制了这一方法的应用,许多学者在探索其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本文就近年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既往研究认为,血管成形术后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是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近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外基质比平滑肌细胞可能起更重要的作用.现综述细胞外基质在正常血管壁的分布、在血管成形术后的变化及其在再狭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腹主动脉内膜球囊损伤造成狭窄≥50%的日本大耳白兔50只进行激光血管成形术(LA),术后3、7、14、21、28、35、42、49、56和63天血管取材切片作病理变化分析。结果:LA后14天,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出现增殖,动脉中层SMC向内层迁移;LA后28天,内膜层SMC增殖最为明显,并导致血管再狭窄;内膜层SMC表型与合成型SMC相似;LA后35天,内膜层增厚速度降低。结论:实验性LA后SMC增殖反应呈一动态过程,与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病理变化大致相同,故本实验模型适于LA后血管再狭窄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血管狭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血管成形术可能会导致内膜过度增生,血管成形术再狭窄已成为临床严重问题。血管外膜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与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血管损伤后激活的外膜成纤维细胞(AF)可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并向内膜迁移,同时促进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分子,而AF衍生的活性氧(ROS)引起的氧化应激也会参与血管炎症,这一炎性反应加剧了血管再狭窄。炎性微环境下,祖细胞分化加剧,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引起细胞增殖。本文首次综述了几种外膜细胞如AF、炎性细胞、祖细胞和脂肪细胞在血管成形术后血管重构和内膜增殖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