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利用一种新的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分析法,以~(125)I-SPA作为示踪配体,对165名Graves病(GD)患者血清中的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进行了检测:在GD初发组、治疗组、临床缓解组、复发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1%、32%、28%、90%。在12例甲状腺腺癌患者中检出2例阳性,而在50名正常对照者中均未检出TSab活性。作者认为:GD患者血清中存在TSab,其水平变化与临床疾病转归具有一定规律性,TSab检测对GD临床治疗监测、复发预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抗心磷脂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LISA法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期与非活动期及正常人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体(ACA)。结果表明SLE活动组AC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组(P<0.01),ACA阳性的SLE患者临床上肾炎、关节炎发生率高于ACA阴性的SLE患者,并有补体C3下降、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24h尿蛋白定量增多。提示ACA的存在与SLE的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用ELISA法对1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蛋白及HBV标志物检测,同时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结果: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52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96.2%和94.2%;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88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75.0%和69.3%;HBsAg和抗-HBc阳性者15例,HBV-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60.0%、53.5%;5例单独抗-HBc阳性者,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均40.0%。127例HBV-DNA阳性患者HBeAg、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9.4%(50/127)、93.7%(119/127);两者与HBV-DNA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0.6%(81/160)、94.4%(151/160)。Pre-S1蛋白与HBeAg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58.13,P<0.01);HBV-DNA与Pre-S1蛋白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re-S1蛋白阳性患者ALT和AST水平阴性者高,但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结论:Pre-S1蛋白和HBV-DNA相关较大,能反映HBV复制,有可能作为体内HBV复制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抗核抗体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AMA、SMA、LSP等自身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ANA谱.结果 189例中ANA阳性82例(43%),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HCC)组检出率分别为42.2%、38.3%、66.6%,3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6.7%),HCC组阳性率显著高于CHB组和LC组(P<0.01).CHB、LC和HCC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分别为73.3%、69.4%、68.7%.结论 HBV感染者出现的自身抗体以ANA为主,HCC组阳性率最高.其滴度的高低与肝细胞损伤未见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的动态检测分析,观察其在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62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患者和35例输血科献血员标本的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同时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活动型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HBV-DNA阳性组sTM、sEPCR及vWF水平均明显高于HBV-DNA阴性组(P均〈0.05);慢性活动型组经治疗后sTM、sEPCR及vWF水平较活动期明显下降(P均〈O.05);慢性活动型组sTM与sEPCR、sTM与vWF及sEPCR与vWF之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6576、0.6252、0.6135.P均〈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与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变过程密切相关,联合动态检测sTM、sEPCR及vWF的水平可作为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20例近期疗效观察,20例慢迁肝(C.P.H)HBsAg阴转1例,阴转率为5%,滴度下降11例为55%,HBeAg阴转7例,阴转率为38.88%。DNA—P恢复正常7例,复常率为77.77%。HBV—DNA恢复2例,复常率为66.66%,抗—HBe阳转6例,阳转率为3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0%,对照组为30%。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的测定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患者透明质酸(HA)的含量、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法(RIA)对27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透明质酸的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各临床类型肝炎的HA均高于正常人,升高的特点为急性肝炎(136.42±101.28ng/ml)小于慢性活动性肝炎(364.56±296.41ng/ml)小于肝炎后肝硬化(998.72±363.43ng/ml)。动态观察肝炎患者HA浓度的变化,发现急性肝炎HA浓度随病情恢复而降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则恒于较高值。结论:认为HA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指标之一,对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亦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0):1132-1133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了116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05例献血员血清中的TTV-DNA和TTV-IgG,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有较大的差异,PCR法的敏感度和重复性均优于ELISA法.TT病毒(TTV)在肝病患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员(P〈0.05),提示TTV与肝脏疾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ELISA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ENA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目前国内新开展的两种检测ENA技术,即免疫印迹法(IBT)和酶免疫法(ELISA)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用 IBT法及 ELISA法同时检测 130例各种结缔组织病、非结缔组织病人及健康人血清中的抗ENA抗体。结果:20例健康人,两法均为阴性;80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两法检出抗 Sm抗体的符合率为 91.3%,检测抗 RNP抗体的符合率为 82.5%,以上抗体两法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检测抗SSA抗体,IBT法检出率低。抗SSB抗体检出率两法亦无显著差异(P>0.05),符合率为87.50%,在12例SS的检测中符合率比较低,为50%。结论:两种方法在检测抗Sm、RNP、SSB抗体时,敏感性无显著差异,ELISA法检测抗SSA抗体优于IBT法。上述两种方法在临床应用于抗ENA抗体的检测中于可互相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30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检测HBV标志、preS1抗原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结果:306例乙型肝炎患者preS1抗原和HBV-DNA的检出率分别为53.6%和58.8%;preS1-Ag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0.9%、29.2%,HBV-DNA在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9%、34.6%,以HBV-DNA测定结果为判断标准,则preS1-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7.8%、95.2%、96.3%、84.5%和90.8%;HBV-DNA检出率稍高于PreS1-Ag的检出率,但两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病毒PreS1抗原与HBeAg阳性、HBV-DNA阳性呈高度相关,PreS1-Ag可与HBeAg、HBV-DNA同时作为HBV存在复制和传染性的重要检测指标,值得临床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血清中E-钙 黏蛋白(E-cadherin,E-cad) 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8 例食管鳞癌、23 例糜烂性食管炎、24 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cad 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清中可溶性E-cad (sE-cad) 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且收集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E-cad 表达水平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明显降低,与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组织及糜烂性食管炎黏膜上皮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不同分化程度的食管鳞癌,其癌组织中E-cad 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E-cad 在食管鳞癌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血清sE-cad 水平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E-cad 高表达者与低表达者相比,血清sE-ca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结论:E-cad 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血清sE-cad 可作为食管鳞癌诊断筛查的血清学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6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铁(Fe)、转铁蛋白(TF)浓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Fe及TF水平,分析血清Fe及TF水平变化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结果:体检正常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4.07±13.74) μg/L、(2.74±0.68)ng/L,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17.28 ±98.42) μg/L、(1.87±0.54) n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A级、B级、C级,Child-Pugh评分分别为(4.31 ±1.21)分、(7.87±0.85)分、(11.57±1.23)分,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33.28±42.78) μg/L、(2.11 ±0.37) ng/L、(389.28±101.28) μg/L、(1.95 ±0.51) ng/L、(521.28 ± 112.63) μg/L、(1.67±0.28) ng/L; Child-Pugh B级Fe浓度较A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1),C级Fe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1),乙肝肝硬化患者Fe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824,P<0.01),TF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728,P<0.01).结论:血清Fe及TF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1H-MRS)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合并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65例患者,男性44例(67.69%),女性21例(32.30%),年龄(44.40±11.60)岁(22~70岁),病理分级≥F1有42例(64.62%)。65例患者分为2组,其中CHB组47例,非CHB组18例。收集2组患者的肝穿刺病理及1H-MRS检测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1H-MRS对2组患者肝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 1H-MRS检查肝脏脂肪定量值用脂水比(LWR)显示,2组患者LWR与肝穿刺病理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86,0.91(P<0.001)。2组患者的LWR诊断肝脂肪变性的AUC、敏感性、特异性、Youden指数等均较高。根据ROC曲线可见,CHB不影响1H-MRS的诊断效能,病理分度F≥1、≥2、≥3及≥4时,LWR用于肝脂肪变性诊断的阈值分别为1.54%,2.98%,9.25%及15.56%。 结论 CHB不影响1H-MRS对肝脂肪变性诊断的准确性; 1H-MRS用于肝脂肪变性的诊断,稳定性高,准确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肝细胞癌(HCC)手术前后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56例HCC手术患者VEGF及ICAM-1水平,并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癌患者血清中VEGFI、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HCC患者手术后血清中VEGFI、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清ICAM-1及VEGF水平的升高与HCC病情的发展,预后判断及疗效观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简称慢重肝)低血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呼吸商(RQ)的关系。方法以20例慢重肝低血糖患者为研究对象,20例慢性乙型肝炎(慢肝)患者为对照组,用免疫放射法测定比较2组患者血清IGF-1及INS水平,采用间接测热法应用CCM-D营养代谢测试系统检测2组患者的呼吸商,探讨其与IGF-1水平的关系。结果慢重肝组血清IGF-1水平(11.9±2.6)μg/L明显低于慢肝组(159.8±35.7)μg/L(P<0.01);慢重肝组中晚期IGF-1水平为(8.99±4.61)μg/L,病死率为60%,早期IGF-1水平为(15.43±3.70)μg/L,病死率为20%,2组间中晚期、早期IGF-1水平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重肝组INS水平(19.2±10.9)mIU/L明显高于慢肝组(10.6±7.3)mIU/L(P<0.05);慢重肝患者IGF-1<19.03μg/L,提示预后不佳;慢重肝组血清IGF-1水平与ALB、PTA、RQ正相关性(B=0.O45、B=0.O32、B=0.O65,P均<0.05),与INS负相关(B=-0.053,P<0.05),与TBiL、FBG无相关性(B=0.32、B=0.78,P均>0.05)。结论慢重肝患者血清IGF-1水平显著下降,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提示IGF-1是反映慢重肝患者预后指标之一,且与低血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硫酸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 sulfate,DHE-AS)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95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DHEAS,以及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TPSA)及总睾酮(total teslen,TT)水平。结果: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和T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和TT的水平又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而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TPSA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前列腺增生组和前列腺癌组患者血清中DHEAS水平与TPSA的水平呈负相关(r=-0.619,P〈0.05),与TT水平呈正相关(r=0.571,P〈0.05)。结论:DHEAS在前列腺癌的发病中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其在前列腺癌发病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及是否为前列腺癌发病的独立因素抑或通过其它危险因素引起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两种新型血液净化方法连续白蛋白净化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或配对血浆滤过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4例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组:PE+CAPS组13例、PE+CPFA组15例和对照组16例。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指标、血氨、电解质、血气分析及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E+CAPS与PE+CPFA治疗后肝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凝血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E+CAPS组治疗后肾功能明显好转,TBIL下降幅度为42.00%;PE+CPFA组治疗后TBIL下降幅度为35.53%。PE+CAPS组总存活率为61.5%,PE+CPFA组总存活率为53.3%,对照组总存活率为25.0%。结论由于中、晚期重型肝炎肝脏坏死面积较大,建议尽早进行PE联合CPFA或CAPS治疗,合并肝肾综合征或肝性脑病者首选CAPS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70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9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96名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及比较两组人员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及热休克蛋白70的水平。结果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中除血浆黏度及血沉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余各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观察组的热休克蛋白70阳性率及水平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性患者明显高于迁延性患者。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热休克蛋白70均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