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建立淡竹叶药材与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对其特征图谱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参照标准汤剂制备方法,制备17批淡竹叶标准汤剂,采用Waters CORTECS T3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柱温为40℃,检测波长为350 nm,采用...  相似文献   

2.
淡竹叶清热作用药效植物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淡竹叶清热作用有效部位及化学成分,为淡竹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抑菌实验筛选淡竹叶有效抑菌部位,并采用HPLC-MS法分析抑菌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 淡竹叶甲醇提取部位具有抑菌作用,根据液质联用图谱及文献,分析鉴定出淡竹叶甲醇提取部位中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香草酸、香豆酸、牡荆苷、苜蓿素7-β-D-葡萄糖氧基黄酮、芦竹素或其同分异构体白茅素及苜蓿素.结论 淡竹叶甲醇提取部位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对各菌种的抑菌效果有较大差异,这一部位可能与淡竹叶清热解毒功效相关.采用HPLC-MS法分析鉴定有效部位化学成分,保留了液相色谱与质谱兼具的微量、快速的优点,结合了前者的高分离效能与后者的准确性及选择性的特点,方法稳定可靠,为淡竹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淡竹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淡竹叶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黄酮木脂素类成分及7个黄酮类成分,结构分别鉴定为salcolin A(1a)、salcolin B(1b)、苜蓿素(2)、木犀草素(3)、阿福豆苷(4)、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5)、当药黄素(6)、异荭草苷(7)、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8)、牡荆素(9)、异牡荆素(10)、对甲氧基肉桂酸(11)、β-谷甾醇(12)和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a,1b,3~4,6~8和10~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黄酮类成分。方法 淡竹叶提取物采用ODS、MCI、Sephadex LH-20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槲皮素(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7-O-α-L-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4)、槲皮素-3-O-β-D-葡萄糖-(1-6)-O-α-L-鼠李糖-(1-2)-O-β-D-木糖糖苷(5)、槲皮素-3-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1-6)-O-β-D-葡萄糖-(1-2)-O-α-L-鼠李糖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异鼠李素(9)、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10)、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2-1)-O-β-D-葡萄糖苷(1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3-O-β-D-芸香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烯-4-羰基-十二烷基(14)...  相似文献   

5.
淡竹叶中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用正交试验法优选淡竹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20g原药材的总黄酮提取量为评价指标,选择乙醇用量(倍)、提取时间(h)、提取次数(次)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L9(34)确定醇提取淡竹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75%乙醇18倍量提取1.0h,共提取1次,乙醇用量为显著影响因素。结论首次进行了淡竹叶总黄酮正交提取工艺的研究,结果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规范商品淡竹叶的市场秩序,实现中药材市场的标准化和现代化,制定淡竹叶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方法通过对5大中药材市场中的商品淡竹叶进行调查,且从市场上收集不同产地的淡竹叶,并对其外观性状、杂质、水分、灰分等指标进行测量。结果 5大药材市场收集到的27份商品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其主产地为四川,市场上对该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无划分,均为统货。样品杂质含量为1.906%~16.619%,包括根和花穗及其他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7.629%~14.203%和0.714%~13.693%。结论目前市场上的商品淡竹叶均为统货,因此杂质含量、水分灰分含量是对商品淡竹叶饮片进行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淡竹叶伪品粉绿竹叶、芦苇叶与正品从形态、叶表面、叶横切面(表皮、叶肉、叶脉、气孔、纤维、非腺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鉴别。  相似文献   

8.
淡竹叶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志洲 《中成药》2008,30(3):434-437
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为多年生、直立宿根草本,高50~100 cm,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现在已经利用从淡竹叶提取出的有效成分再配以其它辅料,制成了具有清热解毒、清心利尿、健脾益气、消暑解渴功能的纯天然清凉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9.
竹叶,又名淡竹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ex Rendle的叶片。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通常栽植于庭园之中,叶呈狭披针形,色深绿质薄而脆。宜随时采鲜叶入药。如清晨采摘初出卷而未放之幼叶入药。习称竹叶卷心,或竹卷心。陶弘景将竹叶分为(?)竹叶、淡竹叶、苦竹叶。《本草备要》云:“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淡竹叶提取液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并以此优选提取工艺。方法:以酪氨酸酶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对超声提取淡竹叶的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淡竹叶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60%的乙醇,超声功率为90 W,超声提取50 min。此条件下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可达780%,IC50值为627 g·L-1。结论:淡竹叶提取液来源广泛,提取方便,经济有效,可为开发植物源酪氨酸酶抑制剂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中药淡竹叶中日本当药黄素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Cosmosil 5 C18-ms-Ⅱ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醋酸水溶液(14:86),流速1.0 mL·min-1,分析时间20 min,检测波长350 nm,进样体积10μL。结果:日本当药黄素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3~5.0μg,r=1.000 0(n=5),回收率为100.2%(n=6)。结论:该方法首次测定了8个地区淡竹叶药材中日本当药黄素的含量,该方法准确、简便、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用于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分离纯化。方法: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进行分离纯化,所用溶剂体系为乙酸乙酯-正丁醇-水(2∶1∶3),其上相和下相是根据UNIFAC数学模型单独配制,并与传统配制方法配制所得溶剂系统的分离效率进行比较;分离所得产物的纯度经HPLC检测,结构经MS,UV,NMR鉴定。结果:HSCCC使用UNIFAC数学模型单独配制的溶剂系统成功的从竹叶中制备出纯度高于99%的槲皮素-3-O-葡萄糖苷,与传统溶剂系统配制方法相比,节省了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的用量。结论:在淡竹叶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的HSCCC分离过程中,使用UNIFAC单独配制的溶剂系统既可保证较好分离效果,又可节省大量的有机溶剂,减少了资源浪费,益于环保。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找磨盘草与其易淆品苘麻的鉴别特征,建立有效的鉴别方法。方法:LMVP(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QAERM(定量分析评价鉴别中药品种真伪方法的可靠性的方法)。结果:主要区别点为磨盘草叶的睫毛短(75~200μm)、不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长的展开毛(长达1.0~1.2 c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宽锐角,少近直角;苘麻叶的睫毛较长(200~500μm)、易察见,叶柄上端具较短的展开毛(多长0.1~0.5 mm),中脉下部的三级脉或间脉的夹角多为近直角,少宽锐角。同时以上述3组区别点为指标,鉴别结果的正确性(Ac)97.5%~99.6%;重复性为符合率(ARO)97.1%,一致性强度(Kappa)0.94。结论:建立的"叶形态-脉序图谱鉴别法"可准确鉴别磨盘草及易淆品苘麻。操作简便、快速、价廉、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建立一种制备异荭草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将其用于中药淡竹叶中异荭草苷的分离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异荭草苷为模板分子,2-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印迹聚合物,对聚合物表面形态进行表征,研究聚合物的吸附与分离性能。结果 制备所得印迹聚合物对异荭草苷具有吸附能力和一定的分离能力,最大吸附量可达2.5 μmol·g-1结论 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用于淡竹叶中异荭草苷的分离。  相似文献   

15.
中药废弃物资源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等多个目标的连续过程,在其资源化过程中经济效益目标和环境效益目标之间的权衡及其动态演变特性与资源化模式密切相关。在对中药废弃物的产生、分类及其特点论述的基础上,探索性提出了“三大利用策略”,即传统“非药用部位”多途径利用策略、药材与饮片加工过程废弃物回收利用策略、中药资源深加工过程废弃物回收利用策略;“三类资源化模式”,即粗放低值资源化模式、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及精细高值资源化模式,以期为推动我国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引导和借鉴,为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领域推进和逐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型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西高原地区红毛五加群落特征,红毛五加在群落中的地位与适应性。方法: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调查不同红毛五加样地植被组成、红毛五加丛数与无性分株数,计算各物种重要值、各样地生物多样性指数,统计不同群落生活型谱。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红毛五加对群落内主要灌木物种的依存度。结果:红毛五加生境的群落类型可分为3类,不同生境类型中红毛五加种群数目差异较大,红毛五加与群落中主要灌木物种不呈显著性种间关联。结论:红毛五加种群生长对光照因子敏感,红毛五加可能具备单一种群栽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白贞芳  刘勇  王晓琴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3):4548-4552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整理各大标本馆标本原始记录和查阅文献记载等方法,系统整理、总结、归纳了列当属、肉苁蓉属和草苁蓉属民族药用植物种类、功效及民间使用情况,结果表明列当属6种药用植物在4个少数民族间作为7种民族药应用,草苁蓉属2种药用植物在8个少数民族间作为10种民族药应用,肉苁蓉属2种药用植物在3个少数民族间作为3种民族药应用,且同种药用植物常作不同民族药;发现3属植物的传统疗效主要集中在补肾壮阳、止血和止痛3个方面,并且该传统疗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因此深入研究植物种类丰富的列当属植物资源对缓解肉苁蓉植物资源匮乏局面和扩大药源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金银花类药用植物4-二磷酸胞苷-2-C-甲基赤藓糖激酶(4-diphosphocytidyl-2-C-methyl-D-erythritol kinase,IspE)和4-羟基-3-甲基-2-邻苯基二磷酸还原酶(4-hydroxy-3-methylbut-2-enyl diphosphate reductase,IspH)基因,并对其基因序列、蛋白特性和转录活性进行分析、比较.方法:从忍冬Lonicera japonica转录组测序结果中分析获得了IspE,IspH基因.分别以忍冬、红白忍冬L.japonica var.chinensis、红腺忍冬L.hypoglauca和水忍冬L.dasystyla新鲜花蕾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了4种金银花类药用植物IspE和IspH基因的全长cDNA.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通过RT-PCR检测IspE和IspH在忍冬、红白忍冬、红腺忍冬、水忍冬花蕾中的转录情况.结果:金银花类药用植物IspE基因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221 bp,编码406个氨基酸;IspH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380 bp,编码459个氨基酸.IspE和IspH均为非分泌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中.RT-PCR分析结果表明在忍冬、红腺忍冬和水忍冬的花蕾中IspE,IspH基因的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红白忍冬花蕾中IspE,IspH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高于忍冬.结论:克隆获得忍冬、红白忍冬、红腺忍冬和水忍冬中IspE,IspH基因,并证实了其在不同金银花类药用植物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spE,IspH基因对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和花香气以及颜色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狭叶米口袋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目的:研究狭叶米口袋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95%乙醇渗漉提取,采用反复硅胶柱,MCI,Sephadex LH-20,RP C18柱色谱分离等方法从狭叶米口袋地上部分分离其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8个,分别为芹菜素(1),金圣草黄素(2),3’,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3),香叶木素(4),4’,7-二羟基黄酮(5),木犀草素(6),3’,4’,7-三羟基黄酮(7),槲皮素(8);酚酸类7个,分别为间羟基苯甲酸(9),反式阿魏酸(10),异香草酸(11),对羟基反式肉桂酸(12),水杨酸(13),反式对香豆酸(14),原儿茶酸(15),(S)-2-羟基苯丙酸(16);香豆素类2个,七叶内酯(17),7-甲氧基香豆素(18);其他类,菜豆酸(19),布卢门醇A(20),(6S,9R)-roseoside(21),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22)。结论:除化合物1,5,8,15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米口袋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苦瓜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大孔树脂纯化、硅胶柱色谱以及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苦瓜二醇A(Ⅰ)、大豆脑苷Ⅰ(Ⅱ)、柚皮苷(Ⅲ)、(3β,20R,23R)-3-{O-6-脱氧-α-L-吡喃甘露糖基-(1-2)-O-[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氧基}-20,23-二羟基-24-达玛烯-21-酸-21,23-内酯(Ⅳ)、β-谷甾醇(Ⅴ)和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Ⅲ和化合物Ⅳ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Ⅳ亦系首次从苦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