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人格障碍诊断问卷、情绪调节困难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情绪失调、共情以及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童年期虐待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同时存在三条间接路径: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共情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童年期虐待通过情绪失调、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结论:童年期虐待能直接显著正向影响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并且情绪失调、共情在童年期虐待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症状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小学生躯体化症状及其与述情障碍、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躯体化症状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以及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对长沙两所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40份。结果:①儿童躯体化症状量表的平均得分为7.40±7.07,27.3%的儿童至少有一个经常出现或程度明显的症状,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儿童的躯体化症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述情障碍总分与躯体化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32(P<0.01);③述情障碍对儿童躯体化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39,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儿童躯体化症状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09和0.13。结论:①儿童躯体化症状的检出率为27.3%,其中疼痛/虚弱症状表现最为常见;②述情障碍与儿童躯体化症状之间存在低至中度相关;③述情障碍在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儿童躯体化症状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述情障碍、人际信任对其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述情障碍问卷、人际信任量表、攻击问卷对345名服刑人员进行施测。结果:服刑人员儿童期虐待、述情障碍、人际信任和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述情障碍在童年期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述情障碍与人际信任在童年期虐待和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结论:儿童期虐待不仅能直接影响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还能通过述情障碍与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服刑人员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被虐待经历。方法:符合DSM-IV临床诊断标准的OCD患者,应用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做定式检查,最终确诊44例患者为被试,用PDQ+4在OCD患者中筛查,再用(PDI-IV)做半定式查询确定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施测。另招募正常对照50例施测CTQ-SF。结果:OCD患者除躯体虐待外,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除躯体虐待外,伴有人格障碍组的CTQ-SF各因子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50/32.54,49.63/36.30,55.84/32.32,51.03/34.76,52.72/34.32,P〈0.01)。不伴有人格障碍组则只有情感忽视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28.25,P〈0.05)。结论:OCD与人格障碍共病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提示共病人格障碍的OCD患者童年期遭遇过较多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而“纯粹OCD”患者则受到较多的情感忽视。  相似文献   

5.
杨正清 《校园心理》2022,(2):158-160
通过典型案例,阐述内观疗法辅助药物治疗惊恐障碍在临床上的应用.来访者由于数次发作不可预测的心悸、头晕、恶心,多次就诊,排除了生理疲劳、物质滥用和躯体疾病的可能性,发作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作.咨询师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帮助分析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观念,帮助来访者分析惊恐发作的原因.通过1周的内观治...  相似文献   

6.
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8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惊恐发作"由HG.Well首次于1919年描述,为急性的焦虑发作,呈突然的强烈恐惧伴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亢进,以心血管、呼吸道症状多见,常见突发的胸闷、心悸、头昏、哽咽感,有两组特征性的症状:(一)过度换气症状,因二氧化碳呼出过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症状,此时有头晕,面部、口唇与四肢麻木感等;(二)认知症状,病人多有濒死感、怕晕倒、怕失控、怕发疯感.症状发作持续15~30分钟,可自行缓解.亦有少数病例持续达1小时以上.ICD-10将惊恐发作频度大于每月四次以上,发作不局限于特定的情境者称为惊恐障碍;发作出现于人群聚集场所者,则称为惊恐障碍伴发广场恐怖[1,2].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早期创伤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抑郁障碍青少年遭受童年创伤情况.方法分别对61例门诊抑郁障碍青少年家庭和57例正常学生家庭采用童年期创伤调查问卷、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青少年组病前有较多创伤史(分离、虐待等)(47.5%/19.3%,确切P=0.004. OR=3.79),有创伤经历的患者SDS评分较无创伤史的患者高(64.7±9.9/57.9±11.1, t=2.48, P=0.016).结论童年创伤与青少年抑郁障碍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强迫障碍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强迫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及其与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方法:符合DSM-Ⅳ临床诊断标准的44例OCD患者为被试,应用PDQ+4筛查,筛查阳性后再用PDI-Ⅳ做半定式查询确定其中的人格障碍患者.用童年期创伤问卷(CTIQ-SF)测查OCD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结果:有32例OCD患者共病人格障碍.OCD与人格障碍共病除性虐待、情感忽视外,情感虐待(Wald x2=6.428,P<0.05)、躯体忽视(Wald X2=4.608,P<0.05)、躯体虐待(Wald x2=5.031,P<0.05)三因子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其中情感虐待(b=1.021,exp(b)=2.776)和躯体忽视(b=0.617,exp(b)=1.853)两因子的回归系数(b)均>0、比值比(OR)=exp(b)均>1,而躯体虐待(b=-1.435,exp(b)=0.238)的回归系数(b)<0、比值比(OR)=exp(b)<1.结论:童年期的情感虐待和躯体忽视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而躯体虐待则可能不是OCD与人格障碍共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惊恐障碍简称惊恐症,也称惊恐焦虑障碍或惊恐性焦虑症。其反应以反复的惊恐焦虑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地担心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把惊恐障碍归属为焦虑症的1个子类.与广泛性焦虑并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童年期受虐待经历及认知偏差与抑郁的关系。方法:利用童年创伤问卷将入组的重症抑郁症患者及健康成人分为童年虐待组和无童年虐待组,所有被试均完成功能失调性态度量表及认知偏差问卷。结果: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得分、抑郁-歪曲得分上,诊断有显著主效应,仅认知哲学评分中,童年创伤无主效应。完美化因子评分中,童年创伤与诊断有显著交互作用,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患者显著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功能失调性态度总分与抑郁-歪曲得分是抑郁程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抑郁症患者及伴童年虐待者均比健康人有更严重的认知偏差,伴童年虐待的抑郁症对完美化的追求更明显。负性认知偏差是抑郁症的有力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