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红细胞变形能力(Erythrocyte Deformabmty.ED)是红细胞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和指标。近几年来,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重要生理意义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基础医学和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红细胞免疫功能常降低[’]。而人疟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甚少。为了解恶性疟现症病人及治疗前后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情况,我们在减腊县做了该测定。l材料与方法1.1对象病人均为镜检确诊的单一恶性疟感染者,共32例,女11例,男21例,年龄6~沈岁。原虫密度650—119812个/I.LI(白细胞计数法处理)。采集手指血或肝素抗凝的静脉血检测。选择三年内未患疟疾的健康学生,年龄16-20岁作同法检测对照。1.2方法红细胞兄受体花环(RHI佝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lllC)试验按郭峰氏法[’l,并略有改进…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变形能力(ervthrocvtedeforma-biltiy,DE)是红细胞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和指标。近年,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重要生理意义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基础医学和临床的重视。本文采用核孔膜滤过法(nuclearPoref小ter),测定了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红细胞滤过指数(erythrocytefllterablltyIndex,EFI)籍以反映其红细胞变形能力,与正常对照组50例和35例心梗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木稳定型心肌缺血与ED的关系。三资料及方法1.l对象经我院循环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男27人,女15人。年龄在43~76之… 相似文献
5.
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Heamonctics MCS加全自动细胞分离机对8例PV患者行治疗性RBC单采术.8例患者中有7例行2次RBC单采术;1例行3次红细胞单采术.术后复查患者的RBC及红细胞压积(HCT)恢复至正常,同时口服羟基脲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出院.6个月后复查健康状况良好.结果:我们认为对于PV患者应用治疗性红细胞单采术能迅速降低其外周血中的RBC及HCT,术后应用羟基脲利于巩固临床疗效.结论:该方法对PV是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手段,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7)
目的观察改良太极拳在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临汾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6年7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病人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康复行改良太极拳康复技术训练。对比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8 d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后28 d,两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FMA量表上肢评分、下肢评分、总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病人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中改良太极拳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红细胞变形能力(ED)是红细胞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特性和指标。近几年来,对ED的重要生理意义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的研究,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基础医学和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9例未经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增强(P<0.01),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P<0.01),表明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损,虽调动自身红细胞免疫调控系统,仍表现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检测了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体液免疫功能状况,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病人在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变化时,体液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变(P>0.05)。 相似文献
9.
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9例未经治疗的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明显降低(P〈0.01),红细胞免疫促进因了活性明显增强(P〈0.01),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P〈0.01),表明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损,虽调动自身红细胞免疫调控系统,仍表出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同时检测了华支睾吸虫病病人体液免疫功能状况,结果显示,未经治疗的华支 相似文献
10.
蒋雷服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6,23(5):188-191
本文综述了肺功能测定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上的应用及其发展,并对肺移植术后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呼吸肌功能测定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1.
金慰鄂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征明,越是高等动物(特别是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就越健全。红细胞的许多免疫功能是其他免疫细胞所无法替代的。该免疫功能的生理基础是红细胞免疫粘附(RICA)作用,即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补体C3b结合后可粘连到动物的未致敏红细胞表面。目前,评价红细胞的免疫功能都采用RCIA活性指际。自郭峰首创“红细胞受体花环(RBC—C3b)”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两项检测方法以来,由于其简便易行且有一定的特异性,故开 相似文献
12.
红细胞聚集试验及其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细胞聚集试验及其在脑血栓形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大连市心脑血管血栓病研究所(116023)韩征,苏世昌,陈绍武,张汉卿目前,临床上多以红细胞沉降率和低切交率下血液相对粘度来估计红细胞聚集性,但由于受红细胞比积等因素影响较大,故不够准确。Chien和Ja... 相似文献
13.
何绿先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12):1931-1932
目的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其优势和不足,总结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近3年来50例心力衰竭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治疗,治疗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促红细胞生成素皮下注射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和血管状态,病情状况,对治疗效果和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加以总结。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后,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增加,肌肉中氧气生成,心功能状态较好,有效率较高;治疗组治疗后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力衰竭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增强心功能和血管流动,改善心脏衰竭,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用于贫血的治疗,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促造血作用以外,还有细胞保护及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用于贫血的治疗,但近年研究发现除促造血作用以外,还有细胞保护及促血管生成等作用,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红细胞多胺 (RBCPA)对诊断原发性肝癌 (PHC)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 5 6例消化系疾病患者血液中RBCPA的精胺Spd和Spm水平。 结果 消化系恶性肿瘤的Spd和Spm均极显著高于良性消化系疾病组 (P <0 0 1)。PHC组Spd非常显著高于良性消化系疾病组 (P <0 0 1)和非肝癌消化系恶性肿瘤组 (P <0 0 5 )。PHC组Spm与非肝癌消化系恶性肿瘤组间无差异 (P >0 0 5 )。PHC组敏感度 :Spd 90 % ,Spm 85 % ;特异度 :Spd 83 3% ,Spm 77 8%。 结论 红细胞多胺可作为肝癌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AFP ,可提高诊断肝癌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降钙素(calcitonin,C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胰淀素(amylin)及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同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成员.本文仅就降钙素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降钙素(caldtonin,C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d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ARP)、胰淀素(amylin)及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同属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成员。本仪就降钙素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20.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肾性贫血病人骨髓细胞内可染铁明显增加的原因。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40 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并以31 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组FEP/Hb 及FEP/RBC水平(2.85±1.29 μg/Hb.g;82.45±34.65 μg/RBC.d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76±0.71 μg/Hb.g;51.16±20.25 μg/RBC.dl)P< 0.001。而全血FEP值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慢性肾功能不全组:21.04±10.80 μg/dl全血;正常组:24.78±9.83 μg/dl全血, P> 0.05)。同时,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血清铁蛋白水平(238.56±169.59 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2.51±71.54μg/L,P= 0.0002)。而且反复接受输血组与未曾输血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肾性贫血具有FEP增高及铁负荷增加等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