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14例小儿长期反复腹痛的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报道,在临床常规检查阴性时,行胃镜检查均有阳性发现(慢性胃炎12/14例,十二指肠球炎1例,十二指肠球后溃疡1例),提示胃、十二指肠病变,尤其是炎性病变,可能是造成小儿长期反复腹痛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2.
(病例见本期彩页)应做检查:血淀粉酶、尿淀粉酶、复查腹部彩超、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胃镜检查。检查结果:血淀粉酶53 U/L,尿淀粉酶:586 U/L;腹部CT:不全性肠梗阻可能;胃镜(见图1):食管黏膜光滑,齿状线清晰;贲门口光滑,贲门开闭良好;胃底黏膜稍充血,黏液湖黄色浑浊,少量;胃体黏膜充血水肿,见红斑,蠕动良好;胃角光滑,规整;胃窦黏膜花斑样充血水肿,胃窦无变形,蠕动尚可;幽门呈圆形,开闭良好,未见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部无特殊,进镜时球降交界呈闭合状,多次胃镜尝试进入降部困难。内镜诊断:继发性急性胃黏膜病变,十二指肠梗阻?(警惕肠旋转不全)。腹部彩超:十二指肠梗阻,梗阻点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胆囊腔内胆泥淤积。后再次复查腹部彩超:脐部稍偏上方肠管交错,可见"十字交叉"征象,该处以上可见肠梗阻征象,声像图提示索带压迫或腹内疝所致肠梗阻可能,胆囊腔内胆泥淤积,少-中量腹腔积液,成分黏稠。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g HF  Chen XX  Gu WZ  Ye HY  Ou B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49-851
目的 探讨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性质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 117例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内镜表现 ,对其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标本均行HE染色 ,观察病理改变 ,Giemsa染色诊断HP感染 ,十二指肠黏膜兼作AB(pH值 2 5 ) /PAS染色 ,观察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  117例霜斑样溃疡均表现为在充血、水肿的黏膜面有点状或片状的白色霜斑苔覆盖 ,检出率占同期 5 10 6例内镜检查数的 2 2 9% ,同期 2 38例十二指肠溃疡的 4 9 2 %。病理形态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常伴有浅表糜烂。病理诊断为慢性活动性十二指肠炎 6 1例 ,慢性十二指肠炎 5 0例 ,嗜酸性十二指肠炎 6例。 6 1例慢性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伴有浅表糜烂 4 5例。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中窦部HP检出率 5 8 1% (6 8/ 117) ,球部HP检出率 11 1% (13/ 117) ;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 31 1% (37/ 117) ;均明显高于同期球部正常及慢性十二指肠炎标本 (P均 <0 0 0 1)。 2 1例经抑酸或加抗菌治疗后 4周内镜复查 ,病变愈合 ,无瘢痕形成。结论 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是十二指肠炎症或糜烂的一种特殊表现 ,不是真正溃疡 ,其发生与窦部或球部HP感染、胃酸分泌增加有关 ,治疗以抑酸抗菌为主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隔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住院确诊的8例十二指肠隔膜并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隔膜切开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内镜治疗及随访情况等。结果 8例患儿中男4例、女4例, 发病年龄为0~12月龄, 病程为6~18个月, 确诊年龄为6~20月龄, 主要表现为反复腹胀、非胆汁样呕吐及营养不良。1例合并顽固性低钠, 首诊于本院内分泌科, 考虑非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曾予氢化可的松治疗, 血钠恢复正常, 呕吐仍反复。1例在外院经历腹腔镜下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 术后仍反复呕吐, 内镜下发现十二指肠双隔膜。8例均无合并其他畸形, 十二指肠隔膜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 十二指肠乳头均位于隔膜下方。3例先用球囊扩张隔膜, 探查十二指肠隔膜开口范围后切开隔膜, 5例导丝探查隔膜口后直接实施隔膜切开术, 8例均经内镜下隔膜切开术成功治疗, 手术时间为12~30 min。术中无肠穿孔、活动性出血、十二指肠乳头损伤。术后1个月随访, 术后体重比术前体重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A 20单倍剂量不足(HA 20)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为临床诊治提供线索。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HA20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消化内镜改变,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测序(WES),致病变异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3例患儿均为女性,最小发病年龄为生后13天,所有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难治性腹泻,排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均无眼部病变。例1消化内镜检查可见十二指肠球霜斑样溃疡、出血性胃炎、空肠及回肠下段多发溃疡、回盲部充血;例2消化内镜检查胃部及小肠未见异常,结肠多部位溃疡;例3未行消化内镜检查。WES检测发现患儿均携带TNFAIP 3基因杂合变异,分别为c. 811 C>T, p.R 271 X(自发变异)、c. 292_295 dupAACG, p.G 99 Efs*3(变异来自母亲)及c. 133 C>T, p.R 45 X(变异来自母亲)。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分别为致病性变异、疑似致病性变异、致病性变异。例1予甲基泼尼松龙治疗效果不佳,改用英夫利昔单抗治疗;例2、3在甲基泼尼松龙诱导缓解后分别予阿达木单抗、...  相似文献   

6.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学特点,以提高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水平。方法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7年5月住院的57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时未出现皮肤紫癜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资料。结果消化道症状主要为腹痛46例(80.7%)、呕吐32例(56.1%)、便血11例(19.3%)、腹泻4例(7.0%)、腹胀1例(1.8%);同时伴关节肿痛3例(5.3%)。实验室检查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增高(33例,57.9%),1/5左右的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或腹腔积液情况。内镜下主要表现37例为略高出黏膜的点状出血和淤斑或成片状(64.9%),14例出现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24.6%),4例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7.0%),弥漫性出血2例(3.5%)。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出现率最高且最严重(55例,96.5%),其次为十二指肠球部(32例,56.1%)、胃(18例,31.6%),食道较少(1例,1.8%)。组织病理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3例(5.3%)的患儿同时伴幽门螺杆菌感染。49例(86.0%)患儿在内镜检查后1~7d内出现皮肤紫癜,8例至出院未出现皮肤紫癜,其中2例失访,6例(10.5%)随访至今(1~5年)未见皮肤紫癜。结论十二指肠降部病变在腹型过敏性紫癜极其常见,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腹型过敏性紫癜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1985年7月~1991年4月我院对3月~14岁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64例小儿进行了胃镜检查,病变检出率92.3%;75例内镜直视直胃、十二指肠病变粘膜病理活检,诊断符合率90.7%。认为对小儿上消化疾病病检查采用内镜是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并对胃镜检查适应症、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降部免疫荧光试验与黏膜病变程度在过敏性紫癜(HSP)辅助诊断中的价值和临床局限性。 方法 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初诊的HSP或怀疑HSP,且辅助诊断至少有胃镜检查并行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免疫荧光试验的患儿,从病史中查阅紫癜的记录情况,采集HSP患儿行胃镜检查时十二指肠黏膜病变程度及其组织荧光试验结果;本文以胃镜直视下充血、水肿为轻度病变,糜烂和溃疡为中重度病变;本文以典型皮肤紫癜出现在胃镜检查前为早出紫癜,之后为晚出紫癜;根据免疫荧光试验结果分为阴性和阳性。 结果 符合本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54例HSP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31例,女23例;平均(8.1±2.7)岁;门诊病例14例,住院病例40例;早出紫癜36例(76.7%),晚出紫癜18例。十二指肠降部黏膜均受累,免疫荧光阳性31例(57.4%),阴性23例(其中弱阳性6例)。十二指肠降部黏膜轻度病变14例(25.3%),重度病变40例(其中糜烂19例,溃疡21例)。免疫荧光阴性的HSP患儿中黏膜中重度病变的比例明显多于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1.3%(21/23) vs61.3%(19/31),P=0.013];早出紫癜的HSP患儿黏膜轻度病变免疫荧光阳性比例(10/31,32.2%)多于阴性(2/2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不论免疫荧光结果阳性与否:早或晚出紫癜HSP患儿黏膜病变轻度与中重度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晚出紫癜的HSP患儿黏膜轻度病变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出或晚出紫癜的HSP患儿黏膜中重病变的比例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十二指肠降部黏膜较皮肤组织免疫荧光试验阳性率低,可能与取活检处黏膜的病变严重程度有关,不排除与取活检的部位、数量、深度及器械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74年1月至1985年6月期间共进行13岁以下小儿上消化道内镜检查40例,占同期内镜检查的0.1%,受检原因:上腹痛、上消化道出血、误吞异物等。十二指肠球部病变是小儿上腹痛和出血的主要原因。除1岁以下小儿须用专用内镜外,2岁以上即可使用成人细径内镜检查。异物取出等治疗性检查可用全麻,诊断性检查仅咽部局麻即可。本组病例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内镜检查对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学龄前儿童呕血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于发病后24~48 h内行急诊胃镜检查。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实施纤维胃镜检查。检出食管病变3例(10.0%),胃溃疡12例(40.0%),各型胃炎7例(23.3%),胃肠道血管畸形3例(10.0%),十二指肠球部疾病2例(6.7%),原因不明者3例(10.0%)。结论:该组以男性居多,起病突然,起病前常有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及意外伤害等诱因。病变主要部位在胃部,胃溃疡的发生率远高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先天性胃肠道血管畸形也是引起该组患儿呕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151例以腹痛为首发主要表现的HS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1例HSP患儿,男87例、女64例,年龄4.8~11.5岁。所有患儿均有腹痛,皮肤紫癜100例(66.22%)、呕吐72例(47.68%)、呕血59例(39.07%)、便血44例(29.13%),伴关节肿痛8例(5.29%)。114例(75.49%)外周血白细胞增高、48例(31.78%)C反应蛋白升高、21例(13.90%)白蛋白降低。49例(32.45%)患儿B超示局限性肠壁增厚。96例患儿行胃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红斑89例(92.70%),糜烂或溃疡伴出血68例(70.83%),淤斑37例(38.54%),血肿样突起13例(8.60%);十二指肠降部病变最常见且最严重,其次为胃窦部、十二指肠球部。病理组织学呈毛细血管炎表现37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10例。55例患儿行肠镜检查,主要表现为点片状出血、红斑49例(89.09%),糜烂或多发溃疡伴出血27例(49.09%);回肠末端病变最常见且最严重,其次为直肠。结论儿童腹型HSP的临床表现多样,常累及十二指肠降部、回肠末端,内镜检查对儿童腹型HSP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001935儿童胃镜检查104例临床分析/张秋生…//中国内镜杂志一2000,6(1)一29~30 分析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51例,其中糜烂出血性胃炎13例,十二指肠球炎8例,出血性BDS例,消化性溃疡31例,非街体抗炎药诱发出血12例。PU在10岁前和10岁后儿童中为11.6%(5/43)和42.6%(26/61)(P<0.00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十二指肠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及内镜下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1例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3岁男性患儿,反复腹痛4年。血淀粉酶、脂肪酶均升高;腹部CT可见囊性包块。确诊为十二指肠重复畸形。经过内镜下开窗治疗,患儿腹痛消失,随访半年切口愈合良好。结论十二指肠重复畸形是罕见的消化道畸形,在一定条件下,内镜下开窗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检查与止血初步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上消化道内镜对39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于末次出血的48小时内做了试探性胃镜检查,发现活动性出血18例,近期出血15例,有病灶无出血现象6例。病变检出率达100%,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51%,急性粘膜病变占31%。18例活动性出血患儿经内镜下喷洒凝血酶液止血获得成功,止血效果满意,随访7天,无再出血及药物副反应。提示急诊胃镜检查能明显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病灶发现率,尤其是因急性粘膜病变的出血。内镜直视下局部喷洒止血药的治疗方法对病灶性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新生儿呕吐原因,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77例,发现了水平横胃导致呕吐者45例,仅次于胃扭转。是值得放射科及临床注意的。它的形态正位观,胃窦部抬高与胃体、底同一水平高度,同时胃大弯侧向前上方举起,大小弯不易分清,十二指肠球顶指向后,与胃窦部重叠。侧位观胃窦与胃底前后重叠,位于膈下,横向走行,腹侧胃上方可见小弯角切迹,较深,十二指肠球顶指向脊柱。当给予患儿头高45~60°角并左前斜位45~60。角时,不再出现呕吐,排空顺利,采用此角度喂养疗法,效果良好。此胃型及双角度疗法国内外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或阴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黏膜病变程度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对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通过胃镜确诊,并进行胃窦部黏膜病理检查和Hp检测,同时取胃液进行白细胞介素(IL-8)、过氧化物酶(MPO)检测。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抗Hp抗体。对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根据H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p阳性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胃窦炎症均重于Hp阴性者。Hp感染能够增加胃液内IL-8、MPO含量。胄液内IL-8、MPO含量随着胃窦部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加,IL-8与MPO之间有较强相关性。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患儿中,IL-8表达能较确切地反映胃黏膜的病变程度。炎症因子在Hp引起的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或炎症间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胃十二指肠炎内镜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镜检查小儿胃十二指肠炎的准确性,将24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内镜下诊断和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性十二指肠炎的内镜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1%、81.4%,慢性萎缩性胃炎为25.0%。正常胃十二指肠粘膜和胃十二指肠炎粘膜改变的诊断在内镜、病理检查中有一定的差异。当胃粘膜镜下观察显示明显萎缩性改变特征时,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较高;而显示红白相间等改变时,诊断符合率较低。提示将内镜、病理检查对比研究、了解胃十二指肠病之间的关系,可提高内镜诊断符合率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六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en HQ 《中华儿科杂志》2010,48(8):614-616
目的 分析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诊治特点.方法 对2005年6月至2009年5月4年间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6例EG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病理、骨髓细胞学以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例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2~13岁;4例食物过敏原阳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消化道出血等,腹腔积液4例.血嗜酸细胞绝对值5例升高[(160~13 560)×106/L],6例骨髓嗜酸细胞百分比均升高(0.18~0.41).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显示6例病变均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其他依次为肠系膜(5例)、小肠(4例)、结肠(3例)、食道(2例),病变局部表现有充血、糜烂、溃疡、胆汁反流、胃液潴留.病理表现为胃、十二指肠上皮糜烂,固有层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十二指肠改变更明显.激素治疗组3 d内消化道症状均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在治疗1周时即恢复正常,非激素治疗组2周后症状才基本消失,血嗜酸细胞计数5周后仍未恢复正常.结论 EG与其他胃肠炎临床表现比无特殊,嗜酸细胞升高提示EG可能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激素治疗在临床症状好转及外周血嗜酸细胞下降方面效果优于非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19.
内镜治疗小儿消化道异物5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内镜取消化道异物的时机选择与方法.方法应用纤维胃镜、结肠镜并配以光电显像仪对58例14岁以下儿童取消化道异物.结果成功钳取食管异物24例,胃内异物27例,十二指肠降部异物3例,结肠异物1例,无一例应用麻醉剂,无一例并发症.结论内镜处理小儿消化道异物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疗效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济南市儿童医院消化科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并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儿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超声内镜特点,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共行超声内镜扫查患儿29例, 其中异位胰腺12例(41.4%), Brunner腺增生4例(13.8%), 囊肿3例(10.3%), 十二指肠副乳3例(10.3%), 胃腔外压迫2例(6.9%), 淋巴瘤2例(6.9%), 胃重复畸形1例(3.4%), 间质瘤1例(3.4%), 平滑肌瘤1例(3.4%)。根据超声微探头的检查结果, 对其中15例隆起性病变行深挖活检、内镜下治疗并送病理, 微探头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3.3%(14/1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儿童常见的上消化道隆起病变具有良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用, 并可指导临床行镜下治疗。该项检查应用于儿童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