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倾向及其对情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群体成员资格可以改变的流动儿童为对象,探讨其歧视归因倾向及对积极和消极情感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从北京市4所公立学校和4所打工子弟学校选取1298名流动儿童及287名城市儿童,采用歧视归因倾向测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个人控制感量表进行测查.结果:(1)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城市儿童[(2.57±0.98)vs.(2.44±1.03),P<0.01];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其努力归因、运气归因和其他归因得分[(2.57±0.98)vs.(2.17±0.69),(1.60±0.62)vs.(2.01±0.64),均P<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打工学校的流动儿童[(2.72±1.02)vs.(2.51±0.97),P<0.01],初中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小学流动儿童[五年级(2.44±1.00),六年级(2.46±1.03);初一(2.77±0.92),初二(2.69±0.92),均P<0.01];中、长期流动儿童的歧视归因得分高于短期流动儿童[(2.67±0.96),(2.64±0.99)vs.(2.47±0.98),P<0.01].(2)在短期流动儿童中,歧视归因主要通过个人控制感的中介间接地影响消极情感,中介效应为0.07.结论:流动儿童具有较高的歧视归因倾向,要注意歧视归因倾向对短期流动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少年完美主义与担忧倾向性的关系.方法:抽取初中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共1072名学生(年龄12 ~24岁),用青少年担忧倾向性问卷(WTQ-CA)和Frost完美主义问卷(FMPS)测查其担忧倾向性和完美主义,比较不同性别、年级之间的得分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了解完美主义与担忧倾向性的关系.结果:女生WTQ-CA总分高于男生[(86.9±21.7) vs.(82.9±25.0),P<0.01].高中生WTQ-CA总分高于初中生和大学生[(91.9±25.6) vs.(84.3±24.9),(84.1±19.9),均P<0.01],初中生和高中生FMPS总分高于大学生[(155.2±23.5),(155.6±30.0) vs.(147.0±23.4),均P<0.01].FMPS总分>175组的WTQ-CA总分[(101.4±22.8) vs.(72.7±17.1)]及因子分高于FMPS总分<127分组(均P<0.01).FMPS总分与WTQ-CA总分呈正相关(r=0.41,P<0.001),FMPS担心出错、父母要求因子分与WTQ-CA总分及各因子分正相关(r=0.19 ~0.50,均P<0.01),FMPS个人标准因子分与WTQ-CA学习担忧、关系担忧和健康担忧因子分呈正相关(r=0.20、0.27、0.20,均P<0.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年级越高,女生(β=0.12)和总样本(β=0.12)的WTQ-CA总分越高(均P<0.05);FMPS担心出错和父母要求得分越高,男生(β=0.39、0.18)、女生(β=0.46、0.26)和总样本(β=0.44、0.19)的WTQ-CA总分越高(均P<0.05).女生担心出错(0.46 vs.0.39)、父母要求(0.26 vs.0.18)得分对WTQ-CA得分的回归系数大于男生(均P<0.05).结论:高中生完美主义和担忧倾向性水平较高,青少年完美主义可能与担忧倾向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 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 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 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行为的发生与积极的预期效用和积极的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学校和4所公立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整体上,公立校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高(8.4±1.9),然后依次是混合校城市儿童(8.2±2.1)、混合校流动儿童(7.4±2.3)、打工校流动儿童(6.9±2.7)(F=16.27,P0.001);(2)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0±2.6,积极情感得分高于消极情感[(3.0±0.5)vs.(2.3±0.6),P0.001];(3)流动儿童中,男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低于女生[(4.5±0.9)vs.(4.7±0.9),P0.001],而对环境的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3.7±0.9)vs.(3.5±0.9),P0.01;(2.9±0.7)vs.(2.8±0.7),P0.05];(4)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应对倾向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2~20岁中学生508人(女生301人,男生206人,1人信息缺失;初中生269人,高中生239人),于期末考前1周完成考试焦虑量表(TAS)、成就目标量表(AGS)与特质应对量表(TCSQ),评定中学生的考前焦虑、成就目标倾向和应对倾向的程度(TAS得分>20分为重度考试焦虑).采用LISREL8.80统计分析中介效应ab的估计值及显著性检验.结果:TAS平均分为(16.8±5.4),重度考试焦虑检出率为30.9%.重度组女生得分高于男生[(24.3±3.1)vs.(23.2±2.0),P<0.05],重度组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3.1) vs.(23.8±2.4),P>0.05].TAS分与成就目标、应对倾向因子分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 =0.09~0.41,P<0.05).消极应对分别中介了掌握回避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中介效应为0.05,P<0.05;占总效应12%)、成绩回避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中介效应为0.06,P<0.01).消极应对分别与掌握回避、成绩回避共同解释考试焦虑方差的5.3%与3.9%.结论:中学生对考试的担忧可能源自回避式成就目标;应对倾向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藏族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从甘肃某藏族聚居区选取2所藏族中学,选取1149名藏族中学生(男生586人,女生563人),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自我和谐量表(SCCS)评估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学生自我与经验的协调程度。结果:SCCS总分低于选项中值[(2.8±0.3)中值3分];EMBU正性因子得分男女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0.3)vs.(2.7±0.4),P0.05],男生SCCS自我灵活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2.9±0.5)vs.(2.8±0.5),P0.05];EMBU正性因子与SCCS之间呈负相关(r=-0.20,P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与SCCS负向关联(β=-0.16,P0.01),母亲拒绝和否认因子与SCCS正向关联(β=0.16,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藏族中学生具有较高程度的自我和谐水平,父母教养方式的变化与藏族中学生自我和谐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中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湖南2所普通中学高中部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各随机抽取5个班级,获得有效样本505人,其中女生262人,男生243人,完成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 女生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分量表分均高于男生[(12.1±2.2)vs.(11.4±3.1),(12.2±3.3)vs.(11.3±3.6),(8.4±3.0)vs.(7.7±3.0); P=0.002,0.004,0.012],而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分量表分均低于男生[(11.2±3.0)vs.(12.0±3.4),(13.7±2.5)vs.(14.4±2.7);P=0.005,0.003].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女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39%(R2=0.39),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可以显著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而在男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27%(R2=0.27),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以及低水平的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可以显著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积极重新关注(β=-0.15)和理性分析(β=-0.18)均可以显著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结论: 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的预测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军嫂婚姻质量与自我和谐、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以网络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军嫂的有效问卷334份.采用Locke-Wallace婚姻调适测定(MAT)、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结果:已生育子女的军嫂MAT得分低于未生育子女的军嫂[(104.7±30.3) vs.(117.1±20.4),P<0.01],而SCCS和SSRS得分高于未生育子女军嫂[(91.7±13.5) vs.(83.4±15.9),(40.4±7.3) vs.(38.5±6.7); P<0.01或0.05];两地分居的军嫂MAT和SSRS得分均低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军嫂[(104.5±30.0) vs.(119.4±18.7),(38.3±6.6)Vs.(41.2±7.4);Ps<0.01];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军嫂的SCCS得分低于专科及以下军嫂[(83.3±15.4) vs.(91.7±14.4),P<0.01].军嫂的MAT得分与SSRS得分呈正相关(r=0.34,P<0.01),SCCS得分与SSRS、MAT得分均呈负相关(r=-0.23、-0.46,P<0.01).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自我和谐、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婚姻质量(β=0.25、-0.40,P<0.01),解释总变异的27%.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社会支持在军嫂的自我和谐和婚姻质量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12.5%.结论:军嫂的自我和谐水平越高其婚姻质量也越高,且社会支持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公正世界信念、希望间的关系,为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相应标准的艾滋病影响儿童251例,其中男生113例,女生138例;小学生189例,初中生62例。分别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S)和儿童希望量表(CHS)对其主观幸福感、公正世界信念和希望进行评估。结果:女生BJWS总分[(3.9±0.5)vs.(3.6±0.6),P<0.001]和教师公正、社会环境公正、同辈群体公正分量表得分高于男生,而男生的CHS得分高于女生[(4.6±1.0)vs.(4.3±0.9),P<0.05]。小学生的IWB总分[(11.8±2.4)vs.(10.4±2.3),P<0.001]和总体情感指数[(5.5±1.1)vs.(4.9±1.0),P<0.001]、总体生活满意度[(5.8±1.4)vs.(5.0±1.5),P<0.001]分量表得分以及BJWS教师公正、社会环境公正分量表得分高于初中生。采用强制进入的方法对变量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显示BJWS得分能正向预测IWB得分(β=0.35,P<0.001),CHS得分在BJWS得分与IWB得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0.19,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5.2%。结论:公正世界信念可通过希望的部分中介作用正向预测艾滋病影响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减少行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50名仡佬族和430名汉族小学六年级、中学初一和初二学生,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ISLQ,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评估生活质量,长处和困难问卷(SDQ)测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仡佬族组ISL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4.916.0) vs.(143.1±16.6),P>0.05],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汉族组[(61.9±8.7)vs.(60.0±8.8),P<0.01].仡佬族组SDQ总分与汉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5.6)vs.(19.0±5.4),P>0.05],SDQ情绪症状得分低于汉族组[(3.4±2.2)vs.(3.9±2.2),P<0.05].仡佬族组初一学生的ISLQ情感成分得分高于六年级和初二学生[(63.7±8.6) vs.(60.3±9.1),(60.0±7.4),P<0.01];学习成绩优良者ISLQ总分[(150.7±17.4) vs.(144.5±15.3),(136.5±11.0)]和认知成分得分[(87.3±13.6) vs.(82.6±11.9),(77.0±9.9)]高于成绩中等或较差者(P<0.01).除情感成分与亲社会行为问题外,ISLQ得分与SDQ得分呈负相关(r=-0.13~-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SDQ的情绪症状(β=-0.38,P<0.01)、亲社会行为问题(β=-0.22,P<0.01)和多动(β=-0.17,P<0.01)得分对ISLQ总分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仡佬族中小学生的主观生活质量与汉族相当,正性情感体验可能更多;学习成绩越好,情绪行为问题越少,主观生活质量可能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自尊、通情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梅拉比安特质通情量表对58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网络利他程度显著高于女生;②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尊和通情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③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尊和通情均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通情在自尊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同时又通过通情的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潮汕地区流动儿童自尊水平及其与状态-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以潮汕地区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流动儿童509名、本地儿童312名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潮汕地区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儿童(t=-4.25,P<0.001)、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t=1.58,0.71,P>0.05);②流动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和状态焦虑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t=-0.911,1.010,P>0.05),在特质焦虑上差异显著(t=2.264,P<0.05);③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在自尊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F=4.470,P<0.01)、在状态-特质焦虑上的差异不显著(F=0.063,0.986,P>0.05);④流动儿童的自尊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有显著的负相关(P<0.001),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潮汕地区流动儿童自尊水平与焦虑呈负相关,且由自尊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测焦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比较分析中美两国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方法:采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对872名中、美两国的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1)中国中学生的朋友、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高于美国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2)中国7、8、9三个年级学生的学校和一般生活满意度均高于美国同年级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3)美国男生生活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中国男生,中国男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美国男生,美国女生的自我满意度高于中国女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显著性;(4)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年级差异。均表现为7年级学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其他年级的学生;(5)中、美中学生的生活满意都在各自国家内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两国均表现为女生在存在差异维度上的满意度高于本国男生。结论:中美两国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孤独感状况及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 使用孤独分类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84名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 ①友谊、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1.98,2.02;P均<0.01),友谊关系、家庭关系和集体关系上的孤独感在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显著(F=6.20,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县城乡镇初中生幸福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等对7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觉得"很幸福"或"幸福"的学生占70.4%;女生的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男生(χ2=9.714,P<0.01);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幸福感水平较高(χ2=58.184,P<0.001);幸福感水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χ2=0.471,P>0.05);自尊、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得分幸福组显著高于非幸福组(t1=9.257,t2=3.988,t3=4.245,t4=4.150,t5=5.184,Ps<0.001)。忍耐、"幻想、否认"、逃避得分幸福组显著低于非幸福组(t1=-3.090,t2=-3.073,Ps<0.01;t3=-3.830,P<0.001)。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逃避应对方式能显著预测县城乡镇初中生的幸福感(χ2=136.165,P<0.001)。结论县城乡镇初中生总体上是幸福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自尊、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其幸福感水平,并且家庭经济状况、自尊、寻求社会支持及逃避应对方式能有效预测其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557.6±93.3)ms vs.(533.9±85.3)ms,(532.1±88.9)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509.5±80.3)ms vs.(496.1±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北京市11所普通小学3~5年级的147名养宠物儿童为对象。采用宠物依恋量表、自我描述问卷、儿童社会生活适应量表的亲社会性和居家能力两个分量表,以及儿童孤独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儿童对宠物的依恋与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和日常生活能力正相关(r=0.47、0.42、0.34,Ps0.001),与孤独感负相关(r=-0.28,P0.01)。在控制了儿童的学业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无关因素的影响后,高宠物依恋组儿童的自我概念、亲社会性及日常生活能力水平仍高于低依恋组[(163.81±17.81)vs.(138.36±27.71),(46.19±4.25)vs.(40.64±6.93),(39.05±4.17)vs.(33.77±6.51);Ps0.001],孤独感水平仍低于低依恋组[(28.53±11.08)vs.(34.79±10.96);P0.01]。结论:儿童与宠物的亲疏程度和情感联结的紧密性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存在明显联系,但其中的影响机制和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自尊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权变性自尊量表、自我价值权变性量表和自尊量表对18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在自我价值的整体权变性和家人支持、竞争、外表、学术能力、他人认同5个领域的权变性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自我价值权变性的年级差异不显著(P0.05);在竞争、外表和他人认同3个领域的权变性上,高、低自尊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2男生在竞争领域的权变性可以有效预测自尊水平(Beta=0.44,P0.001),女生在竞争(Beta=0.34,P0.01)、他人认同(Beta=-0.25,P0.05)、外表(Beta=-0.24,P0.05)和传统价值标准(Beta=-0.22,P0.05)4个领域的权变性可以有效预测其自尊水平。结论自我价值感的权变性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电脑游戏成瘾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按线索取样,对某大学17名游戏成瘾倾向严重的大学生进行团体干预,并与另外一所大学10名基线水平一致的个体进行对照,在实施团体辅导前后采用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及多种情绪与认知问卷进行测量。结果:两组后测分数的协方差检验显示,在为期三周的人际团体辅导后,干预组电脑游戏成瘾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92.6±16.7)vs.(105.9±13.0)],也低于前测(98.9±16.4)(均P0.01)。团体辅导后,干预组抑郁、焦虑、人际自我负性认知得分均低于对照组[(6.4±7.9)vs.(13.5±5.6),(39.7±6.4)vs.(49.9±10.3),(15.1±4.3)vs.(19.9±3.0);均P0.01],而自尊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29.3±2.9)vs.(24.6±4.8),P0.01]。结论:以人际互动为主的团体辅导对游戏成瘾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