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喉癌染色体6q25区域的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6q25区域内筛查喉癌相关的基因,探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Ⅱ(IGF2R)基因及脆性住点FRA6E在喉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6q25区域选择3个微卫星多态标记,其中D6S980位于IGF2R的5′端且与FRA6E紧密连锁。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聚丙烯酰胺尿素凝胶电泳-DNA银染方法对70例喉癌进行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分析。结果:在这3个座位上,喉癌LOH频率以D6s980处最高,达41.4%,MI频率为26.8%。总的异常频率为68.2%。LOH和MI与喉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提示IGF2R可能是喉癌相关的抑癌基因。脆性位点FRA6E所在的染色体区段可能存在与喉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3号、10号染色体的HPV感染状态、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以寻求CIN进展为宫颈癌的分子机制.方法选择D3S1234,D3S1300,D10S541和D10S1687 4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87例CIN组织进行HPV感染状态,LOH,MI分析.结果87例CIN中,30例HPV感染阳性(34.5%);48例至少有1个位点LOH阳性(55.2%),LOH阳性率在CINⅢ明显高于CINⅠ及CINⅡ(P<0.05),在HPV感染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19例至少有1个位点MI阳性(37.1%),MI阳性率在CINⅢ明显高于CINⅠ及CINⅡ(P<0.05),所有MI阳性者均为LOH阳性.结论3号、10号染色体可能存在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LOH及MI是CIN进展为宫颈浸润癌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宫颈癌组织3号染色体的杂合性丢失(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遗传不稳定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D3S1234、D3S1300、D3S1481三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聚丙烯酰胺-银染技术对67例宫颈癌组织进行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结果 67例宫颈癌中有48例(71.6%)至少有一个位点LOH阳性,有25例(37.1%)至少有一个位点MI阳性;LOH阳性率Ⅲ、Ⅳ期大于Ⅰ、Ⅱ期,鳞癌明显高于腺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中、低分化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阳性率Ⅲ、Ⅳ期大于Ⅰ、Ⅱ期,腺癌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高于中、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阳性者均为LOH阳性.结论 3号染色体短臂可能存在宫颈癌相关抑癌基因,LOH及MI是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19号染色体短臂微卫星MSI和LOH的主要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SSLP-银染方法扩增79例原发性胃癌及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染色体短臂不同位置的7个点,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运用Genescan软件和Genotyper软件分析MSI和LOH,然后进一步分析微卫星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关系.结果:79例胃癌患者中,至少有1种微卫星发生LOH,其频率为31.18%(27/79),在所有微卫星中,D19S591和D19S565的LOH发生率分别为60.32%(38/63)和48.15%(26/54),高于其他微卫星的LOH.LOH高频率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相关,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LOH频率也增加(P<0.05),而MSI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相关性不大.结论:19p高频率的LOH与原发性胃癌的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相关,且LOH高频率提示在该区域可能存在肿瘤抑癌基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及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的杂舍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c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晓东  房殿春 《四川医学》1997,18(6):345-347
胃癌及胃粘膜癌前病变染色体5q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初步研究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400038)周晓东房殿春鲁荣罗元辉近期研究显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参与了肿瘤的发生,是肿瘤发生的一种新机制[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8.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CIN)是一组与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包括宫颈癌前期病变和原位癌,反映了宫颈癌(CC)连续发展的过程,即由宫颈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原位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已认识到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显微切割胃癌细胞检测染色体7q31.1区域的杂合性缺失(LOH),绘制胃癌7q31.1区域等位基因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揭示胃癌细胞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分析7q31.1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在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上行显微切割获得胃癌细胞.采用Chelex-100方法分别抽提切割的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对照细胞的DNA.利用高密度微卫星标志结合PCR技术,检测胃癌染色体7q31.1杂合性缺失,绘制胃癌染色体7q31.1等位基因的缺失图谱,确定其常见最小缺失区域.结果 胃癌染色体7q31.1至少有一个位点存在杂合性缺失者21例,占70.0%(21/30);D7S2459、D7S523、D7S2502、D7S486、D7S480、D7S650、D7S2486各位点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0.0%、6.7%、23.3%、43.3%、26.7%、26.7%、20.0%;缺失图谱分析显示常见最小缺失区域位于D7S2502~D7S480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一区带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缺失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灶位置、病理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不相关(P>0.05).结论 胃癌染色体7q31.1常见最小缺失区域在D7S2502~D7S480之间,在D7S486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p16基因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探讨p16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MI)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20例胃癌和癌旁组织LOH进行分析。结果:癌组织D9s171和D9s1604的LOH分别为3例和10例,癌旁组织分别为2例和4例。两位点LOH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胃癌组织较癌旁组织LOH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两个微卫星位点LOH的发生率分别为50%(4/8)和58.3%(7/12)(P>0.05);两位点LOH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的LOH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或胃癌的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 on chromosome 6q in ovarian cancer, and localize a minimum area in deletion region. Methods: 93 ovarian tumors were analyzed for LOH studies with 1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spanning chromosome 6q. To further localize a minimum area in deletion region. Ninetee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used to refined a minimum area. Results: Forty three tumors (46%) were demonstrated allelic losses, which spanned less than two megabase areas, franked by a distal marker D6S311 and a proximal marker D6S1649, and likely harbored ovarian tumor suppressor gene (s). With analysis of density of LOH, increased DNA copy number at loci of 6q was demonstrated between D6S1649 and D6S311. Conclusion: It is possible that duplication after the allelic loss might be a main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carcinogenesis in ovarian tumor. The refinement of these candidate tumor suppressor genes loci might facilitate future loss of heterozygosity studies and enable the isol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from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2.
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中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切片提取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MSI。结果:胃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其中高频MSI(MSI-H)3例,低频MSI(MSI-L)4例。5个位点中以BAT-26的阳性率最高,为1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5),MSI与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关。结论:MSI的发生率与所选位点有关,MSI更多见于胃窦癌,MSI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和CD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CD44v6(CD44 splice variant 6)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在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42例胃溃疡患者(胃溃疡组),33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健康体检组)血清中OPN和CD44v6的水平。结果胃癌组血清中OPN和CD44v6的水平均高于溃疡组及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癌患者血清OPN和CD44v6的水平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相关(P<0.05)。胃癌患者血清中OPN与CD44v6的水平呈正相关(r=0.8645,P<0.01);二者联合检测敏感性提高至92.5%。结论血清OPN和CD44v6的水平可作为胃癌诊断和病情监测的临床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提高了胃癌诊断敏感性,可作为筛查指标用于胃癌的筛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胃癌患者血浆VEGF及IL-6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血浆VEGF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VEGF、IL-6水平与肿瘤大小、血管侵犯、淋巴结受累及肝脏转移密切相关(P〈0.05);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升高,VEGF及IL-6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血浆VEGF及IL-6水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无关(P〉0.05),血浆VEGF、IL-6之间成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VEGF、IL-6水平与胃癌浸润、转移等有关。联合检测血浆VEGF、IL-6对胃癌的诊断、疗效判断等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20例大肠癌患者和2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不稳定性及脆性部位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发现患者染色体裂隙、断裂及脆性部位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脆性位点1q21、8q22在半数以上的病例中表达,并与癌基因同位或毗邻。说明大肠癌患者具有明显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特征,并提示其染色体不稳定性的增高可能与大肠癌患者的肿瘤遗传易感性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并探讨华蟾素辅助FOLFOX6方案治疗非手术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与预后。方法:入选我院80例非手术进展期胃癌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n=42例)与对照组(n=38例),对照组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步服用华蟾素片,化疗结束后随访36个月,对比化疗结束后3个月近期疗效、远期生存率与生存月数。结果:①治疗组近期疗效中总体有效率(64.3%)高于对照组(52.6%)(χ2=1.118,P=0.290),KPS评分高于对照组(80.4±6.7)VS(77.5±6.2)(t=2.011,P=0.048);②两组化疗期间毒性反应类似,主要是Ⅰ~Ⅱ度毒性反应,Ⅲ、Ⅳ度少见;③治疗组累积生存率、平均生存月数均高于对照组(0.190±0.061)VS(0.079±0.044)(χ2=2.308,P=0.129)、(19.524±1.400)VS(16.842±1.215)(t=9.171,P=0.000)。结论:华蟾素辅助FOLFOX6方案治疗非手术进展期胃癌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一定程度上延长存活时间,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成凡  楚雍烈  贺大林  杨林  陈萍  杨娥 《医学争鸣》2003,24(8):693-695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6q的微卫星改变(MA)在膀胱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研究6q的杂合性缺失(LOH)与膀胱肿瘤的关系.方法:应用6q21区域附近D6S404,D6S434微卫星标志,以PCR—SSLP—银染法对31例膀胱肿瘤的尿脱落细胞与肿瘤组织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64.5%的肿瘤组织和58.1%的尿脱落细胞发生MA;10例非膀胱肿瘤对照未出现MA;检出率与肿瘤分期,分级无相关性;肿瘤组织D6S404 LOH发生率35.5%,D6S434 LOH发生率22.6%.结论:尿脱落细胞微卫星分析有早期诊断意义;6q21区域附近可能存在与膀胱肿瘤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骨髓血中微转移的检测和意义。方法:以CD44v6基因作指标,以半定量RT鄄PCR方法检测46例胃癌患者和6例非恶性病对照者。结果:6例对照者外周血和骨髓血中都未检出CD44v6mRNA表达,4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骨髓血中CD44v6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84.8%和86.9%(39/46例,40/46例),骨髓血阳性表达率稍高于外周血(P>0.05),外周血中弥漫型癌血中32例有30例有CD44v6mRNA表达,表达率93.75%,而肠型癌血中14例仅有9例有表达,表达率64.2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骨髓血中弥漫型癌32例中31例有CD44v6mRNA表达,表达率96.87%,而肠型癌血中14例仅有10例有表达,表达率为71.4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骨髓血中CD44v6基因的微转移表达可提高胃癌患者临床分期的准确性,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去乙酰化酶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作者医院2011-10/2013-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87例为观察组,选取本院同期胃黏膜慢性炎症患者83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去乙酰化酶6蛋白和mRNA的表达,分析胃癌患者病理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乙酰化酶6蛋白和mRNA表达的关系,分析胃癌患者乙酰化酶6蛋白与mRNA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乙酰化酶6蛋白阳性率、乙酰化酶6 mRN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乙酰化酶6蛋白、乙酰化酶6 mRNA与病理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组织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乙酰化酶6蛋白和mRNA表达有助于判定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症和生物学行为,具有高度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在胃癌及肠化组织中的发生规律及其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胃癌、4 0例肠上皮化生的石蜡标本分别提取病变及相应正常组织的DNA ,应用银染PCR SSCP技术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的不稳定性。结果 :胃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 3 3% ,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 (P =0 0 4 4 )。肠化组织MSI发生率 2 0 % ,MSI全部出现在中度以上肠化组织中 (P =0 0 13) ,且更多见于女性 (P =0 0 4 4 )。结论 :MSI是胃癌多步骤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 ,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