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囊肿、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37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瘤患者行T1WI、.TR2W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扫描,分别进行病变实性区域及正常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肝囊肿、肝血管瘤与肝癌及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分别为(2.87±0.57)×10-3mm2/s、(1.99±0.31)×10-3mm2/s、(1.28±0.23)×10-3mm2/s、(1.17±0.13)×10-3mm2/s、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与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就是一种在分子运动水平上,分析病变内部结构及组织成分的无创性功能成像,是目前对微血管灌注和弥散效应进行活体定量研究的最佳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基本成熟[1]。随着快速成像磁共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技术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抑制或减弱了生理运动伪影,使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在腹部的临床应用受到关注,现将DWI在肝脏肿瘤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不同b值和测量位置得到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肝脏肿瘤进行常规MRI平扫和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其中48例肝脏肿瘤同时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表观扩散系数(b值)分别为0s/mm2和1000s/mm2,测量病变整体、边缘及中心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灌注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肝癌、肝脏转移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1.04±0.36)×10-3mm2/s、(1.46±0.49)×10-3mm2/s;肝囊肿、肝脏血管瘤患者病变区的ADC值分别为(2.38±0.81)×10-3mm2/s、(1.97±0.63)×10-3mm2/s;b值0s/mm2时,肝脏良恶性肿瘤之间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值1000s/mm2时,肝脏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区域内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测量感兴趣区位置,在病灶边缘与中心之间,恶性肿瘤的灌注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良性肿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特别是高b值及灌注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4.
《实用医技杂志》2017,(4)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肿瘤筛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80例、5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对病灶进行局部CT、MRI检查,同时对健康者进行正常组织DWI检查,测量ADC,对肿瘤患者进行全身DWI检查。结果病理诊断检出134个病灶,其中CT检出112个(83.6%),DWI检出130个(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符合率78.6%(88/112),DWI诊断符合93.1%(12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转移率90.0%(72/80),发现转移病灶315处,转移性病灶DWI呈白色高信号;骨转移瘤ADC水平以及健康人群相应部位的组织ADC水平如下。病例组脑转移、肺转移、肝转移、肾上腺转移、骨转移、转移淋巴结与健康组正常组织AD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用于转移瘤的定位定性诊断,用于原发病灶的组织特性分析,指导手术分期。 相似文献
5.
3.0 T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47例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散成像,分析各种病变弥散成像的特点并测量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DWI图像显示,病灶呈较高信号46例,信号欠均匀以及边界欠清的病灶分别占51.06%(24/47)、44.68% (21/47)。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45.86±33.97)×10-3]?mm2/s、[(185±53.09)×10-3]?mm2/s 和[(212.62±81.72)×10-3]?mm2/s,转移瘤与肝脏的ADC值存在显著的差异(t=3.202, P=0.011),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与肝脏的ADC值之间无差异。转移瘤与肝细胞癌之间、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之间的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瘤与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0 Tesla MR弥散成像有助于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转移瘤的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6.
MRI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以及多参数成像的优势而得到广泛采用.常规MRI序列主要包括: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的T1WI、T2WI以及钆喷葡替胺酸(Gd-DTPA)增强,所显示的是病变的含水量、血流的流空现象和对比剂透过毛细血管进人病灶等情况,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是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之一,通过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的研究,能在早期提供准确的病理生理状态下,组织成份之间水交换的功能状况,和组织空间组成的相关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盆腔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价值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盆腔肿瘤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MRI扫描及磁共振扫描弥散加权扫描,并对患者的诊断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宫颈腺癌10例,前列腺癌2例,直肠癌2例,T1WI信号均呈等低或是略低表现,T2WI信号则呈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眼眶肿瘤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特点,及其在眼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3例眼眶肿瘤患者分别行磁共弥振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利用数据测量软件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的测量。23例患者中,22例有病理诊断资料,1例临床诊断为静脉瘤的患者未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眼眶肿瘤的DWI图像信噪比良好,能满足成像要求。良性肿瘤11例(病理诊断10例),ADC值为(1.81±0.45)×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逐渐降低;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12例,ADC值为(0.79±0.23)×10-3mm2/s,病灶的b0至b1 000的信号无明显降低。结论 DWI可以增加眼眶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眼眶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过手术或穿刺有病例结果的前列腺疾病患者111例,其中前列腺增生50例,前列腺癌61例。所有病例行磁共振弥散扫描,b值为1000 s/mm2,分析各病例病变组织的DWI表现,统计癌性病变与增生病变的DWI图像差别。结果 111例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61例,其中55例术前MRI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并能直观显示肿瘤的范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45例,诊断准确率为81.2%。结论磁共振DWI成像可清晰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信号特点以及ADC值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并且对前列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肝内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按照要求进行上腹部平扫以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比较肝内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若b值0s/mm2时,肝脏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脏灌注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b值1000s/mm2时,肝脏良性病变区和恶性病变区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灌注之间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肿瘤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施诊断,能够有效鉴别高b值与灌注ADC值,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王庭红 《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75-78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直肠间质瘤患者MRI表现能基本反映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结论MRI能多方位显示直肠间质瘤的本身特点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对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检查作为排查临床住院患者中怀疑急性脑卒中的首选检查方法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2013年1月-2013年3月间所有怀疑急性脑卒中需要紧急行神经影像检查的住院患者,只要没有MR检查禁忌证均优先行MR-DWI检查。对研究期间核磁检查进行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35例怀疑急性脑血管事件需要紧急行神经影像检查,其中128例没有MR检查禁忌证。在无MR检查禁忌证的患者中95例患者(74.2%)实现优先行MR-DWI检查。有MR检查禁忌症的7例患者和无法紧急行MR检查的33例患者改行CT检查。结论对于适合行MR检查的患者本试验实现了70%以上患者及时安全行MR-DWI检查,说明了在排查急性脑卒中时MR-DWI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常见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低场强MRI诊断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内常见局灶性病变的低场MRI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用低场强磁共振常规SE(四回波)T2WI结合快速返转恢复序列法,以肝脏信号强度作为病灶信号标准,将其分为低、等、高信号,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图像分析方法。结果 在常规SE(四回波)T2WI(TE=80ms)像中,肝细胞癌、肝转移瘤与肝实质相比,多呈等、略高信号;当TE=110ms时,病灶的信号强度与TE=80ms时病灶信号强度相似或有轻度下降,边缘模糊,信号不均匀,而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脓肿信号随TE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高,边缘清晰锐利,呈典型的“灯泡征”。结论 应用各种成像序列可弥补低场MRI腹部成像的不足,亦能提高低场强MRI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探索一种准确、敏感及非侵入性的胰腺癌诊断方法,其中以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弥散成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为代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它们在胰腺癌的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及其他胰腺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正显示出重要价值。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在分子扩散、生化代谢、组织灌注等方面存在差异,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能反映这些差异而用于鉴别诊断。磁共振功能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方法,能够提供鉴别胰腺癌与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滑膜疾病包括一系列以滑膜炎、感染、增生、化生、肿瘤方面等为特点的复杂疾病。磁共振对滑膜的病变非常敏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滑膜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现对滑膜疾病的临床病理及相关磁共振的表现特点进行综述,以探讨磁共振在滑膜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直肠癌分期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各异,患者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磁共振对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5TMR对20例脑脓肿、26例胶质瘤、29例转移瘤、14例表皮样囊肿、26例蛛网膜囊肿进行常规MR、DWI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测量和增强MR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脑脓肿、胶质瘤和转移瘤全部强化,表现为环状或花环状强化;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病例不强化。DWI上16例脑脓肿和14例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26例蛛网膜囊肿均为低信号;55例脑肿瘤患者中,5例胶质瘤呈高信号,13例呈混杂信号,其中10例为胶质瘤,3例转移瘤,其余均为低信号。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及增强磁共振在颅内囊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5T磁共振LAVA联合MRCP序列在肝门部胆管癌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优势。方法收集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1.5T磁共振的常规MRI、MRCP图像及LAVA动态增强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其诊断价值。结果 LAVA联合MRCP序列对本组病例的定位准确率为100%,定性准确率为92.3%,分型准确率为88.9%,较常规MR分型较高,MR常规联合MRCP及LAVA检查定性均正确。结论 1.5TLA-VA联合MRCP序列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价值,LAVA序列动态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实质期等各个时相,不但有利于小病灶的发现,还能提供病灶的血供情况,为临床提供更高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