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特点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40例,分别在不同阶段对患者头颅进行CT检查,对不同阶段的CT影像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本研究40例患者在1天内CT检查发现4例患者现中线偏移,5例患者有低密度征象,9例患者有脑水肿征象,4例患者有高密度征象,在1-7天进行CT检查时大部分患者表现出低密度征和脑水肿征,分别为33例、30例,现中线偏移10例,出血征7例,高密度征2例,经1个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各项指标明显好转。结论不同阶段的大面积脑梗塞其CT的表现不同,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有利于患者恢复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烟雾病的磁共振成像(MRI)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表现,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烟雾病患者MRI和MRA表现,其中9例患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对两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MRI图像显示脑梗死18例、脑出血15例、脑萎缩1例、脑室扩张16例,余4例脑实质未见出血及梗死;MRA显示颈内动脉受累16例,大脑前动脉受累者28例,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4例,大脑后动脉受累者10例,可见Moyamoya血管30例。8例DSA与MRA检查结果一致,1例MRA较DSA高估狭窄程度。结论 MRA结合MRI检查可作为烟雾病首要的筛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的CT及MRI影像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48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的CT及MRI影像资料,分析其CT及MRI影像特点。结果 48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中20例行CT扫描检查,其中急性期7例,亚急性期11例,慢性期2例;28例行MRI扫描检查,其中急性期11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7例。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患者CT平扫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等低密度影,血肿清晰,伴有骨质伪影,脑实质未见异常。MRI平扫轴位T1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邻近脑实质略受推挤;脑实质未见异常信号影,灰白质界面清楚,部分脑沟增宽加深脑回变浅,中线结构无偏移;MRI平扫轴位T2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颅底大血管形态及走形未见异常,颅骨骨髓信号正常;MRI平扫轴位FLAIR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高信号影;e DWI未见弥散受限。结论 CT扫描可见双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弧形等低密度影;血肿不清晰;MRI扫描轴位T1可见弧形高信号影,血肿清晰,中线结构无偏移;轴位T2可见弧形高信号影,轴位FLAIR可见弧形高信号影;e DWI未见弥散受限。双侧额顶部硬膜下出血的CT及MRI影像特点明确,临床应以MRI检查为主,CT检查为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6例H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结果 HT发生于梗死后9 h~15 d,平均(8.26±0.35)d,14例发生于溶栓治疗后。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10例,脑实质内血肿(parenchyma haematoma,PH)6例。出血位于脑叶8例,基底节区6例,中线额叶-胼胝体区域1例,小脑1例。HI表现为梗死区域内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伴占位效应,主要发生于较大面积梗死灶中。结合影像学复查,本组CT及MRI均能对HT作出诊断,以MRI的DWI序列显示最佳,T2WI序列其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溶栓治疗2周内更易并发HT;CT及MRI随访尤其是MRI DWI序列可明确HT。  相似文献   

5.
任小芳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07-108,110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在脑梗死前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临床诊断为脑部局灶性缺血的患者,在发病24 h内于我院行CT、MRI和MRA检查,将CT、MRI、MR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在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中未发现任何新的脑梗死灶,CT脑灌注成像发现脑梗死前局部血流低灌注有52例,其中Ⅰ1期15例、Ⅰ2期26例、Ⅱ2期11例;MRI发现新发缺血灶34例;MRA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结论:脑梗死前期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降低,常规CT平扫和增强、MRI对此敏感性较低。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脑梗死发作超早期敏感发现脑组织局部血流的灌注变化,并且可以对低灌注血流的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进行分期,对临床的诊断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及转归。方法:对经头颅CT/MRI证实的32例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5.0%)和心房纤颤(45.6%)的患者,临床上以大面积脑梗死(84.4%)和脑栓塞(53.4%)多见,出血转化多发生于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8.8%),影像学上多表现为非血肿型(65.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高危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检查CT/MRI,以便及时诊断,及时调整治疗,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MRI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早期征像的认识提高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CT复查确诊,其中1例还有MRI证实,发病在6h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CT征象有:病变区周围脑沟、脑池变窄或闭塞、消失;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或称为动脉致密征);灰白质分界不清(或称岛带征);病变区密度略减低;病变部位、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结论:平扫CT可发现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一些早期征像,同时CT可排除脑出血,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8.
田洪  刘磊  郝磊  臧巧利  朱川 《重庆医学》2015,(2):183-18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HT患者48例,其中,出血性梗死(HI)45例(93.8%),其中HI‐1型27例,HI‐2型18例;脑实质内血肿(PH)3例(6.3%),其中PH‐1型2例,PH‐2型1例。PH‐2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HT。进行CT、MRI检查,界定梗死面积,选择不同治疗方式。结果HT患者梗死后出血时间发生在1周内14例(29.2%),1~2周内28例(58.3%);脑叶梗死25例(52.1%),出血灶均在皮层和(或)皮层下,深部脑实质梗死11例(22.9%),出血灶在梗死灶内或其边缘,脑叶及深部梗死8例,小脑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出血灶均在梗死灶内;继发于大面积脑梗死31例(64.6%),继发于小面积脑梗死14例(29.2%),继发于腔隙性脑梗死3例(6.3%);HI表现为皮质和(或)皮层下白质、脑深部点状、斑片状、条索状、脑回状出血灶;PH表现为梗死区域血肿形成,血肿主要位于深部基底节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叶部位的梗死更容易并发HT。HT多发于脑梗死后1~2周内,应当于这段时间内复查头CT或MRI。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介入术后即刻头颅CT高密度征影响因素.方法 取2014年9月至2020年5月间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就诊的150例因急性前循环闭塞行急诊动脉溶栓取栓患者术后即刻头颅CT影像资料,从中选取图像质量良好、24 h内有MRI或CT复查的病例,根据术后即刻头颅CT有无脑实质高密度征,将研究病例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头颅CT、MRI检查不同阶段大面积脑梗死影像学征象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检查影像学结果。结果 头颅CT、MRI检查大面积脑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73.61%、95.83%。MRI检查的检出率显著优于头颅CT检查(P<0.05)。头颅CT检查急性期可见病灶区密度降低,呈大片状稍低密度影,皮髓质密度无改变,边界不清晰;14例可见病灶区脑池、脑沟消失及脑组织水肿等占位效应。亚急性期患者脑组织水肿缩小,占位效应明显变弱,病灶边界清晰,呈低密度;慢性期CT示低密度影空腔,其范围较前两期缩小,且边界清晰。MRI检查急性期示T1WI、T2WI呈低、高信号,FLAIR序列上可见大片状及条片状稍高信号影或片状等信号影。亚急性期T1WI序列呈稍高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且信号均匀。慢性期T1WI、T2WI也分别呈低信号、高信号。结论 头颅CT与MRI均可有效显示大面积脑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探讨CT联合磁共振(MRI)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6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总结不同检查方法对于不同脑梗死的检出诊断率及图像表现。结果 CT联合MRI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联合MRI检查对不同发病时间脑梗死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脑梗死CT和MRI形态、结构基本类似,可见脑沟裂池消失或模糊低密度区,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CT可出现岛带征和脑动脉高密度征,而MRI则表现为T1WI低信号,病灶于T2WI及FLATR均为高信号。结论 CT和MRI检查均可对不同时期脑梗死的病理变化清晰显示,但CT联合MRI检查可明显提高脑梗死的诊断率,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2.
邓秋英  呼健 《现代医学》2001,29(1):31-32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之间的相关性以及MRI、MRA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和(或)体征的老年病人作MRI和MRA检查,从其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MRI显示38例脑实质改变(脑梗死、出血、腔隙性梗死、皮层下缺血灶),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左侧小脑半球海绵状血管瘤和1例不典型小脑扁桃体疝。MRA显示40例有血管病变(动脉狭窄、闭塞、分支减少)。结论脑血管病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最常受累的血管是大脑中动脉。MRI和MRA联合检查可同时显示脑实质和脑血管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神经外科因外伤收住但脑CT正常的17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经CT分型证实脑梗死面积超过一个脑叶、>50 mm的162例病人作为大面积脑梗死组,脑梗死面积<50 mm的158例病人作为小面积脑梗死组。对3组病例的EE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 h内以及24~48 h进行CT检查的阳性率和相同时间段EEG检查结果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EEG正常10例,EEG轻度异常19例,EEG中度异常84例,EEG重度异常49例。小面积脑梗死组EEG正常28例,EEG轻度异常80例,EEG中度异常40例,EEG重度异常10例。2组脑梗死患者EE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EG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大面积脑梗死组EEG阳性率和脑CT检查结果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48 h EEG和脑CT检查阳性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G对早期CT排除出血而未能显示梗死灶的脑梗死诊断价值较CT大,CT与EEG联合检查,可以更好地为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的意义。方法: 18例小脑梗死患者均行头颅CT、MRI检查,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及保护脑细胞;大面积小脑梗死予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结果: 小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18例中,治愈11例,好转5例,余2例病情较重,自动出院。结论: 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确诊比较困难。头颅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小脑梗死的重要方法,且头颅MRI优于头颅CT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治疗相关的颅脑并发症MRI表现。方法收集14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儿,且排除了白血病对中枢神经系统颅脑的侵犯,全部病例均行静脉化疗加预防性鞘内化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相关脑实质MRI的变化。结果 MRI显示14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脑内出现异常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脑实质出血、4例有脑白质病变,1例静脉窦血栓形成,2例脑膜炎,1例腔隙性脑梗死,1例有脑萎缩,2例同时有腔隙性脑梗死及脑萎缩改变,1例同时有脑白质病变及脑萎缩。结论 MRI多序列检查对显示白血病治疗相关脑内异常改变较为敏感,选择性行头颅MRI检查可及时发现病变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祥安 《当代医学》2014,(28):96-97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方法及效果。方法对河南省固始县公疗医院收治的7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CT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本组大部分患者在2h内就诊,对6h后入院就诊的患者多次CT检查结果显示,随发病时间延长患者脑组织水肿逐渐加重,梗死区域脑组织密度不断下降。本组CT扫描显示脑半球区域梗死患者21例,脑枕叶区域梗死患者16例,颞、顶叶区域梗死患者12例,额、叶区域梗死患者11例,脑基底区域梗死患者8例,顶叶、丘脑区域梗死患者7例。患者CT影像表现为脑中动脉呈条线状高密度分布且包含钙化、梗死中线结构向对侧移动、梗死呈大片状且片状边界模糊低密度区或梗塞分布呈双侧显示。结论大面积脑梗死与脑出血在临床症状上具有一定相似性,易出现误诊,采用CT诊断能够准确鉴别和区分,临床效果显著,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CT、MRI MRA、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资料及CT、MRI MRA、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4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基本正常4例;MRI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7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MRA见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伴异常血管网增多6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其中见大脑后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见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结论CT和MRI只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改变;MRA能较好的反映颅内血管病变部位和范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颅内外侧支循环显示较差;DSA检查患儿均能明确显示颅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脑底异常血管网等)病变的部位,并能清楚显示其侧枝循环及颈外动脉各分支,DSA仍然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结核性脑膜炎(TB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间收治106例确诊为TB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期(早期)、Ⅱ期(中期)、Ⅲ期(晚期)患者分别为33例、48例、2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TCD、MRI检查,TCD检查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末峰流速(Vd)、平均峰流速(Vm)、搏动指数(PI),MRI扫描检查病变情况,计算单一检查及联合检查的阳性检出率,评估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TCD检查结果显示,早期患者Vm、Vs、及PI均显著低于中晚期患者而Vd高于中晚期患者(P<0.05)。MRI扫描检查结果显示早期患者中脑部异常17例,其中脑实质结核12例、脑梗死3例、脑膜增厚2例;早晚期中脑部异常56例,其中脑实质结核29例、脑梗死17例、脑膜增厚及强化16例、脑水肿5例、脑积水14例,且脑梗死合并脑膜强化、合并脑积水、合并脑实质结核各5、6、2例,脑积水合并脑膜强化、合并脑实质结核各5、3例,脑实质结核合并脑膜强化4例。TCD联合MRI检查对TBM的总体阳性检出率为89.62%,显著高于MRI单一检查的总体阳性检出率(68.87%,P<0.05);TCD联合MRI检查各分期检出率显著高于MRI单一检查(P<0.05),且TCD联合MRI检查与MRI单一检查各分期之间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头颅MRI可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情进行良好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来院治疗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CT及常规的MRI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DWI和MRA检查,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疾病进行分型,并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结果 DWI检查显示的病灶范围更加广泛,MRA对于出现血管闭塞或是狭窄的程度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DWI和MRA检查能够显示出清晰的图像,与常规的检查方式相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卒中分型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