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调查基层医院护理人员锐器伤现状,分析原因并探讨防护对策.方法:在本次调查中以基层医院100名护理人员为对象,根据本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对锐器伤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总结.结果:出现锐器损伤的护理人员有78例(78%),最多损伤4次,最少1次.其中由于刀割伤19例(24.3%),玻璃损伤25例(32.1%),针刺伤34例(43.6%).100名调查对象中,56例自觉洗手(56%),54例自觉戴手套(24%),总体来说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比较差.结论:护理人员必须增加对锐器伤发生原因的了解,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对锐器伤的防护意识、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对宜川县医院2004-2008年参加工作和实习的医护人员共35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的人数为312(88.6%),共发生锐器伤1680次,受伤两次以上的占90.15%,锐器伤以注射器、输液器针头为主占69.85%(针刺伤的环节:拔针、加药、回套针帽、分离针头,操作后丢弃废物时等。),其次为手术时缝合针刺伤,占16.54%。发生锐器伤上报仅占10.56%。在有潜在血液接触操作中戴手套的仅占23.65%。结论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临床操作中的不良习惯等导致锐器伤发生率高。因此,加强“全面性防护”概念教育,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有效降低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和伤害程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现状,提出减少锐器伤的防护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所二级医院2006年—2008年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 2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以针刺伤及玻璃安瓿刺伤为主,临床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结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完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和监管,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临床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建军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6,1(11):973-97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市二级(含二乙)以上医院的部分临床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锐器伤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行统计分析。结果163名护士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100%,其中1年内发生针刺伤412次,年刺伤率人均发生2.5次;安瓿损伤172次,人均发生1.1次;其他锐器伤53次,人均发生0.3次。结论临床护士的自身防护问题应引起重视,尤其要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规范其操作行为,减少锐器伤,避免职业感染等危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手术室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统计分析。结果:113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达100%,发生针刺伤共86次,年刺伤率人均1.8次;安瓶玻璃损伤62次,年刺伤率人均1.1次;刀剪损伤34次,年刺伤率人均0.4次。结论:手术室护理人员面临锐器伤的职业危险,各方面应采取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张淑芹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9,4(7):390-392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对我市五家医院的部分临床护士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行统计分析。结果167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达100%;发生针刺伤共516次,年刺伤率人均3.1次;安瓿玻璃损伤176次,年刺伤率人均1.1次;其他如刀、剪等损伤66次,年人均0.4次。结论护理人员面临锐器损伤的职业危险,各方面应采取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护理人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9.
锐器伤是医院内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1]。为加强锐器伤害的预防,防止锐器伤害后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现对我院182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进行调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临床医护人员750人,护工及保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手术室护士损伤原因的调查,提出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市不同单位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务及不同学历的12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造成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①缺乏预防损伤的标准和规范;②安全防范意识淡薄,缺乏岗前培训;③紧急情况下工作忙乱出错;④产品本身质量问题。结论: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利器损伤的发生以预防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原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200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北京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上报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为基础,分析导致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因素。结果在180例调查者中医师、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分别为40%和39.4%。受伤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等级,使用卡方检验对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工作科室、受伤日期、工作时间、工作类别、伤害发生操作环节、受伤部位为发生锐器伤的危险因素(P<0.05),与工龄无关(P>0.05)。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对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预测方程,结果显示最终模型卡方检验χ2=16.057,P<0.05,为有效模型。拟合度检验P<0.05,说明模型拟合良好。结论本研究显示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为医师与护士,主要发生在手术与检查、诊疗、护理环节,手术室与急诊室是高风险场所,主要暴露感染源为乙肝病毒。为防范锐器伤发生,应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安全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推广安全器具的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的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及防护现状,为制定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12年1月—2013年3月该院工作5年内的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的175名低年资护士中80%发生过锐器伤,62.29%的护士表示在为患者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从不戴手套;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是掰安瓿、整理使用后的锐器、双手回套针帽、治疗后拔针、操作中未对准或戳穿;75%的护士锐器伤后能够正确处理伤口;污染锐器伤的60人中73.3%的护士在受伤时未戴手套,伤后仅23.33%上报。结论低年资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熟练不规范、安全用具使用不足及上报意识差等是锐器伤的高危因素;加强对低年资护士职业防护及操作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及操作能力,提高锐器伤管理意识,完善上报系统,能有效降低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的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创口大小、受伤与手术的间隔时间基本相同(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组内除了术后18d和24d外,术后不同时间内C-反应蛋白均不同(P〈0.05),术后24h因手术C-反应蛋白最高,以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3)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4h、术后48h和术后24h 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不同时间试验组和对照组C-反应蛋白有差别(P≤0.005),试验组C-反应蛋白均比对照组低.结论我们研制的纤维蛋白胶抗生素复合体治疗深部创口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室急救,动态观察及护理,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提高抢救能力。方法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80例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9例,女性21例,通过规范有效的术前准备,术中抢救护理以及手术后护理,80例患者均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术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调查。结果80例患者中,基本治愈5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0.0%,经过术后调查,护理满意度达9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结论颅脑损伤具有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护理复杂等特点,而规范有效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和预后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防护现状及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并探讨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 对我市3家二级(含二甲)以上医院的部分临床护士发放自行设计的医疗锐器伤问卷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名护士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锐器伤,发生率为96.5%,其中1年内发生针刺伤508次,年刺伤率人均发生2.5次;安瓿损伤196次,人均发生1次; 其他锐器伤70次,人均发生0.35次.结论 临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淡薄,医院存在制度不健全,补救措施不及时. 相似文献
18.
19.
血液透析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现状,为卫生行政监督提出对策。方法:对60名血液透析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在培训前、培训后各进行1次"血液透析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情况"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比较培训前、培训后对预防的概念、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防护、职业暴露与规范操作等方面的认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随时戴手套的习惯、被刺伤后立即清洗伤口、医疗废物分类处置等方面的认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各项操作规程及防护措施,血液透析医护人员的防护观念和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