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显像对缺血性心肌病(ICM)预测价值。方法:应用B型超声血管探头检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89例心脏扩大或心功能减低患者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缺血性心肌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肌病(non-ICM)组IMT差异。结果:89例患者中,53例(61.6%)为ICM,36例(41.9%)为non-ICM。ICM患者中,IMT>1.0 mm者50例(94.3%);non-ICM患者中,IMT>1.0 mm者6例(16.7%)。ICM组与non-ICM组患者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中层厚度IMT>1.0 mm)判断缺血性心肌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3%、83.3%。结论:颈动脉超声是一种简单、可行的鉴别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的方法。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对ICM是一项有价值的超声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gopathy,ICM)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某些临床状态组成的综合在。以心脏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虽然按国际规定的心肌病定义并不包括缺血性心肌病,但这一新疾病名称在临床上逐渐被采用,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有很多相似之处,常易混淆,本文就此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受损,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 ICM)系1970年Burch等命名,是冠心病的一个特殊类型,其临床特点是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亦被称为心律失常型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自1969年Raftery首次提出患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者可以有类似于DCM的表现以后,许多学者认识到DCM与ICM在临床方面具有许多交叉重叠,缺乏特异性,而超声心动图(UCG)从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方面进行比较,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首先是由Raftery等于1969年提出的新概念,1970年由Burch等命名为ICM。ICM系指由于心肌缺血引起的以纤维化为主的心肌病变,是由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某些状态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成的综合征,多为慢性病程进行性加重。现就其相关问题及诊断和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1 病理改变 本病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硬化,由于冠状动脉严重而弥漫的粥样硬化,造成心肌长期供血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均以心力衰竭为主要症状和体征,致使两者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但治疗方法不同,故又甚需鉴别。冠状动脉造影能鉴别二者,但有创伤性,难以常规使用。本文分析了这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肌病(Ischmic Cardiomyopthy,简称ICM)是一种严重、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综合征。区别ICM的不同情形进行处理十分重要。现将有关本病的心功能改变特点、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病程、预后及处理等问题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心肌病(ICM)这一概念,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疾病所致长期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国内报道尚不多。正确认识ICM,有助于本病的及时诊断治疗,有助于延长病人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自1985年7月至1995年3月间,确诊为ICM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心肌供血长期不足,致散在性心肌纤维化或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区域由纤维瘢痕所替代.临床表现以心衰和(或)心律失常为主.大多数ICM药物治疗效果差,随着对ICM心肌内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的检出,为ICM的各种血管重建治疗找到了理论依据,并使之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石文华 《中外医疗》2009,28(8):46-46
缺血性心肌病通常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长期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所致;但ICM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脏扩大。AMI后的左心腔容量扩大,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心肌长度均增加;发病2周后心室造影即可表现左室舒张和收缩终末容积增大。核素心肌显像对于诊断ICM有重要意义,诊断ICM在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明确有存活心肌后,行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135例心肌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53例为DCM组,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患者82例为ICM组,两组患者均完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形态指数、心腔测值、超声频谱参数及心功能参数。结果:(1)DCM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S)分别为(49.83±3.51) mm、(64.62±3.48) mm,均高于ICM组(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为(73.34±4.05) mm,低于ICM组(P<0.05);(2)DCM组右心房内径(RAD)为(23.92±5.94) mm,高于ICM组(P<0.05);(3)DCM组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速度(PVE)、主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速度(AV)、肺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速度(PV)分别为(0.87±0.22)...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心肌病[1],与缺血性心肌病(ICM)临床表现相似。对经冠状动脉造影除外ICM而确诊DCM的34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28例,女性6例。47~65岁,平均(59±6)岁。吸烟史18例,高血脂症18例,高血压病13例,有心绞痛症状11例。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20例,Ⅳ级5例。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心房纤颤8例,束支传导阻滞12例,缺血性ST-T改变23例,室早连发,多源,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5名扩张型心肌病(DCM),35名缺血性心肌病(ICM)以及35名正常人从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三个方面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①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成球形,室壁变薄及动度弥漫性减弱;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为主,多呈葫芦状,室壁活动呈节段性障碍。②反映左室充盈流量状态的EPSS,DCM组显著高于ICM组;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ICM组多为单瓣膜返流且程度较轻。③DCM组以收缩功能降低为主,舒张功能可表现为“正常”;ICM组则主要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收缩功能可表现为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鉴别DCM与ICM提供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肌病(ICM)系长期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而引起.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类似,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我科自2003年1月~2005年6月共收治缺血性心肌病(ICM)16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资料加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4.
扩张性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心肌病的两种常见类型,二者在临床上均存在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且有较多交叉重叠的症状和体征,但均缺乏特异性表现[1,2],而老年人由于心脏减退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致使老年扩张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及鉴别非常困难;由于扩张性心  相似文献   

15.
因冠状动脉病所致的伴有不可逆性心肌损害和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称谓缺血性心肌病。其诊断依据:(1) 左室造影驱血率在0.04以下。(2)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主要冠状动脉分支狭窄75%以上。(3) 排除原发性瓣膜病和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心肌病[1],与缺血性心肌病(ICM)临床表现相似。对经冠状动脉造影除外ICM而确诊DCM的34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28例,女性6例。47~65岁,平均(59±6)岁。吸烟史18例,高血脂症18例,高血压病13例,有心绞痛症状11例。NYHA分级:级9例,级20例,级5例。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心房纤颤8例,束支传导阻滞12例,缺血性ST-T改变23例,室早连发,多源,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9例。胸部后前位X线片:主动脉型12例,普大型22例,心胸比例中度以上增大23例。二维及彩色多普…  相似文献   

17.
惠小勤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84-1286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鉴别要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确诊为31例缺血性心肌病、2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ICM组心力衰竭大多先呈左心衰竭,继以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DCM组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②a)ICM组心脏呈"圆拱门形",室壁活动节段性减弱。DCM组心脏呈"球形",室壁活动弥散性减弱;b)ICM组多为轻度二尖瓣返流;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P<0.01);c)DCM组收缩功能降低,舒张功能正常;ICM病组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二尖瓣E/A:ICM组<1,而DCM组>1(P<0.05);d)ECG RV6/Rmax≥3.0对DCM和ICM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及重复性好的特点,是ICM与DCM有价值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M R)是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引起功能性M R的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利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了缺血性心肌病(ICM)和非ICM患者M R严重程度主要决定因素的区别。方法:入选103例(男性91例,年龄64±12岁)左心室显著扩大的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素显像对缺血性心肌病(ICM)的诊断价值和疗效评价价值。方法选择321例临床综合资料确诊的ICM患者进行组合核素显像(CR I),与190例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CM)的核素显像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核素显像诊断IC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对167例ICM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显像,并与临床疗效评价情况对比,验证核素显像评价疗效的准确性。结果核素组合显像诊断ICM的灵敏度为92.8%(298/321),特异度为88.1%(170/193),阳性预测值93.7%(298/318),阴性预测值89.5%(170/190),准确性为91.6%(468/511)。核素显像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85.0%(142/167),临床评价疗效总有效率为83.8%(140/167),二者结果接近。结论核素组合显像能提高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准确性,在监测疗效方面与临床评价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基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痉挛甚至心肌内毛细血管网的病变,引起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的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腔的扩大,表现为充血性心肌病样的临床综合征,另外有少部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室肌舒张功能改变,心室壁僵硬度异常。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尤其是充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往往有多支冠状动脉发生显著性粥样硬化性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