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眩晕宁薄膜衣片与西比灵治疗眩晕的临床对照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眩晕宁薄膜衣片与治疗眩晕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病因明确的眩晕患者各50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治疗组用眩晕宁薄膜衣片2片,3次/d。半个月1个疗程。对照组用西比灵5mg,1次/d,睡前服,半个月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测定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并检查血流变学、血脂。结果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测定,眩晕宁薄膜衣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比灵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血脂结果比较:眩晕宁薄膜衣片可显著降低全血比黏度(P〈0.05)。显著降低血浆比黏度(P〈0.05),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三酰甘油(P〈0.01)。结论眩晕宁薄膜衣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善脑循环,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脑瘀清参芎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给予脑瘀清参穹芎胶囊口服,4粒/次,2次/d,对照组60例,给予尼莫地平20~40mg,3次/d,口服;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P〈0.01,两组间治疗效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血流量变化,经t经验,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脑血流量明显增加。结论脑瘀清参芎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A:P〈0.01;LVA:P〈0.05;BA:P〈0.01)。结论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院协定方眩晕停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则加用我院协定方眩晕停经验汤剂内服,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患者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2组患者证候积分变化评价其有效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患者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等主要症状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更为明显,其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其 LVA、RVA、BA 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眩晕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对1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3片,3次/d,28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能明显改善眩晕症状,能使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血流量增高,阻力指数(PI)降低,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西药扩血管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眩晕宁,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5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4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4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均10 d为1个疗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血供,观察治疗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5%,对照组总有效率78.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后循环灌注,改善脑组织供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纪峰海 《江西医药》2011,46(10):918-919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盐酸丁咯地尔0.2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联合脉络宁3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0d。对照组予脉络宁3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治疗10d。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作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及患者全血高切、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指标检查。全部病例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及尼莫地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P〈0.0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灯银脑通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mg/次,3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灯银脑通胶囊,2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眩晕障碍量表的筛查表(DHI-S)评分和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67%、8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DHI-S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DARS、DHI-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快,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银脑通胶囊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减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程度,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且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眩晕宁与倍他司汀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社区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VBI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苯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10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眩晕宁联合倍他司汀治疗VBI眩晕效果良好,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君  杜国英 《江西医药》2001,36(2):112-113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VBI)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有时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本文将对BAEP对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晕诊断的价值作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使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以20 ml舒血宁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2周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变化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血宁注射液能有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巾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随机复合对照讲究,对照组40例给予氟桂利嗪;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口服;两周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TCD(彩色经颅多普勒)检查颅内外椎动脉血流速度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7.5%,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治疗组50例。对照机应用拜阿司匹林片0.2g口服,1日1次,葛根素注射剂0.4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日1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自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4g口服,1日3次,平均15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62.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流变学3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可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微循环灌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南阳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7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10 m 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 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眩晕症状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5%、95.7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黏附率(PAR)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8例采用养血清脑颗粒口服联合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28例采用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治疗14天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7%,对照组总有效率78.13%,两组治疗后症状及脑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疗效、脑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血脂改善更为明显,2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能更好地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及临床症状,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升阳降逆调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3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对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5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以升阳降逆调脾胃针法为主,药物组予静脉点滴盐酸培他啶,口服眩晕停治疗,对治疗后两组病人的主要症状进行评估,同时分别经颅脑多普勒检查,观察双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间比较显示总有效率及颅脑多普勒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升阳降逆调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痰浊中阻型)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张腾飞 《北方药学》2011,8(5):26-27
目的:观察心血康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按就诊登记顺序,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静脉用心血康注射液联合甘露醇静滴,对照组48例静脉用能量合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77.1%,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心血康注射液联合甘露醇可调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血脂代谢,改善其异常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84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口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LVA、RVA、BA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A血流速度(39.45±3.61)cm/s、RVA血流速度(42.23±4.04)cm/s、BA血流速度(49.03±5.13)cm/s均快于对照组的(30.84±3.22)、(34.22±3.75)、(40.86±4.74)c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全血粘度(3.13±0.66)mPa·s、血浆粘度(1.53±0.20)mPa·s、红细胞...  相似文献   

19.
张春  田维君  王建国 《中国药业》2009,18(13):75-75
目的观察眩晕宁片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口服眩晕宁片,3片/次,3次/d,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粒/次,3次/d,均以服药3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40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治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明显改善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眩晕宁片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辅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嗪10mg口服,每天2次;地芬尼多25mg口服,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咯地尔2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2组均用药5d。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咯地尔辅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