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肝纤维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会慧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9):386-389,401
肝纤维化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将围绕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的认识,对采用基因治疗防治肝纤维化的相关探索性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5.
肝星状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被认为是ECM的主要来源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各种病因引起肝细胞损伤时,Kupffers细胞(KF),肝窦内皮细胞等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和ECM代谢.因此,HSC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分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由于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缺血缺氧,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和沉积是肝纤维化的核心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7.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肝纤维化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修复作用,即使可以应用基因或其他疗法彻底消除纤维化,但机体对抑制或消除纤维化后将产生何种反应及后果尚难预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对HSC与其活化型一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在肝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已颇为深入,而HSC激活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各种病因的肝脏损伤都伴有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活化HSC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导致肝纤维化.探讨HSC的改变在肝纤维化恢复中的作用,将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9.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 肝纤维化的基本概念(1)肝纤维化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特征为大量细胞外基质在Disse间隙沉积。(2)肝纤维化时不仅细胞外基质含量增加,而且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也发生了改变,正常肝脏Disse间隙细胞外基质是构成基底膜的成分,而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为形成纤维的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1〕。(3)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纤维化中,肝脏细胞外基质含量均增加,但原因不同的肝纤维化早期,其肝脏增加的细胞外基质分布是不同的,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主要分布在门脉区,而酒精引起的肝纤维化主要分布在中央静脉周围…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早期阶段,其发生涉及肝内多种细胞,而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及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活化、信号转导、凋亡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bvirus,HBV),简称乙肝,在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他一直是我国“八五”、“九五”、“十五”重点医疗科研攻关项目.众所周知,乙肝危害已成为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疾病,全球大约有20多亿人感染过HBV,其中约有4亿人为慢性感染.WHO已将HBV感染列为世界第九死亡原因,每年全世界死亡人数约30万.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区,有50-70%的人感染过HBV,约有1.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还要多)是HBsAg携带者.我国现患乙肝者约3000万,其中60%以上为慢性乙肝患者.可见乙肝患病者之多,对人类危害之大.为了让人们了解乙肝,本文从HBV的感染,发病、转归(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和药物治疗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姜黄素治疗肝纤维化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姜黄素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丹参治疗作为阳性对照,检测血清ALT、AST、HA、LN、Ⅲ型前胶原(PCⅢ)、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含量;肝组织行HE和Masson胶原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并按肝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时异常升高的ALT、AST、NO、HA、LN、PCⅢ、MDA、Hyp,模型对照组分别为(693.75±117.57)U/L、(892.50±105.69)U/L、(70.95±10.23)μmol/L、(468.22±93.45)mg/L、(346.44±75.08)mg/L、(279.82±54.00)μg/L、(402.25±39.16)nmol/g、(752.50±77.62)μg/g,姜黄素(每100g体重40mg)治疗组分别为(218.50±48.89)U/L、(376.60±79.13)U/L、(47.96±6.53)μmol/L、(289.96±60.43)mg/L、(107.35±27.24)mg/L、(148.95±28.63)μg/L、(236.10±30.54)nmol/g、(478.40±75.74)μg/g,P值均〈0.05;提升肝纤维化时异常降低的肝组织SOD水平,姜黄素(每100g体重40 mg)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0.39±21.23)U/mg、(46.52±20.01)U/mg,P〈0.05;明显改善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纤维化的病理学改变,肝纤维化评分明显降低(P〈0.05),接近正常对照组,且该作用随着姜黄素剂量增大而加强。结论姜黄素具有治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直接影响胶原代谢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双虎清肝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虎清肝颗粒对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6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空白模型组)、C1组(双虎清肝颗粒小剂量组)、C2组(双虎清肝颗粒中剂量组)、C3组(双虎清肝颗粒大剂量组)、D组(水飞蓟素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经皮下注射400 mL/L四氯化碳8 wk,各治疗组再给予不同剂量双虎清肝颗粒干预8 wk,阳性对照组给予水飞蓟素干预8wk,化学发光法检测6组大鼠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取大鼠肝脏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C3、D组同B组相比,脂质空泡明显减少,肝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假小叶形成、胶原纤维沉积明显减少.C1、C2、C3和D组大鼠纤维化程度与B组比较,有差异(12.6±4.6,10.7±3.9,6.4±3.4,6.5±3.3 vs16.1±5.5,均P<0.05).C3、D组大鼠血清透明质酸酶(HA)、血清Ⅳ型胶原(ⅣC)及血清Ⅲ型前胶原(PⅢP)水平较B组降低(161.50±37.38,185.30±9.76 vs 292.25±72.99:18.55±2.27,17.60±2.54 vs 33.42±6.49:19.49±3.26,25.84±4.69vs 36.58±8.13,P<0.001或0.05).结论:双虎清肝颗粒能够显著改善四氯化碳所诱发的大鼠肝纤维化,并且量效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4.
15.
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抗纤维化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CM(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rmatrix)过多沉积于肝内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中间环节。近年来 ,人们对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逐步改变了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传统观点 ,并且针对肝纤维化起始、进展的一系列环节 ,进行了抗肝纤维化的尝试 ,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下面简单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一、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其中TGF - β1(Trans formgrowthfactorβ… 相似文献
16.
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美国肝脏病学会报道了2006年第三次关于肝纤维化的专题研讨会的纪要。第一次会议于1989年召开,主要讨论基质的生物化学;第二次会议于2000年召开,主要集中于HSC的生物学特征;此次会议汇集6个国家的专家,集中讨论了肝纤维化的自然史,肝纤维化的标志和治疗终点;抗纤维化治疗的靶位;目前抗纤维化治疗的趋势及临床研究设计。近年来,由于对肝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不断深入,加上大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核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经多次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随访,发现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患者常伴肝组织学病变减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A P Geubel 《Acta gastro-enterologica Belgica》1990,53(2):216-224
Over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the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 in the liver has considerably progresse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biochemical and genetic techniques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13 different collagen proteins and a growing number of collagen-associated proteins such as fibronectin, laminin and proteoglycans. Many of these proteins have been cloned and sequenced. Progress also includes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biological roles of ECM components as well as its dynamic remodeling in various patho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Even if the clinical goal of prophylaxis and therapy of fibrosis remains distant, progress can be anticipated in the near future as basic processes are being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是由急、慢性肝功能失代偿所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总称,轻者表现为性格或行为异常,重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根据患者有无意识障碍及意识障碍程度,肝性脑病通常分为4期。肝性脑病是反映肝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在严重的肝性脑病基础上出现的脑水肿又是导致肝衰竭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积极预防与治疗肝性脑病是阻止重症肝病患者疾病进展、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