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腮腺多形性腺瘤诊治体会(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腮腺多形性腺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易误诊误治。我院1998~ 2 0 0 2年诊治 6例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3 2~ 71岁 ,平均 40 .8岁。均以面颊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主诉就诊。病程 7个月~ 10年。体检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肿块位于颧弓下方 ,质中等硬 ,扪诊呈结节状 ,界限清 ,与皮肤及深层组织无粘连 ,肿块大小 2cm× 2cm× 1cm至 5cm× 5cm× 3cm。1.2 治疗所有病例均于局麻下手术切除。采用腮腺S形切口 1例 ,肿块表面皮肤切口 5例 ,完整切除肿瘤及副腮腺腺体 ,术区加压包扎。2 结 …  相似文献   

2.
腮腺巨大多形性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腮腺区良性肿瘤,具有发病时间长,肿物呈缓慢性无痛性生长的特点。该文报道一例腮腺下极来源的巨大多形性腺瘤,并进行相关中外文献的复习回顾。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7岁。发现左耳下肿块近1月,检查:左耳下腮腺区可扪及3.0cm×2.5cm包块,质地中等,可活动,触诊呈哑铃状,无压痛,表面皮肤无异常。B超检查示左腮腺内两个低回声团块,一个约2.0cm×1.6cm,边界清,形似淋巴结回声;另一个约2.9cm×1.7cm界清,包膜欠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结论:左腮腺多发低回声团块。[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腮腺多形性腺瘤146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提高对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的效果,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对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治疗及愈后进行回顾总结。方法:腮腺多形性腺瘤146例,通过回顾病史、临床检查、B超、CT、病理诊断、手术方法等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96例随访病人中,复发3例、出现涎瘘2例、Frey’s综合征25例、面瘫8例。结论:根据肿瘤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将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腮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形性腺瘤 (pleomorphic adenoma,PA)又称混合瘤 ,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 6 0 %~ 70 % ,为最常见的腮腺肿瘤。由于 PA多无完整包膜 ,而且瘤细胞常侵袭至包膜内、外 ,致使术后肿瘤复发 ,恶变 ,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鉴于该瘤的生物学特性 ,一般将其归属界于良恶性之间的临界瘤。肿瘤恶变后治疗 ,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损失。因此防止多形性腺瘤恶性变 (malignance of pleomorphic ademoma,MPA)有重要意义。本文对 MPA有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收集本院 1 986年 1 2月~ 2 0 0 0年 6月住院 PA患者 87例 ,男性 46例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MRI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1年间17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I平扫加增强表现,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27~70岁,平均50岁.结果:17例患者的17个病灶均为边界清晰肿块,12例有分叶,16例可见包膜.病灶的最大径为1.0~6.3cm,平均2.6cm.与正常肌组织信号相比,肿瘤在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压脂相呈明显高信号o6例见囊变,2例有钙化影.增强后扫描,17个病灶均有明显延迟强化,其中,4例为均匀强化,13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腮腺单发孤立性病灶,MRI表现为边界清楚、有分叶、可见囊变(或)钙化、有包膜、增强扫描有明显延迟强化特点的肿块,应多考虑PA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存在一定的恶变几率,但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侵犯颧骨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病例国内外文献偶有报导 ,而以腮腺癌为主伴多发性腺瘤的病例尚未见报导。作者遇到 1例腮腺腺泡细胞癌伴多形性腺瘤病例 ,报导如下 :临床病例 女 ,2 5岁 ,于 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耳垂下方有一枣核大小肿物 ,伴疼痛。以后肿物生长快 ,增大明显。体检见左耳垂下方 3 .0cm× 3 .0cm× 2 .0cm大小肿物 ,表面光滑 ,与皮肤不粘连 ,质中等偏硬 ,边界不清楚 ,无明显活动 ,压痛明显。未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 :左腮腺肿物待排。术中见肿物包膜不完整 ,质脆 ,呈淡黄色 ,与面神经总干及周围组织粘连明显 ,钝性分离肿物 ,同时…  相似文献   

9.
吴其勤  胡勤刚 《口腔医学》2003,23(6):372-372
目的 对儿童腮腺多形性腺瘤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11例患儿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切除 ,对腮腺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 随访 2 4~ 5 8个月无复发和永久性面瘫 ,3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 治疗方法和成人相似 ,应注意面神经的保护 ,进一步寻找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改良手术方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62例,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面瘫,于术后2周~3个月内恢复正常,耳垂皮肤感觉减弱,于术后2月内恢复正常,无涎瘘发生,随访2~10年,Frey综合征2例,无肿瘤复发,术后术区无凹陷,切口疤痕隐蔽。结论:改良术式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传统术式相比,能达到同样疗效,但具有保存耳大神经,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后缺损便利,术后Frey综合征发生率低,术区无凹陷畸形,切口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索一种对腮腺混合瘤既能彻底切除肿瘤,又能考虑美观,术后面部畸形影响小,同时又能降低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127例腮腺混合瘤,从皮肤切口的选择(耳屏间切迹内切口或耳屏前切口),以及按肿瘤所在的区域,对其手术进路及切除范围与面神经分支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耳屏间切迹内切口(36例)术后明显比耳屏前切口瘢痕小,美观;在腮腺肿瘤局部广泛切除比整个浅叶切除术后面部畸形影响小;随访期2~13年,随访率92.2%,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涎瘘;11例出现暂时性面瘫,8例术后1个月面神经功能恢复,3例4个月后恢复。结论 (1)此手术方式选择的耳屏间切迹内切口比传统的耳屏前切口术后遗留瘢痕小;(2)混合瘤的手术范围应在腮腺浅叶区域内进行广度和深度的切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总结2002-01—2008-06期间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81例,其中54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随访3~9年。回顾性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术与浅叶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病例术后面瘫、Frey综合征、涎瘘的发生率均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可作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腮腺多形性腺瘤的不同手术方式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1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解剖面神经,肿瘤加腮腺区域性切除23例,肿瘤加腮腺浅叶切除94例,肿瘤加腮腺全叶切除46例.结果 手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3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7例,积液5例,涎漏1例.结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治疗原则是彻底切除,防止复发,对术后并发症进行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4.
不同型的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MA)系指巨大型、哑铃型及下颌骨内侧型。我科自1957年9月至1982年4月收治经组织学确定之腮腺PMA142例,其中此种形状的腮腺PMA32例(22.5%)。此文就其手术方法及术后随访进行总结及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报道1例原发多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此例原发多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发现及时,在右侧腮腺中发现两个独立存在的多形性腺瘤,病理诊断明确,手术彻底,愈后良好。原发多灶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罕见,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详细触诊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术后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复发病例第2次手术分别采用浅叶切除术、腮腺全切术、扩大切除术。11例中有5例首次术后病理报告为富有细胞型多形性腺瘤,占45.5%;有2例恶变(18%)者术后已辅以放疗。二次手术后随访3~15年,除1例多形性腺瘤恶变者第2次手术后5年复发,其余病例二次术后均未见复发。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与组织学类型及术式关系密切,富于细胞者易复发,手术越简单其复发率越高。结论:不规范的手术方法是导致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腮腺多形性腺瘤加部分腺体切除术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由于其包膜常不完整 ,因此保留面神经 ,行腺体浅叶或全腺体切除术被认为是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经典手术。作者对 1991~ 2 0 0 2年间厦门市口腔医院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的 6 4例 ,经瘤体加部分腺体切除术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18.
转移性多形性腺瘤(melastasizing pleomorphic adenoma MPA)是临床上罕见的涎腺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肿瘤组织学均为良性肿瘤表现,但因其可发生淋巴结或远隔脏器的转移而致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和原则。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并比较细胞增殖活性相关抗原Ki-67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后未复发病例、复发前病例、复发后病例及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病例术后石蜡标本中的阳性表达率。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制的PEMS3.1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i-67阳性表达率在腮腺低度恶性肿瘤组最高,其次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后组,再次为复发前组,未复发组最低;两两比较发现,复发前、后组Ki-67阳性表达率与未复发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后组之间Ki-67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后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亦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前组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组之间Ki-67则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复发前者Ki-67增殖活性高于未复发者,但与低度恶性腮腺肿瘤比较,其增殖活性明显不同,因此手术方式仍可选择腮腺部分切除术,但应结合其组织病理学和增殖活跃的特点,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0.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多形性腺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性肿瘤 ,占全部涎腺肿瘤的5 3.9% ,占涎腺良性肿瘤的 93% [1] 。以腮腺发生最多 ,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2 ] 。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 ,在未广泛实施解剖面神经之前 ,主要采取单纯肿瘤剜除术 ,因瘤细胞残存或包膜破裂后瘤细胞种植的缘故 ,术后复发率高达40 %以上[2 ] 。自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这一标准术式问世以来。复发率为 3% [1] ~ 12 .5 % [3] 。作者采用腮腺区域切除保留主导管治疗多形性腺瘤 38例 ,取得满意的效果 ,分析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在观察组 (腮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