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动静脉畸形常无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为隐匿性出血或慢性出血。常因反复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而就诊,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剖腹探查多数也难于发现病变而束手无策,甚至有的病例作了不恰当的手术。自采用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以来,发现此病也随之增多,现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道出血原因,我院1984~1986年间对多种检查不能明确原因的消化道反复严重出血患者,术前行选择性动脉造影诊断为此病共19例,术前未作选择性动脉造影,剖腹探查发现1例,共20例。其中行病变肠管切除且经活检病理诊断者9例。现着重外科手术治疗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女7例,男13例。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76岁。病程最短13天,最长20年。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反复消化道出血,15例有多次住院史,其中11例达3次以上,最多1例竟达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出血是指血液由于各种原因经过胃肠道丢失,常见的病因包括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机械性损伤、血管病变、肿瘤、胃肠道邻近脏器疾病等。不同原因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其临床特点有显著差别。因此,充分认识消化道出血原因和特点有利于诊断和治疗。消化道出血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根据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3.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反复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常无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与治疗经验.结果 16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在肝移植术后2 d~4.5年.经检查发现患者的出血原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3例,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3例,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出血2例,十二指肠降段黏膜下小动脉出血、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后出血、胆道出血及不明原因出血各1例.有2例经止血治疗无效而死亡,1例在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死于晚期肿瘤,其他患者经过积极止血治疗后好转,并长期存活.结论 肝移植术后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性胃病及消化性溃疡等.采用及时的止血治疗,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手术止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不明原因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小肠出血,临床常规检查多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和部位。我院自1997~2003年对28例不明原因急性消化道出血行急诊介入诊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合并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合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结果:9例年龄>60岁,8例为急性大出血,5例为间歇性出血;10例纤维结肠镜均无阳性发现,4例99锝红细胞显像均见有异常放射性聚集,8例行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均显示病变结肠肠壁血管“静脉相”迂曲、扩张;8例急性大出血作病变结肠肠段切除,痊愈出院。结论:中老年人无明原因出现下消化道出血者需考虑到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的可能性。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是首选;用99锝红细胞显像是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筛选方法,最终手术切除是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2例原因难查的下消化道出血,曾经各种检查均未能确定出血的原因,最后经手术探查,并术中配合应用纤维结肠镜查清了出血的原因与病变范围,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病历摘要例1.男,34岁。因黑便10余天入某部队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除肠道积血外未见其他异常,术后5天又开始便血。术后9天二次剖腹探查,术中仅见胃粘膜有少许点状出血,未发现明显出血灶,施行胃大  相似文献   

8.
消化道出血在儿童较为常见,其出血原因众多,并随年龄变化而不同。大部分消化道出血通过常规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可探明原因,对于少部分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经保守治疗没有明显效果或者反复出血而不明原因者,胃十二指肠镜、电子结肠镜与腹腔镜联合的"一站式"杂交诊治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内镜止血微创有效,可针对出血原因尚不明确的病变进行取材活检。随着腔镜技术的进步,经脐单孔腹腔镜在小儿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而对紧急情况下不能控制的大出血仍需积极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9.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有很高的病死率.近年来,由于介入放射学的进展,通过血管造影的方法,不但用于诊断消化道出血,而且在血管造影发现病变后可及时作某些介入性治疗.特别是对那些重症消化道出血,不适于或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本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用于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灌注治疗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小肠无创性、可视化性检查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并已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小肠出血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占一定比例,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及出血的诊断率得到很大提高。但胶囊内镜在确定病变具体位置和鉴别病变性质上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与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及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泮托拉唑钠、奥曲肽与氨甲苯酸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136例患者的病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与胃癌。发病诱因为饮食不当、饮酒、药物、精神因素与劳累等因素。实施泮托拉唑钠、奥曲肽、氨甲苯酸联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优良率为95.9%,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优良率为93.3%,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的优良率为90.9%,治疗胃癌的优良率为100%。结论消化道出血疾病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诱因常是口服刺激性的药物。采用泮托拉唑钠、奥曲肽、氨甲苯酸联合治疗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下消化道由于肠道长 ,病变隐匿 ,引起出血的病变多 ,尤其大肠及回肠末端是血管瘤、肿瘤、结核 (TB)、炎性肠病 (IBD )、淋巴瘤等出血性疾病的好发部位。出血不但与病变侵蚀血管破裂有关 ,而且还与肠腔内压力 ,肠管蠕动 ,血压及凝血机制等诸多因素有关 ,故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近年来 ,随着纤维结肠镜 ,肠系膜血管造影 ,同位素扫描等技术的成功应用 ,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获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自 1969年纤维结肠镜应用于临床以来 ,下消化道出血的确诊率有了显著提高 ,它不但可以明确大多数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而且还可通过内镜用高频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老、中、青3组,对其病因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结果:3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均占首位,第2、第3位的病因中,老年组为消化道肿瘤、急性胃黏膜病变;中年组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青年组为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大出血、严重合并症及死亡,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特殊的身体机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柯超 《腹部外科》2010,23(2):117-118
肠血管畸形临床少见,但却是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普外科自2001年5月至2008年8月收治肠血管畸形致消化道出血17例,现将我们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DSA诊断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8例临床诊断不明确的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行DSA,穿刺右侧股动脉后,将5FYashiro导管选择性插管至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以及髂内动脉造影,对部分疑有病变部位以3F微导管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造影有阳性发现时,保留靶血管内导管,将患者送往外科手术;对有栓塞适应证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止血。结果血管造影阳性率为66.67%(12/18);5例可见对比剂外溢,间接征象包括肿瘤血管及染色2例,血管性病变5例。6例DSA阴性。5例经导管栓塞后即刻止血。结论 DSA对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手术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经内镜、血管造影、增强CT扫描及核素扫描均不能明确下消化道出血部位及原因、由于反复出血或出血凶猛而采用剖腹探查诊治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最常见的出血原因是血管发育不良或畸形(5例),其次,小肠憩室2例,小肠平滑肌瘤1例,3例原因不明。最终的手术方式主要是右半结肠切除(7例),其他有病变小肠段切除3例及结肠次全切除1例。死亡率27.3%,再出血率18.2%。结论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多数病人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明确诊断及治疗,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奇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所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146例病人实施门奇断流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追踪调查,32例术后发生消化道再出血,通过纤维胃镜检查与再手术寻找再出血原因,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胃黏膜病变、PT与APTT在出血组与无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年龄、性别、出血病史、肝硬化原因、食管与胃底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主干直径、脾脏大小、血小板计数等因素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所占密度不大;16例因新生门奇静脉侧支,8例系弥漫性胃黏膜病变致再出血.结论 门奇断流术后消化道再出血主要危险因素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中所见肝硬化程度、PT与APTT、胃黏膜病变.再出血原因以弥漫性胃黏膜病变及新生门奇静脉侧支的形成多见.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诊治小儿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消化道反复出血的40例患儿先行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检及B超检查未发现阳性病变,然后用腹腔镜探查。结果:33例为美克尔憩室,4例为肠重复畸形,1例为空肠肿瘤,2例阴性。阳性患者均同时行病变肠管切除术,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随访4个月-3年,1例术中未发现病变的患儿半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经保守治疗出血停止,其余患儿均未再便血。结论:腹腔镜可广泛用于诊断和治疗小儿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结肠镜诊疗老年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于我院接受急诊结肠镜诊疗的132例老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资料,统计出血原因,分析各原因所致出血的病例分布特点。结果:结肠镜检查发现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为缺血性肠炎(22例,16.67%)、结肠憩室(21例,15.91%);结肠镜检查未查明出血原因28例(21.21%)。结肠憩室出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缺血性肠炎出血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消化道出血者应尽快接受结肠镜检查,待明确病因后,及时对症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缺血性肠炎和结肠憩室,其中缺血性肠炎者中女性居多,结肠憩室者中男性居多。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来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认识有了较大的变化,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压)作为消化遣出血的主要原因已引起重视.Hammersmith医院67例消化道出血,13帕为首次急性出血,46帕为再发急性出血,33肠表现为贫血的慢性出血.在因其它有关疾病行血管造影时,发现7肠病人伴有血管发育不良.在本院血管发育不良几乎为急性憩室出血的10倍,是结肠出血的最常见的原因.在所有病例中74肠为红血便,18帕为黑便,49肠因结肠出血继发贫血.但这只反映该院以血管造影诊断出血的经验,并不代表在普通人群中血管发育不良的真正发生率.血管发育不良可以通过血管造影和结肠镜发现,但血管造影发现的病变几乎都发生在盲肠和升结肠。而肠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