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2.
乌药叶中黄酮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研究乌药叶的抗菌,抗炎有效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方法,化学及波谱学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6个黄酮醇及其苷类化合物和一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素-3-O-吡喃鼠李糖苷(2),山奈酚-3-O-L-吡喃阿拉伯糖苷(3),槲皮素-3-O-吡喃半乳糖苷(4),异鼠李素-3-O-葡萄糖(6→1)-鼠李糖苷(5),山奈酚-3-O-α-葡萄糖醛酸(6)和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1,2,3,4均为种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属内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3.
4.
《中国药房》2019,(11):1529-1534
目的:分析、预测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潜在药理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依据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SP)等数据库,以化合物的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为标准,筛选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药效团匹配与PharmMapper数据库预测其潜在的作用靶点,随后借助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V 6.8(DAVID V 6.8)分析工具对获得的靶点蛋白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以P<0.05为标准判断相关),并运用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图。结果:共从甘草中筛选出了19个黄酮类化合物(如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等),涉及细胞视黄酸结合蛋白2、脑啡肽酶等78个靶点蛋白(共188次),以及胰岛素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等40条信号通路(其中与癌症相关的通路8条、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通路7条、与信号转导相关的通路6条、与传染病相关的通路5条、与代谢相关的通路3条等);所建黄酮类化合物-靶点蛋白-信号通路网络图显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多个靶点作用于不同的疾病代谢通路。结论:甘草中黄酮类化合物对癌症、内分泌系统、传染病、代谢系统等方面疾病可能具有治疗作用,且可能有潜在的抗帕金森症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建立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定性分析方法。方法 AgilentSB-C18柱(100mm×4.6mm,1.8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54nm。ESI离子源,飞行时间质谱检测器。对比自制对照品进行鉴别。结果共鉴定出8个黄酮类成分,分别为2’,4,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查耳酮D、甘草查耳酮甲、4’-羟基-2’’,2’’-二甲基吡喃[5’’,6’’,6,7]黄酮、甘草黄酮C、光甘草酮、甘草黄酮B和kanzonolE。结论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UPLC-TOF-MS方法对胀果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进行了鉴定,对胀果甘草药渣综合利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栽培品甘草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栽培品甘草的质量研究内蒙古药品检验所呼和浩特010020王树瑞,刘雁清,宋爱萍甘草为常用中药材,目前,国内外市场对甘草的需求量很大,人工栽培甘草势在必行,而栽培品的质量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鉴于目前这方面尚乏报道,我们对甘草著名产地伊盟杭锦旗栽培品甘草... 相似文献
8.
9.
甘草粗提物及其黄酮类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中的黄酮类成分是广谱抗肿瘤活性成分,已发现异甘草素、异甘草苷、甘草查耳酮A、甘草查耳酮E、甘草素、光甘草定、光甘草素和甘草醇等8个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其中对异甘草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可望将其开发成低毒抗癌药。综述了甘草粗提物、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蒲公英黄酮类和甾醇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蒲公英黄酮类和甾醇类成分的研究凌云1)张雅林(海军总医院药剂科,北京100037)蔡少青郑俊华(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100083)关键词碱地蒲公英;黄酮;甾醇从中药蒲公英的主要基源植物碱地蒲公英(TaraxacumsinicumKitag.)的干... 相似文献
11.
栽培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栽培甘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溶剂法和色谱法分离化合物,光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7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十一烷酸-2-对羟基苯基乙酯[undecanoicacid,2-(4-hydroxyphenyl)ethylester](),1-二十二烷酸甘油酯(docosanoic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r)(),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tetracosanoicacid,2,3-dihydroxypropylester)(),1-二十二烷酸-2,3-异亚丙基甘油酯[docosanoicacid,(2,2-dimethyl-1,3-dioxolan-4-yl)methylester](),1-(22-羟基二十二烷酸)甘油酯(docosanoicacid,22-hydroxy-,2,3-dihydroxypropylester)(),1-(24-羟基二十四烷酸)甘油酯(tetracosanoicacid,24-hydroxy-,2,3-dihydroxypropylester)(),棕榈酸(palmiticacid)()。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为该属植物首次分离,化合物为该种植物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选甘草黄酮纳米结晶的制备工艺并对所得纳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超声辅助-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液,采用正交试验L9(34),考察药物浓度、药物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注入速度、超声时间对纳晶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优选稳定剂及冻干保护剂;比较所得纳晶与原药的平衡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药物浓度20 mg·mL-1,稳定剂为10 mg·mL-1 SDS、5 mg·mL-1PEG-400、0.2% PVA,注入速度0.5 mL·min-1,超声7 min,加入5%乳糖作为冻干保护剂;此条件下制得纳晶冻干前后粒径分别为(61.70±1.40) nm和(108.9±1.67) nm,呈电中性、粒径较均匀;冻干粉载药量31.04%,原料药和纳晶在pH 6.8 PBS中的溶解度分别为3.41 mg·mL-1和7.37 mg·mL-1,2 min时溶出率为8.33%和55.91%。结论: 该纳米结晶制备工艺简便易行,可显著改善甘草黄酮的溶解度和溶出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甘草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取Wistar大鼠30只,平均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甘草冻干粉组、甘草次酸组。称取冻干粉20 g,加水溶解配成0.5 kg· L-1溶液,灌胃给药,正常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7 d。用HPLC方法测定大鼠血清和脑脊液中移行成分。结果通过分析比较,确定甘草改善睡眠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是血清中甘草的移行成分甘草次酸。甘草次酸可使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的峰面积高于空白脑脊液峰面积,前者约是后者的8.6倍。结论甘草主要化学成分甘草次酸能明显促进脑脊液中内源性物质的分泌,从而达到改善睡眠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瘤果紫玉盘(Uvaria kweichowensis)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活性成分,开发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瘤果紫玉盘叶中分离得到7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Ⅰ)、山奈酚(Ⅱ)、大豆苷元(Ⅲ)、黄芩苷(Ⅳ)、山奈酚3O芸香糖苷(Ⅴ)、芦丁(Ⅵ)、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结论化合物Ⅰ~Ⅶ均为首次从紫玉盘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甘草的非线性指纹图谱。方法:以H2SO4-Ce(SO4)2(NH4)2SO4-CH3COCH3-KBrO3为化学振荡体系,甘草为反应底物,应用电化学工作站记录电位(E)随时间(t)的变化,绘制E-t曲线,考察各种因素对曲线的影响。结果: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在300~325 K反应的平均活化能:Ein=84.69 kJ·mol-1,Ep=72.90 kJ·mol-1,样品的相似度较好,甘草与伪品相比非线性指纹图谱有明显区别,聚类分析将样品最终聚为两类。结论:该方法可用来鉴别甘草。 相似文献
16.
定心藤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定心藤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结果:从定心藤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赛酮(1)、二十三烷酸(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汉防己碱(5)、香草醛(6)和柯因(7)。结论: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定心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绵Dactylospongia eleg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薄层色谱、硅胶柱层析、半制备等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 NMR、MS等方法,并结合文献理化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西沙海绵的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dactyloquinones A-D (1-4), neodactyloquinone (5), cyclospongiaquinone-1 (6). 相似文献
18.
马蓝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马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靛玉红(1)、色胺酮(2)、1H-吲哚-3-羧酸(3)、4(3H)-喹唑酮(4)、2-氨基苯甲酸(5);两个黄酮类化合物: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6)、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7);两个单萜类成分:(-)-loliolide (8)、(+)-isololiolide (9)。结论 化合物5、7、8、9为首次从马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8、9为首次在马蓝属中分离得到的单萜类成分。 相似文献
19.
过山蕨总黄酮的化学成分研究(1)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分离、鉴定过山蕨 (ComptosorussibiricusRupr )乙醇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化学组成。 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制备薄层色谱法等进行分离纯化 ,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了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了 6个黄酮类化合物 ,即山萘酚 (kaempferol,Ⅰ ) ,山萘酚 7 O α L 鼠李糖苷 (kaempferol 7 O α L rhamnoside,Ⅱ ) ,山萘酚 3 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kaempferol3 O β D glucopyranoside,Ⅲ ) ,山萘酚 7 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kaempferol 7 O β D glucopyranoside,Ⅳ ) ,山萘酚 3 ,7 二 O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kaempferol 3 ,7 di O β D glucopyranoside,Ⅴ ) ,过山蕨素 (山萘酚 3 O β D 葡萄糖 7 O α L 鼠李糖苷 ,kaempferol 3 O β D glucopyranoside 7 O α L rhamnoside,Ⅵ )。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