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的看法分歧较大,主张去桂、去芍、不去桂亦不去芍者各执一词。本文根据张仲景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所述方义,选择镇痛、解热、发汗、利尿四项指标平行比较了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茯苓白术汤的药效以探讨该方的药物组成,结果表明该方组成以不去桂亦不去芍为妥。  相似文献   

2.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3.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4味中药组成。其中茯苓、桂枝、白术为其核心药组,是构成治疗痰饮病的基本用药组合,本文将试从方剂配伍理论、中医文献论述、现代药理研究及其类方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茯苓、桂枝、白术在治疗痰饮病中的配伍意义。  相似文献   

4.
梁则徐  高曦 《河南中医》2020,40(6):815-81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病位在太阳,虽已用桂枝汤治疗,然邪未尽,或复下之,益伤正气而表邪不解,故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在外之邪不解,体内气化不行,水饮难消而停于心下,故心下满、微痛。病机为外有邪气,内挟水饮,治宜表里分消。桂枝走表,茯苓、白术、芍药走里,使在外之表邪有出处,在内之水邪有退路,表里各司其职,各消其邪。若去桂枝,外邪不解,纵使在内之水气全消,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体内仍会重新聚集水气,故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中,"去桂"二字,或为衍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应去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结果:李士懋教授治疗冠心病常用药以频次大小前15味药依次为桂枝、制附子、半夏、茯苓、干姜、炙甘草、蒲黄、细辛、黄连、枳实、石菖蒲、白术、丹参、白芍、瓜蒌;使用最多为活血药,其次为温里药,再次为化痰、补气、解表、清热、平肝药;常用药物组合有:桂枝、制附子,炙甘草、桂枝,茯苓、桂枝,干姜、制附子,干姜、桂枝、制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细辛,白术、茯苓,茯苓、制附子,白术、桂枝,干姜、细辛、桂枝,白术、茯苓、桂枝,半夏、茯苓,茯苓、桂枝、制附子等。结论:李士懋教授临床重解表和温里,喜用附子、桂枝、半夏、茯苓、干姜等药。  相似文献   

6.
经方中白术的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白术与茯苓 《伤寒论》、《金匮要略》共有13方见此配伍。脾不转输所见的口渴而小便不利者多用之。如“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属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之证,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加茯苓、白术便是健脾行水以利小便,其他如猪苓散、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若脾肾阳虚,水寒不化,茯苓、白术也在所必用,以固中土。如真武汤、附子汤等。  相似文献   

7.
经方合用治疗卵巢囊肿48例/吕桂香…//中国医学文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茯苓、丹皮各15-25g,赤芍、当归、川芎、白术各10~15g,桃仁、泽泻各25-30g,薏苡仁、败酱草各30-50g。阳虚证附子、桂枝增量;湿热证白术、泽泻、薏苡仁、败酱草增量,附子、  相似文献   

8.
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宋本卷二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历代医家争论纷绘,作者通过辨析,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杂文系仲景原文。  相似文献   

9.
<正> 《伤寒论》原文第二十八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对于此条原文,历代伤寒注家见解不一,争论颇多。就其大的方面归纳起来,约  相似文献   

10.
张永军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131-13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见于《伤寒论》28条,原文为: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这段条文的理解,历代医家分歧较大,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本方证是否有表证?以柯韵伯、王子接为代表的医家认为本方证没有表症,如柯韵伯云:“心下满而不硬,痛而尚微,此因汗出不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归纳并分析了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几种主要争论意见,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合于医理。并通过方证分析,认为本证属脾失健运的水饮阻滞心下之证;之所以"去桂",是因为本证有阳郁发热这一兼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茯苓桂枝白术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取我院冠心病患者14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茯苓桂枝白术汤加减)与对照组(硝酸异山梨酯)各73例,评估两组心功能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冠心病采用茯苓桂枝白术汤加减治疗能改善心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注释难以统一,其分歧主要在于是否有表证、应去桂还是去芍。笔者通过解读条文和分析方药,并参考名家见解,得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实应去桂。  相似文献   

14.
小儿水疝     
方药:茯苓、猪苓、川楝子各12g,泽泻10g,白术9g,桂枝、小茴香6g。  相似文献   

15.
我看了"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年6月号,吴考盘先生的"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一文后,引起了我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不同的看法.但对吴先生的意见,我不加反对,只就我个人的见解写出来和大家共同讨论.假使能就此问题引起更多的争鸣,使真理愈彰,对中医学术的发扬是有益的.原文在伤寒论太阳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此桂枝去桂条,不但历来注家对它有怀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不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昔贤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注释,众说纷纭,历来争论颇多,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清·柯韵伯等认为,原文无误,方中应当去桂枝;<医宗金鉴>为代表的诸家,主张去芍药,并认为去桂是去芍药之误;成无已等人则认为:"与桂枝汤以鲜外,加茯苓白术利小便行留饮."  相似文献   

17.
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桂枝、茯苓、丹皮各15.25g,赤芍、当归、川芎、白术各10—15g,桃仁、泽泻各25.30g,薏苡仁、败酱草各30-50g。阳虚证附子、桂枝增量;湿热证白术、泽泻、薏苡仁、败酱草增量。附子、桂枝减量;血瘀证川芎、当归、桃仁、赤芍增量。1个月为1疗程,月经期停用。结果:治愈22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5%。  相似文献   

18.
一、本刊从1958年9月号刊载了李凌霄先生的“我对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体会”一文后,又于今年1月号发表了罗石标先生的“对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我见”并于4、5月号分别发表了张挚甫先生的“关于罗石标同志‘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我见’一文的商榷”和郑宗洛、郑遂牟先生的“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一些补充意见”两文。最近我们又陆续收到这类争鸣稿不少。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争鸣文章,我刊已先后登载四篇,同时在国内期  相似文献   

19.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曾认为《伤寒论》第28条去桂应理解为减桂之量,其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是服桂枝汤或下之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