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50%~80%是由颅内动脉瘤(IA)引起,而其破裂后出血患者病死率达40%~60%[1].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被广泛接受,而3D-DSA具有2D-DSA优势的同时,可以分辨颅内动脉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功能更加完善,成像质量更优良[2-3].近年来,伴随着3D-CTA(CTA)的出现,为动脉瘤的术前快速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检查手段,可以显示出动脉瘤及周围解剖[4-5].本文以自发性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使用3D-CTA和3D-DSA进行影像学诊断,结果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术中所见为参照,对比两者所提供的IA的多方面数据资料,评价两种检查手段的优势与不足,采取相对快捷可靠的诊查手段,为IA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血管内栓塞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而破裂的动脉瘤在3 d内得到治疗为早期治疗.随着血管栓塞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栓塞材料的更新,血管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2].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我们对32例颅内破裂的动脉瘤进行早期栓塞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类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仍可达50%[1-2].高血压、吸烟、雌激素被认为是导致颅内动脉瘤发生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其中高血压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相关性最强[3-4].本文回顾了高血压作用下颅内动脉瘤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探讨高血压患者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研究颅内动脉瘤,预防其发生、发展提供依据. 一、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颅内微小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瘤腔小、置管困难,介入栓塞术中并发症多,术中破裂出血率高达8%[1-2].但是,近几年随着介入材料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微导丝、微导管、弹簧圈的改进和更新,术中并发症逐渐减少[3].对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2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进行总结并报告.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再破裂、再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早期作出诊断,并行动脉瘤夹闭术至关重要[1].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5例自发性SAH,行320排CTA检查后,急诊行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研究已经肯定了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1].但是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仍然是技术上的一个挑战.而支架辅助技术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目前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常用颅内支架主要有Neuroform支架、Leo支架[2]、Enterprise支架[3]和Solitaire支架[4].由于各种支架的不同设计,其在各种释放技术中的应用也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均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前分别行3D-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结果3D-DSA对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5%,3D-CTA为85.0%.3D-DSA对动脉瘤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3D-CT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成像在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3D-CTA.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配合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主要见于40~60岁中老年人,其发病在脑血管意外中居第三位[1].颅内动脉瘤主要发生在大脑动脉环(WILLS动脉环)的前部及邻近的动脉主干上,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其出血常致患者残疾或死亡[2].目前治疗动脉瘤的最有效方法是动脉瘤夹闭术,该手术技术要求高,危险性大.本院自2003-01~2006-01共实施21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术中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时的首要问题是先处理本次出血的责任动脉瘤,否则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1].根据文献,颅内动脉瘤不规则的外形、CT表现的局部血凝块、造影显示的载瘤动脉痉挛及上睑下垂等指标可以作为判定责任动脉瘤的依据[2-3],但是这些指标的价值如何,报道较少.我们回顾性分析25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并评价责任动脉瘤各判定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诊断是关键所在.ONP主要病因为外伤、微血管病变以及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其中IA约占13.8%,后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1].SAH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等特点,及早明确动脉瘤的存在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尤为重要.1 IA致ONP的解剖基础与发病机制 IA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年人最多见,35~65岁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发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破裂出血率约为1.8%,动脉瘤体积越大、处于基底动脉尖和后交通动脉是发生SAH的重要因素[2].IA最常见的类型为囊状动脉瘤(saccular aneurysm),也是发生ONP的最重要类型[3].该动脉瘤瘤壁内弹力层薄弱甚至消失,中层有肌纤维变性,外膜比正常动脉薄,在一些诱因的诱导下,极易发生急剧扩张甚至破裂.眼睑颤动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诊断水平的大大提高、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段的进步,颅内许多部位的动脉瘤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但其应用时间短,到目前为止对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预后因素等,是人们争论的焦点[2].本研究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不同时机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AN)破裂出血的效果及其他相关因素影响预后情况,旨在为临床AN破裂出血治疗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该病的治愈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突起,尸检发现率为0.2%~7.9%.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70%,年发生率为6~35.3/10万[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尔检查中被发现,也可能是因为瘤体占位效应引起的颅神经麻痹或脑干压迫症状而被发现[2].未破裂动脉瘤的三种治疗手段是观察、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本文复习近年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流导向支架(flow diverter,FD)通过增加网丝密度,干扰瘤颈部和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诱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从而达到治疗动脉瘤的目的[1],而对正常分支内血流无明显影响[2].临床上,已有多个中心大宗病例报道使用FD治疗颅内难治性动脉瘤[3-4],动脉瘤完全闭塞率最高达95%.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2种FD为Pipeline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和Silk(silk flow diverter,SFD).FD的应用使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由瘤腔填塞转变为载瘤血管的重建[15].然而,这种高金属覆盖率的支架在治疗动脉瘤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并发症,包括载瘤血管及分支闭塞、脑梗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支架内狭窄等,发生率高达38%[7].本文就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应用F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并发症(表1)及防治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该病最大的特点是较高的残死率,即使在现代的医疗条件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仍高达40%[1].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其年发病率为2.0~22.5/10万,病死率及致残率极高[1,2].近年来随着在SA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步,其病死率有下降趋势,但危重患者的治疗有可能成为进一步改善预后的瓶颈[3].包括脑电网(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内的多种神经监护技术因可以早期发现SAH后病理生理变化所造成的脑功能损害,目前已被用于危重SAH患者的监护[4-5].本文就脑电监测在SAH中的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70%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是神经科急危重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极高,首次破裂出血幸存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约70%迟早会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死亡[1]。由于再次破裂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SAH后早期,因此如能尽早手术夹闭动脉瘤,可明显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2,3],本文收集我科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27例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均在发病后74 h内明确诊断并开颅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nfectious intraeranial aneurysm)是感染造成脑血管肇破坏后所形成的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瘤中少见,占颅内动脉瘤的2%-6%[1].由于感染性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原因、动脉瘤特点及处理方法与先天性动脉瘤均不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占所有动脉瘤的85%以上,动脉瘤破裂后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因此大部分作者建议早期手术,可以降低由于动脉瘤再次破裂而造成的死亡和致残率[1-3].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翼点入路夹闭52例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1,2].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