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腰围和腰围身高比预测中心性肥胖的效果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用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预测中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效果和差异。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按不同身高分组,根据诊断中心性肥胖的WC切点(男性≥85 cm,女性≥80 cm)和WHtR的切点(≥0.50),比较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并计算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及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等诊断学指标。结果WC与WHtR在男女性人群中预测中心性肥胖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05和0.816。但在身高较低(男性<160 cm,女性<150 cm)或身高较高(男性≥180 cm,女性≥170 cm)人群中,两指标预测的一致性较差(Kappa值均≤O.6)。以WC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男女性身高较低人群中,其灵敏度均较低,而在身高较高的人群中,特异度均较低;而用WHtR诊断切点预测危险因素聚集,在不同身高组中预测的灵敏度(男性为56.1%~64.1%,女性为64.7%~73.2%)和特异度(男性为70.0%。74.5%,女性为59.2%~75.9%)均较好,且波动范围较小。结论在全人群中,男女性WC和WHtR对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评价中心性肥胖预测效果相当;但在身高较低或较高的人群中,WHtR的预测效果优于WC。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我国成人适宜的体重指数(BMI)范围和超重肥胖的划分界限。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国内现有体量指标和相关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数据组织了汇总分析。方法:有13项1990年以后的调查资料人选,共计20-70岁以上成人23972人,有腰围数据者111411人,有血脂和血糖化验数据者8万余人。数据进入分析的人群分布于大陆21个省市、自治区儿台湾。汇总方法是由各负责单位根据统一制定的表格和标准提供数据,汇总分析中心进行核对、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甘油三酯升高和危险因素聚集(一个人具有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现患率均随BMI或腰围的增高而上升。通过不同BMI和腰围切点对于检出各项危险因素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析,提出敏感度特异度较好、假阳性率较低的BMI切24为中国成人超重的界限,特异度达90%的BMI切点28为肥胖的界限;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结论:切点以上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显示:将BMI控制到24以下,可能防止人群中45%-50%的危险因素聚集。对BMI在28及以上者药物控制到此点以下,可能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病危险。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到80cm以下, 可能防止约47%-58%的解除因素聚集。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成年居民中身高、体重、腰围的知晓率与自报数据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价干预效果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3年江苏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收集≥18岁成年人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及身高、体重、腰围的知晓信息,采用标准化方法对身高、体重、腰围进行实际测量。结果 2013年江苏省成年居民中身高、体重、腰围知晓率分别为60.0%(95%CI=59.0%~61.1%)、69.9%(95%CI=68.9%~70.9%)和39.0%(95%CI=37.9%~40.0%),身高、体重、腰围自报值与实测值分别相差1.1 cm(95%CI=1.0~1.2)、-0.1 kg(95%CI=-0.2~0.0)和-1.5 cm(95%CI=-1.7~-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农村居民、文化程度偏低或家庭收入水平偏低是影响身高、体重、腰围知晓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江苏省成年人中身高、体重知晓率水平较高且自报数据准确性较好,但是腰围知晓率和自报数据准确性均需提高;女性、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或家庭收入水平较低是影响知晓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韩延柏 《中国公共卫生》2015,31(10):1342-1346
目的评价腰围身高比(WHtR)结合体质指数(BMI)预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效果, 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1 327名职工2010年的体检资料, 将WHtR(非中心性肥胖<0.5、中心性肥胖≥0.5)按BMI(正常体重<24.0 kg/m2、超重24.0~27.9 kg/m2、肥胖≥28.0 kg/m2)分层, 比较不同组别人群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MS)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病率。结果单独采用BMI指标, BMI<24.0 kg/m2者中有22.8%的中心性肥胖者被漏诊;单独采用WHtR指标, WHtR<0.5者中有15.0%的超重/肥胖者被错误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WHtR预测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OR值分别为1.63、1.43、1.45和3.27, 均大于BMI预测OR值的1.31、1.19、1.28和1.74;与BMI<24.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比较, BMI<24.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1.68、2.08和20.10倍, BMI 24.0~27.9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糖和MS的风险分别为2.88和9.25倍, BMI24.0~27.9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2.57、3.09、2.94和61.70倍, BMI≥28.0 kg/m2且WHtR≥0.5的人群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和MS的风险分别为5.94、3.33、4.91和183.33倍。结论WHtR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联强度大于BMI, WHtR结合BMI能够高效识别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围(WC)、腰围身高比(WHtR)和体重指数(BMI)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效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济南市城区1 170名7~17 岁儿童青少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WC、WHtR和BMI诊断的肥胖预测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风险。结果 WC预测4种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压、低HDL-C和高TG)中≥1项或≥2项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0.63(0.59~0.66)和0.74(0.69~0.79),WHtR对应值分别为0.62(0.58~0.65)和0.74(0.69~0.79),BMI对应值分别为0.64(0.60~0.67)和0.75(0.70~0.80)。WC诊断的腹型肥胖(WC≥性别和年龄别的P90)预测儿童青少年4种代谢紊乱中的≥1项或≥2项组分的OR(95%CI)值分别为2.88(2.15~3.86)和6.83(4.47~10.44),WHtR诊断的腹型肥胖(WHtR≥0.50)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2.63(1.86~3.71)和5.77(3.65~9.13),BMI诊断的肥胖(BMI≥性别和年龄别的肥胖界值) 对应的OR(95%CI)值分别为3.03(2.17~4.23)和6.35(4.03~10.00)。结论 WC、WHtR和BMI均可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重要预测因子,WC、WHtR和BMI预测代谢紊乱的效果相当。考虑到WHtR 界值的简单易记性,WHtR或许可替代WC和BMI作为儿童青少年代谢紊乱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身体质量指数(BMI)来衡量体重超标及肥胖症。具体算法是: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然而,据英国《独立报》报道,欧洲肥胖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儿童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第一种肥胖(obesity-1)筛查指标,以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作为第二种肥胖(obesity-2)筛查指标,分析出生体重与两种肥胖相关性。方法 选择上海市3所初中和3所小学3 960名7~18岁在校学生。遵循自愿原则,对所有合格入组学生(共3 687名)进行体格检查,并对学生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出生体重≥2 500 g的儿童中,出生体重每增加1 000 g,其儿童期发生obesity-1的危险性增加1.3倍(OR=1.32,95%CI:1.1~1.59,P=0.003);发生obesity-2危险性增加1.22倍(OR=1.22,95%CI:1.0~1.47,P=0.041)。 结论 在出生体重≥2 500 g的儿童中,出生体重增加,发生两种肥胖危险性均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腰围/身高比值(WHtR)这一腹型肥胖指标用于评价非肥胖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价值。方法 BMI〈25 kg/m2的健康体检者,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WC)、臀围,计算体重指标(BMI)、WHtR及腰臀围比(WHR),并检测血糖、血脂等。采用偏相关系数分析WHtR、BMI、WC及WHR与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肥胖指标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效能。结果偏相关分析与显示,调整年龄的影响后,各肥胖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显著相关(P〈0.05),男女均以WHtR的相关系数最大。ROC分析显示:针对≥2个危险因素聚集,男女性均以WHtR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WHtR是有效的预测非肥胖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中心性肥胖指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人中心性肥胖腰围身高比值的适宜切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国中年人群腰围身高比值(WHtR)诊断中心性肥胖的适宜切点。方法选用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课题的两次横断面调查,共30 630名35~59岁人群资料,比较不同WHtR切点对高血压、空腹血糖异常、血清总胆固醇升高(高TC)、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HDL-C)以及危险因素聚集(危险因素个数≥2)的检出效果,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结果预测4种危险因素的WHtR最佳切点范围在0.48~0.52,预测危险因素聚集的WHtR最佳切点在男性、女性及男女合并人群中分别为0.49、0.50及0.49。人群WHtR控制在0.50以下,可防止人群中约2/5的高血压,1/5空腹血糖异常和高TC,1/3的低HDL-C,以及约一半的危险因素聚集。结论 WHtR为0.50可作为我国中年人群中心性肥胖评价的适宜切点。以"腰围不超过身高一半"作为体重控制理念,促进心血管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水平对人群中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方法将1992~1994年和1998年在我国不同地区中年人群中进行的2次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资料合并共30 561人,比较不同BMI和腰围分组的研究对象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和聚集的相对危险,其中危险因素聚集定义为同一研究对象具有高血压、高血清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或空腹血糖异常之中的任意2项或2项以上者.结果随着BMI和(或)腰围的增加,人群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按BMI分层各组中,男女两性腰围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均呈明显的线性上升趋势,同样在不同的腰围分组中,BMI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率呈明显的线性趋势.男性和女性年龄调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率在BMI<24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11.1%和10.4%,BMI<24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24.2%和16.9%,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85/80 cm组分别为24.0%和17.0%,BMI 24~27.9 kg/m2、腰围(男/女)85~95.9 /80~89.9 cm组分别为34.3%和24.0%. BMI 24.0~27.9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40.8%和29.6%,BMI≥28 kg/m2、腰围(男/女)85~95.9/80~89.9 cm组分别为44.2%和29.9%,BMI≥28 kg/m2、腰围(男/女)≥95/90 cm组分别为54.7%和35.4%.结论 BMI和腰围水平均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聚集有独立的正相关性.保持BMI和腰围均在正常范围对心血管健康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BMI)正常但体脂肪含量(BF%)偏高的正常体质指数性肥胖(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健康体检者940名,选取BMI介于18.5~25kg/m^2者407名。利用生物电阻抗(BIA)原理进行BF%测定,按BF%≥25%(男)或BF%≥35%(女)定义为NWO组,BF%〈25%(男)或BF%〈35%(女)者为对照组。两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及检出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NWO组发生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危险度(OR)。结果男性、女性NWO检出率分别为13.13%、14.91%。随年龄增长NWO检出率有增高趋势(趋势χ^2=6.90,P〈0.05)。NWO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2.97、2.44、2.54、5.09、2.71和3.91,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t=-3.90,P〈0.05)。高血压、高血糖、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脂异常及高尿酸的检出率NWO组均高于对照组(χ^2分别为6.76、5.58、14.50、11.97、10.97和8.76,P〈0.05)。NWO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对照组的2.186、2.120、2,088和4.175倍。校正了年龄和性别因素,NWO组高尿酸的发病风险降低为对照组的3.491倍。结论NWO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是具有高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群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体重正常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分布特点。方法利用中国慢病监测(2010)项目询问调查及身体测量获得的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正常体重人群中心型肥胖的流行状况,描述城乡、不同地区、不同性别及年龄、不同收入人群的分布及差异。分析体重正常人群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使用SAS 9.3软件Surveymeans过程计算加权率及95%置信区间,使用Sur-veylogistic过程计算危险因素聚集情况,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分析49 320人的资料,其中男性22 832人,女性26 488人,经加权调整后分别占49.7%和50.3%。我国成人体重正常人群中,按照腰围、腰围身高比划分的中心型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4.8%和20.8%,均为女性(17.2%和24.3%)高于男性(12.5%和17.2%),随着年龄的增大,中心型肥胖的比例依次增大,18~29岁最低,分别为9.4%和9.3%;≥70岁组最高,分别为25.7%和46.1%。不同受教育程度体重正常的人群中,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中心型肥胖率最高,分别为17.2%和29.2%,呈现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的趋势。城市地区(15.7%,19.0%)与农村地区(14.4%,21.7%)差别不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地区等因素的影响后,正常体重人群中的中心型肥胖者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比例是非中心性肥胖者的1.95倍。结论在体重正常的人群中近五分之一中心型肥胖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升高。建议在进行肥胖干预时,不应片面强调控制体重,应结合腰围、腰围身高比、身体脂肪构成等评价中心型肥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延边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居民不同类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于2006年8月~2008年8月在吉林省延边农村地区随机抽取30~70岁朝鲜族和汉族人群5842人,测其身高、体重、腰围( waist circumference,WC)等指标,同时采集清晨空腹(禁食12h)静脉血,并准确测定生化指标.结果 1)30~70岁人群肥胖粗患率汉族和朝鲜族分别为12.2%和8.7%,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11.2%和9.8%,汉族均高于朝鲜族(x2=18.09,P<0.001; U=39.43,P<0.001);汉族和朝鲜族腹型肥胖粗患病率分别为46.4%和44.8%,年龄调整患病率分别为41.8%和40.9%,调整患病率汉族高于朝鲜族(U=17.64,P<0.001).2)不同性别及民族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与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WC关联与否及其程度有所不同.3)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高血糖(朝鲜族)、高胆同醇(total cholesterol,TC)(汉族)、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汉族)、非HDL-C、高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在BMI和WC均异常组的aRR值最大;单纯BMI异常组的aRR值大于单纯WC异常组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为高血压(朝鲜族)、低HDL-C(汉族)和非HDL-C(朝鲜族);而单纯WC异常组的aRR值大于单纯BMI异常组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则为高血压(汉族)、高血糖、高TC(朝鲜族)、高TG和MS.结论 吉林省延边地区一般人群肥胖患病水平较高,而且不同民族人群不同类型肥胖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BMI、WC及其合并组表现出不同的心血管代谢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3年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18岁成年人179 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等信息;通过体格检查获取个体的BMI、腰围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FPG、餐后2 h血糖、TC、TG、LDL-C和HDL-C。剔除关键信息缺失者152人,最终对87 545名调查对象资料进行分析。经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我国≥18岁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为16.3%(95% CI:14.9%~17.7%)。在所有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12 133名患者中,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构成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40.9%,95% CI:38.4%~43.3%)、饮食运动组合(31.5%,95% CI:28.9%~34.0%)、运动(22.8%,95% CI:21.0%~24.6%)和药物(1.3%,95% CI:1.0%~1.7%)。有利于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的因素有女性(OR=1.26,95% CI:1.15~1.38)、低年龄(18~44岁,OR=1.51,95% CI:1.31~1.74)、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4.52,95% CI:3.76~5.43)、高年收入(2.4~万元,OR=1.94,95% CI:1.63~2.30)等;不利因素有农村(OR=0.63,95% CI:0.55~0.72)等。结论 我国超重肥胖患者采取体重控制措施率较低,且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应针对不同特征群体,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成年人体重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的关系.方法 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271名>18岁居民.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方法收集吸烟、饮酒、膳食、身体活动等慢性病主要危险因素及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将24 kg/m2≤BMI<28 kg/m2和≥28 kg/m2定义为超重和肥胖,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BMI组别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情况.结果 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0.6% (95%CI:29.5%~31.7%)和12.0%(95%CI:11.0%~12.9%),男性超重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9,P<0.001),45 ~ 65岁组人群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x2值分别为485.17和112.23,P<0.001).心血管危险因素(SBP、DBP、TG、TC、HDL-C、LDL-C、FPG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F值分别为4 056.19、6 860.70、3 898.91、1 624.73、2 337.21、2 558.01、1 049.01和1 665.52,P<0.001;肥胖组:F值分别为5 628.68、9 949.81、5 508.77、1 656.34、2 452.05、2 365.92、1 441.72和6 081.27,P<0.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患病率均随着BMI的增加而增加,超重和肥胖组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x2值分别为704.70、521.86、431.35、449.13和686.83,P<0.001;肥胖组:x2值分别为113.45、645.03、1 063.30、1 547.86和1 909.66,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和性别后,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病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5和5.5、2.2和3.4、1.8和2.9、2.9和8.2、3.3和8.9倍.结论 我国成年人随着BMI的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大,应将控制BMI作为慢病防控的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汉、维吾尔(维)族3~9岁儿童腰围(WC)和腰围身高比(WHtR)分布特征,探讨其作为儿童肥胖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4月抽取新疆四地区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汉、维族儿童,测量身高、体重及WC;以WC的性别年龄别第80百分位值(P80)以及WHtR≥0.48为参考值,在BMI正常儿童中筛查可能患有腹型肥胖的儿童。结果 共测量3~9岁儿童4 024名,其中汉族2 461名,维族1 563名;汉、维族儿童WC、WHtR P50P80数值相近,P95相差明显;BMI正常的汉、维族儿童中存在WC≥P80或WHtR≥0.48的儿童:BMI正常的4~岁汉族男童中,WC≥P80的比例为8.0%,4~岁维族女童中该比例为16.3%; <7岁儿童中WHtR≥0.48的比例在10%以上,随着年龄段增长该比例逐渐下降。结论 新疆汉、维族儿童WC和WHtR分布特征相似,WC和WHtR可用于从BMI正常儿童中筛查超重/肥胖儿童,建议在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筛查时与BMI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分析比较某社区中年人群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围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与血压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的预测效果。方法 以在金昌市金川区某社区开展的健康行为因素调查中4 088例中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比较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随BMI及WHtR的数量变化,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BMI及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效果及适宜切点。结果 该社区中年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随着BMI、WHtR的增大而升高,且BMI对血压的升高作用大于WHtR。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WHtR与不同性别中年人群收缩压、舒张压均无相关关系。男性BMI较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效果更优(Z=2.06,P=0.020),女性BMI较WHtR对高血压的预测效果也更优(Z=1.77,P=0.038)。结论 该社区中年人群中BMI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相关性较WHtR强,应将BMI≥24.0 kg/m2和(或)WHtR≥0.5的中年人群做为该社区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